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程 李 环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四川 阆中 637400)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农村地域空间为依托所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是“现代旅游业+传统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 并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传统农业与生态旅游有机组合, 是当今“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的一种全新产业形式[1]。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发展。2014至2016年连续3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举措,并致力于把乡村旅游培育成农村新兴支柱产业[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近年来, 乡村旅游也成为了国内外的热门研究领域,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发影响、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及地理空间结构演化等方面[4]。在乡村旅游开发影响方面,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精英、生态体验旅游、适宜性评价、农村空心化治理等[5]。在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CBTI模式、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诉求演化、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均衡机制)等[6]。
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客观和科学评价分析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就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的研究现状而言,国外有关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其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分析法、单因子定量评价法和多因子综合定量评价法[7],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S技术等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8],并注重跨学科的拓展研究[9]。国内关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2002年以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以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为主,其研究方法主要为主观的定性分析[10];2002年以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乡村生态旅游等多个领域[11]。关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调查进而对特定区域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其评价的客体数目多为单客体分析,选取的客体地域尺度开始由省市级向县镇村级发展[12]。本文采用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对四川省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以期能为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作出新的尝试。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秦巴山区核心区域,有“一府三乡” 的美称。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类型多样,生态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江县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4A级景区3处, 3A级景区2处, “绿色耳乡, 红色通江”入选为2018年四川三十大春游目的地,为通江县旅游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时至2018年初, 全县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农家乐”100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2家。2017年全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72.8万人次, 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3.9亿元, 占全县旅游总收入30.22%。
乡村旅游资源是基于乡村的空间环境,并以区域内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乡村资源和乡村意境为依托,集中体现乡村民俗、田园风光及生产方式等乡愁情怀的旅游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本文根据陈传康和保继刚提出的“三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12]及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属性,将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主类、亚类和基本类3大类别,主要包括2个主类、5个亚类、17个基本类(表1)。
表1 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images/BZ_71_2186_414_2221_451.pngimages/BZ_71_2186_461_2221_496.png《巴山背二歌》《薅秧歌》《嫁娶》《耳乡娃》《银耳姑娘》《幸福美丽新村鹦鸽嘴》《打夯歌》《采茶歌》《梨园号子》
本研究运用AHP-Fuzzy综合评价法把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按层次划分为多个指标集,并组织行业内专家对各层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判,然后计算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和综合得分。具体评价步骤主要包括:(1)构建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系统指标及指标集的层次结构;(2)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指标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并构造评判矩阵;(3)采用和积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和组合权重;(4)对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CR(CR<0.1); (5)构建指标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并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结构问卷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通江县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行政工作人员、旅游企业管理人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分,回收有效问卷156份,问卷有效率为99.4%,确保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中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通江县政府工作报告(2017-2018)》和《通江统计年鉴(2017)》。
本文结合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共性特征,并参考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成果及国家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在遵循同层次评价因素相对独立,下层因素能充分诠释上层相关因素(具有完全层次的关系)且选定因素的客观性、系统性原则的前提下,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图1 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3.2.1 构建判断矩阵
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并根据指标要素上下层次间的从属关系构建判断矩阵。专家打分方式采取1~9比例标度法对同层次各项指标要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影响力或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式(1)中,A为判断矩阵。若取重向量W=[W1, W2,…,Wn]T,则有:
式(2) 中,W为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n为A的特征值,W为n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通过公式(1)和公式(2),根据对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结果, 得出4个判断矩阵: 乡村旅游资源判断矩阵A, 乡村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判断矩阵B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判断矩阵B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判断矩阵B3。
3.2.2 运用和积法求指标权重
(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2)将每一列经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求和
3.2.3 层析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针对判断矩阵,根据公式(3)、(4)、(5)计算出各层指标与同级相关联指标的重要性的权重值,得出要素层和指标层各指标的单排序和总排序。在层析单排序时,对于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式(7)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式(7)中,λmax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的分量Wi为单排序的权重值。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知当判断矩阵A具有完全一致性时,λmax=n。当n≥2时,需对一致性指标CI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如下:
一致性检验首先要通过查表确定对应的判断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4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取值为0.90,3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取值为0.58。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
CR<0.10说明一致性检验有效;CR≥0.10说明判断矩阵未达到一致性要求,需重新调整该判断矩阵。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得出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分析结果如下。
?
