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李郁 张庆军 何金山 段江波 李学斌
患者女性,53岁,因“间断心悸30 年,加重1 周”入院,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呈现突发突止,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无头晕及黑矇等不适,持续1~3 min后可自行缓解,未诊治;近1周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发作频繁,性质同前,持续1 h左右自行恢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窄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50次/分),ST-T 改变(图1),静脉点滴胺碘酮720 mg心动过速终止,继续口服胺碘酮200 mg,每天3次治疗,后患者症状发作频次增加,间隔时间逐渐缩短,入院前2天几近无休止发作,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本科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78 次/分,呼吸:18 次/分,血压:120/8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脏浊音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入院):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图2)。
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心电图与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提示为:短RP心动过速,RP′约120 ms,考虑为房室旁路参与的心动过速,遂行电生理检查:心室刺激未见递减传导,CS 7-8逆传A 波领先,且早于His导联逆传A 波,并可诱发心动过速;心房刺激未见跳跃现象,未诱发心动过速,诊断:左侧房室旁路,遂行射频消融术,心动过速终止(图3)。
讨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计占到PSVT 的90%。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出现,首先需要满足折返发生的三要素,功能或解剖学上的折返环路,单向阻滞和缓慢传导。其中缓慢传导的作用,是为了延长折返环路各部分组织传导总时间,并使其大于各组织的有效不应期,若折返过程中遇到部分组织的不应期,或者某一组织发生阻滞情况,就会导致折返终止。
图1 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
图2 窦性心律心电图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并兼有一类、二类及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特点。胺碘酮的药理机制是延长心脏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从而达到减慢传导的目的,并利于折返激动的消除。因此,胺碘酮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不管是自律性增加,还是折返激动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1-2]。
无休止性心动过速是指在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测或记录时间内,心动过速占总心率的50%以上(室上性心动过速)或10%以上(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动过速。根据本例患者心电图首先可除外室性心动过速,其次应该与持续性反复性交界区性心动过速(permanent junctional reentrant tachycardia,PJRT)鉴别。PJRT 实质是持续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无休止或近乎无休止性的心动过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PJRT 通常无休止发作,但也可以短暂恢复窦性心律后,仅持续数跳就再次发作。PJRT 心电图在Ⅱ、Ⅲ、a VF导联P′波呈现倒置且常增宽,提示“从低到高”的心房激动顺序,RP′>P′R 其比值大于1,这与典型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相反;电生理检查显示PJRT发作时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为非向心性,最早激动点常位于后间隔区域,心房、心室刺激均可拖带或终止该心动过速。心室S1S2刺激显示旁道存在递减传导,心房刺激提示无前传功能,三磷酸腺苷可以阻断之[3]。
图3 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内电图
本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左侧旁道,且心室刺激无递减传导,但患者却发生几乎无休止心动过速,推测与应用胺碘酮有关。患者此次心动过速发作后,静脉应用胺碘酮终止PSVT,考虑为胺碘酮对房室结及旁道不应期的延长程度不同,对房室结作用超过旁道,故静脉应用胺碘酮后终止PSVT 发作;此后患者持续口服胺碘酮,随着口服胺碘酮时间延长,这时候胺碘酮对旁道不应期延长作用超过房室结,结合患者本身心电图存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形成旁道传导速度快,不应期长,房室结传导慢,不应期相对短,窦性心律下即符合折返三要素,故造成PSVT 几近无休止发作,最后,行射频消融术予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