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鞘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2020-07-01 09:21尹济谦赵文星王骥马红钦刘利杜羽升
腹部外科 2020年3期
关键词:胃镜内镜淋巴结

尹济谦,赵文星,王骥 ,马红钦,刘利,杜羽升

(1.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苏 徐州 221002)

胃肠道神经鞘瘤临床上罕见,其多发生于胃部,仅占所有胃部肿瘤的0.2%[1]。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超声内镜特点缺乏特异性,术前常被误诊为其他黏膜下肿瘤,如胃间质瘤,误诊率相对较高[2]。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胃神经鞘瘤1例,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诊疗过程加以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病 例 资 料

一、一般资料

病人:女性,58岁,因“上腹部不适2年余”于2018年6月6日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人2年来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自服“奥美拉唑”治疗,效果不佳。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正常,糜烂性胃炎,胃体隆起(性质待定)(图1)。病人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及家族病史。入院体检未及异常发现。我院超声胃镜示:胃体隆起处呈不规则低回声,呈腔内外生长,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起源于固有肌层,界面大小约5 cm×6 cm(图2),考虑胃间质瘤可能。腹部增强CT(图3):胃小弯近胃窦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61 mm×46 mm,突向胃轮廓外,强化欠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胃周示多发小淋巴结影,间质瘤可能。病人术前诊断为“胃黏膜下占位:间质瘤?”,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拟行腹腔镜探查。

二、手术情况

术中腹腔镜探查见胃体小弯侧6 cm×5 cm大小肿块,自浆膜层凸起,胃大小弯侧均可及明显肿大淋巴结,盆腔、肝脏、肠系膜未探及明显转移病灶,取第3、4组淋巴结共4枚送检快速病理证实无转移。切除肿块及周围3 cm以上正常胃壁并行胃周淋巴结清扫术。确定无活动性出血后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于左上腹部。

三、术后资料

病人术后第1天开始饮水并下床行走,第4天进食肠内营养液,术后第8天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第10天恢复良好后拆线出院。病理报告:胃梭形细胞肿瘤(图4),肿瘤大小7 cm×6 cm×3.5 cm,切缘未见肿瘤累及,胃小弯侧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0/8),胃大弯侧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0/14),肿瘤细胞呈梭形,胞质淡嗜伊红,梭形核,无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回报:Ki67(+,约3%),CD34(-),CD117(-)(图5),DOG-1(-),S-100(++)(图6),SMA(-),Desmin(-),Sox-10(+),GFAP(灶+)。诊断为:胃神经鞘瘤。图7所示为CD117(+)对照图。2018年12月病人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复查腹部增强CT(图8)及胸部平扫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现常规随访中。

讨 论

一、发病概况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于1988年首次被报道[3],是由产生神经鞘的Schwann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理论上讲,神

经鞘瘤可发生于所有神经的周围,但临床上以头颈部多见,发生于胃肠道者少见[4]。胃肠神经鞘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上以50~60岁女性更为常见[5],因其发病率低、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术前常被误诊为胃间质瘤、淋巴瘤,甚至胃癌。本例病人根据CT、胃镜、超声胃镜术前主要考虑诊断为胃间质瘤。

二、临床表现

胃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6],多数病人无特征性症状,可以仅仅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其症状、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和部位,如发生于贲门、幽门的肿瘤,当瘤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病人可出现梗阻症状,体检时可于上腹部触及圆形或椭圆形活动性肿块。Zheng等[7]报道认为腹痛和上消化道出血是该肿瘤常见的症状。但上述症状也可见于消化道的其他疾病,并无特异性,所以单从病史和症状而言,胃神经鞘瘤很难与胃间质瘤、胃癌等相鉴别。该病人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就诊。