根据表2,所有单排序和总排序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值均小于0.10,表示单排序和总排序判断矩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按归一化处理过的特征向量作为该层次对上一层指标重要性的排序加权值,然后逐层计算排序加权值,最终得出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总排序结果(表3)。
images/BZ_73_311_1344_350_1382.png
3.3.1 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集和评语集
因素集是指影响评价对象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一个普通集合,根据AHP法及综合评价层次体系可得出判断矩阵:目标层评价集A、要素评价集B1、B2和B3。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判对象做出的各种评判结果所组成的数量集合,评判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常采用专家调查法对评判因素指标进行分级量化,并确定评语集V。根据专家打分结果,采用比率计算公式(公式10)计算出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各项评价指标所对应评语的隶属度(表4)。
式(10)中,rij表示第Ci个评价指标给予vj级评语的隶属度。
images/BZ_73_1429_440_1464_476.png
3.3.2 综合评判的实施
综合评判的实施基于乡村旅游资源要素层评价单因素的综合评价,并进行目标层的总体综合评价。根据前文中通过AHP法得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向量权重,建立指评价标权重集W={W1, W2,W3}。通过公式(10),构建乡村旅游资源要素层评价单因素隶属度矩阵:
可得出要素层评价单因素Bi的模糊综合评价为:
式(11)中:Bi表示各要素层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Wi表示各评价指标权重;Ri表示各指标层评价单因素隶属度矩阵。
要素层评价单因素综合评价完成后,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目标层的总体综合评价。由上述得出目标层评价集隶属度矩阵为R ={B1, B2, B3}T,则乡村旅游资源总体综合评价为:
式(12)中:A表示乡村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W表示要素层指标权重,R表示目标层评价集隶属度矩阵。
根据公式(11)计算得出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各要素评价层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根据公式(11)计算得出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A即为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根据各项评价指标所对应评语集V={ν1,ν2,ν3,ν4,ν5}={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及Rensis A. Likert所界定的likert 5级度量表作为分项评分量表(Itemized Rating Scale)(表5)进而得出各指标层的模糊评价值和测评等级。计算结果显示(表6): 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总体综合得分为4.1809,隶属等级为“好”; 乡村旅游资源要素价值的模糊值为4.1377, 隶属等级为“好”;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模糊值为3.8491,隶属等级为“较好”;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模糊值为4.1353,隶属等级为“好”。
表5 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测评等级表
表6 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4.1.1 乡村旅游资源禀赋高,区位开发条件优越
(1) 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根据对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发现,全县拥有典型单体156个, 其中自然类典型单体36个, 占总量的23.08%;人文类典型单体120个,占总量的76.92%。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通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以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诺水河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空山森林公园等重要自然类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景观生态资源,整合历史古村古镇和民风民俗资源,融合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契机,形成了极具特色与优势的乡村旅游资源组合,资源禀赋条件优越。(2) 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等级质量较高,开发条件较好。根据对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要素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较好”以上等级的综合评价指数超过0.67,模糊评价值为4.1377,属“好”等级;“观光游憩价值、健康养生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隶属等级为“好”和“较好”两个等级,评价为“较好”以上等级的评价值隶属度均超过0.55,模糊评价值分别为3.9082、4.1734、3.6844和4.0525。这表明,通江县乡村旅游存在旅游项目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使得游客在休闲娱乐型旅游项目的体验过程中得到的感知相对较差。同时也说明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质量层次未通过区域资源优势的发挥而得到更高层次发展,开发潜力仍然巨大。(3) 当地政府扶持力度大,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优越。根据对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较好”以上等级的综合评价指数超过0.59, 总体模糊评价值为4.1353, 整体属“好”等级;“政策扶持力度、客源市场潜力、旅游环境容量”的隶属等级均为“较好”,模糊评价值介于3.5-3.9之间; 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隶属等级为“好”,模糊评价值为4.0921。这表明,通江县当地政府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旅游的快速发展, 该地区常住人口近71.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 达104.45亿元, 幅员面积达4119.78平方公里,为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在客源市场和环境容量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1.2 旅游的可进入性不强
根据对通江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总体模糊评价值为3.8491,整体属“较好”等级;“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进入性”及“旅游环境安全性”的模糊评价值分别为3.1579、3.2369、3.0925和3.7763,隶属等级均为“较好”,这表明通江县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县域内的公路等级普遍较低,乡村旅游景区的外部交通通达性总体上都相对较弱。调查发现,诸如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临江丽峡云雾山乐河谷休闲旅游区、唱歌石林国际山地度假养生旅游目的地、空山天盆国际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得汉城、红军入川第一镇(两河口镇)、空山战役旧址等大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乡村旅游景区均分布在偏僻闭塞、道路不畅的偏远山区,距离通江县城较远,旅游交通安全性较低,影响了当地游客的周末出游率。
4.2.1 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 增强旅游的可进入性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游客旅游活动的开展。通江县由于独特的地形特征,使其旅游交通基础服务设施凸显出时空的不均衡性。因此,通江县乡村旅游交通的发展应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加强重点旅游线路建设,应以服务理念创新为前提,重点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首先,应推进建设县内旅游环线交通网络,实现景区内畅外连的全域景区化交通网络格局。其次,优化重点旅游线路的交通道路体系,增强区域内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及相邻景区旅游的联动性,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小旅游旺季核心道路的通行压力。最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4.2.2 基于旅游资源特色,打造乡村精品旅游
通江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其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康养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 努力凸显乡村旅游景观的自然和生态魅力, 将“巴山新居”“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因地制宜开发特色鲜明的“巴人新貌”“寻幽访古”“茶山品翠”乡村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同时, 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旅游结合,设计以休闲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户外运动为主题的娱乐体验项目, 满足游客追求休闲游憩、健康养生、农事体验、追溯乡愁的需求, 加大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 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
4.2.3 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首先,加强社区原住民参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保护。乡村原住民应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和复兴、拓展和创新传统文化,形成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文化生态系统,并对乡村传统文化艺术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进行挖掘,使游客通过参与性和体验性较强的旅游活动进行深入体验。其次,开发传统文化艺术旅游项目,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充分结合当地“破犁、请火、游壁山、抗旱魔、重园艺、护耕畜、祈丰收”等乡村传统节日以及年猪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农耕文化节等节会,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观赏和体验活动,并通过竹编工艺、剪纸、蜀绣、木雕工艺等乡村传统手工艺开发极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凸显乡村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味。最后, 建设特色民俗文化村。将《巴山背二歌》《薅秧歌》《银耳姑娘》等乡村特色文艺作品与茶艺表演、竹编演艺、广纳民间说唱演艺、巴山皮影演艺、薅草锣鼓等民间生态演艺进行整合并采编成系列演艺作品,同时, 依托地方节庆及传统村落进行科学空间布局,形成乡村生态文化艺术旅游产业,打造民俗文化村和特色文化小镇,并形成一村(镇)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