基于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0-07-01 10:15郭彩萍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功能模块教学内容模块

郭彩萍 孟 超

(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随着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成为行业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也就成为高校机械相关专业毕业生必备专业技能之一。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开设了Pro/E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具有三维零件数字化建模、组件装配、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机构仿真等专业技能。

传统的Pro/E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操作实践多是模仿教师操作过程进行练习。因软件类课程每一知识点执行过程中技能操作点多而琐碎,演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易看得清,记得住,学习效率低;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对专业技能培养针对性不强;考评方式较单一,不易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参与度低,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校Pro/E课程团队紧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依托慕课,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尝试。

1.4+N模式的教学内容设计

Pro/E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的专业课程。Pro/E软件功能模块繁多,几乎覆盖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各个阶段。某些模块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各专业对不同功能模块的使用需求存在差异性。本着够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有选择性地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

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对软件使用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再根据各专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及相关职业标准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了4+N模式,并实行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把Pro/E课程内容分为若干功能模块,包括4个基础功能模块和N个专业功能模块。基础功能模块是学习Pro/E软件必学的知识模块,包括二维草绘、实体建模、装配设计、工程图模块。专业功能模块包括曲面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仿真及优化设计等模块,这些模块分别对应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岗位技能要求。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专业功能模块,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不同的功能模块的搭接可以使课程适用于更多个专业,例如,机械制造类专业可选择基础模块+数控加工模块,工业设计类专业可选择基础模块+曲面造型模块,机电一体化专业可选择基础模块+优化设计模块等。同时,学生可以从在线精品课程中自由选择不同功能模块拓展技能,提高专业综合技能。

图1 功能模块搭接与各专业对应图

2.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节设计

突破传统的“教为主,被动学”的模式,探索学生主动学,教为辅的教学模式。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施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根据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特点,设计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工作项目。

每个功能模块的学习以项目为驱动,实现三步走,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效果。第一步,学生通过线上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基本知识测试。在课堂上再以初阶项目为例,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分解项目,演示操作,完成教学环节的学习,课后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第二步,下达项目任务,明确项目要求,由学生分组完成进阶项目。进阶项目的复杂程度稍高于初阶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围绕项目展开讨论分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抛开对老师的依赖,成为课堂主体,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期间教师处于协作辅助角色,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步,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最终项目,通过前两阶段的项目训练,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操作技能,独立完成项目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知,实现翻转课堂。

第二步、第三步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完成项目后,进行作品展示、经验交流,同时进行阶段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组内组员评价、组间评价及学生间互评。通过相互交流、对比,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优秀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同步提高。

这种方法已经在近两年的教学中开始使用,实践证明能大幅拉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之间的距离,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3.多元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课程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使用线上线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性评价包括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线上评价包括: 在线学习的时长、课后基本知识测试、讨论答疑等,占总成绩的20%;线下评价即课堂评价,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完成各项目的情况等,占总成绩的40%。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测试,设置限时完成一个综合项目,项目分为简单和复杂两个试题库,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程掌握的程度自由选择。简单类试题分值最高为良好,复杂类试题分值最高为优秀。对于初次选择简单类试题且测试成绩为“良好”的同学,可以有一次申请复杂类试题的测试机会,如果能按要求完成测试,成绩可提升为“优秀”。人性化的测试方式,可以避免程度稍弱的学生因为试题难度大无法完成,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鼓励信心不足的同学挑战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终结性评价占总分的40%。

定期查看分析评价数据,根据评价数据可以分析出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中的不足。如线上指标体现出学生预习课程的情况,分值如果偏低,就要考虑是否是线上课程讲解不清,或是不够精彩,无法吸引学生,需要进一步调查,有针对性地改进线上课程。若出现线下评价分值偏低,就需要分析是否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到位,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技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密切关注形成性评价指标的变化,不断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而随着慕课的兴起,大规模的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不断向公众开放,依托慕课开展混合式教育模式正在成为课堂“新常态”。如何合理地进行混合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尝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关注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而基于慕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教学相长,力图从“教得好”转变为“学得好”。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正成为提高教学育人效果的重要尝试。我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Pro/E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协作能力显著增强。面对当下在线课程全面推进的形势,高职院校应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功能模块教学内容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基于ASP.NET标准的采购管理系统研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输电线路附着物测算系统测算功能模块的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