三、内镜检查

胃神经鞘瘤在胃镜下常表现为黏膜下球形或椭圆形肿物,黏膜静脉扩张,黏膜皱壁呈桥形,有时可看到局部黏膜糜烂、充血、水肿或者溃疡等。胃神经鞘瘤在超声内镜下的特点为[8]:起源于固有肌层,回声常均匀减低,肿块边缘常见低回声晕环,钙化、囊性液化改变少见。临床上也可在超声内镜引导下活检[9],但由于担心针道转移及种植的风险,目前对于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尚存在争议。同时超声内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鉴别同样起源于消化道肌层的病变,例如胃间质瘤与胃平滑肌瘤。

四、影像学检查

CT是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最广泛的检查手段。胃神经鞘瘤的典型CT表现为:黏膜下边界清楚,边缘光整的肿块,相邻胃黏膜多不受累,且因为神经组织内脂质含量较高,平扫密度多低于周围肌肉组织,增强后多呈缓慢、均匀、轻度强化,有时也为中度强化。低密度无明显强化区常表明肿瘤内部有坏死、囊变、陈旧出血[10]。而胃间质瘤作为交界性肿瘤,其CT上也可表现出良性肿瘤质地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等特点,因此在术前较难与胃神经鞘瘤鉴别。胃神经鞘瘤的MR影像表现鲜有报道。Karabulut等[11]在2002年首次报道MRI胃神经鞘瘤表现为:T1加权像上,胃神经鞘瘤会呈现出较低的信号强度,而在T2加权像上,则会表现出较高的信号强度。目前我们对于MRI在胃肠道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认识较少,所以该病人术前未行磁共振检查。关于胃神经鞘瘤18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的表现多为个案报道[12-13]。Yap等[14]研究发现,胃神经鞘瘤肿瘤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表达活跃,且瘤体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引起18F-FDG摄取增高。而且我们认为,18F-FDG PET/CT检查价格昂贵,对于具有明确定位和手术指征的病人是否适用,尚待进一步讨论。本例病人其术前影像学、胃镜及超声内镜定位明确,手术指征充分,故未行18F-FDG PET/CT检查。

五、病理及免疫组化

此是胃神经鞘瘤的主要确诊手段。本病镜下有以下特点[15]:肿瘤的实质由梁状排列的长梭形细胞组成,胞质淡嗜伊红,核呈长梭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肿瘤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外周淋巴细胞套形成,部分可伴生发中心形成。其中外周淋巴细胞套的形成最为重要,是胃神经鞘瘤区别其他部位神经鞘瘤的重要特征,也可与胃肠道间质瘤鉴别。免疫组化结果是确诊胃神经鞘瘤的“金标准”,肿瘤细胞表现为S-100(++),CD117(-),CD34(-)和DOG-1(-)[16]。有文章报道[17],对于CD117(-)可疑病例多主张行c-kit及PDGFR基因突变检测来进行鉴别诊断。本例病人胃神经鞘瘤镜下无明显完整包膜,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提示S-100呈强阳性反应,强烈提示胃神经鞘瘤,所以本例病人并未行c-kit及PDGFR基因突变检测。

六、治疗及预后

手术切除是胃神经鞘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1,18],也有报道对于直径小于3 cm的肿瘤,行内镜切除术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单纯的肿物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19]。恶性胃神经鞘瘤罕见,预后差,且目前尚没有研究表明化疗和放疗对恶性胃神经鞘瘤有效。虽然该病人术前及术中均考虑诊断为胃间质瘤,有关专家共识[20]也不推荐常规淋巴结清扫,并且送检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我们担心假阴性的问题,则行胃肿物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随访至今病人恢复良好。

胃神经鞘瘤临床少见,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了解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争取早诊断及治疗。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胃壁黏膜下圆形、类圆形肿物,且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均匀强化者,需考虑胃神经鞘瘤的可能。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的病人一般预后较好,仅在不完全切除后有复发的报道[21-22],所以一旦考虑有本病的可能,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对于术中探查发现淋巴结肿大或考虑恶性者,建议进行淋巴结清扫。良性胃神经鞘瘤预后较好,恶性神经鞘瘤术后虽然复发率高、预后差,但手术治疗仍是有效的手段,因此应早发现、早治疗。

猜你喜欢
胃镜内镜淋巴结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