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

2020-06-30 18:50龚卫荣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材开发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龚卫荣

摘 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前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尊重教材、基于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化理解、适当调整、适度拓展、有机整合,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材开发 有效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部编版小学高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板块设计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发现,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活动多文字少,目标不易把握;教材突出了生活化的特点,但有一些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教材的留白部分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但是受篇幅的局限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因此,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前提。

一、围绕目标,深化理解,改变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凭借,同时,教材也在引领学生与教材中人物展开对话。教材是“范例”,是编者千挑万选、深思熟虑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内容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就尽可能多用教材,发挥教材示范效应,有效应用教材资源。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的“认识居民身份证”板块,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上记载的各种信息,理解居民身份证号码和居民身份证的关系从而树立公民意识,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教材用了一个版面通过图片介绍了身份证的正反面、以问题为载体通过知识链接介绍了居民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和有效期限,正文内容简单明了。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依照教材编排教学,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第二班教学时我以情景设置的方式,以卡通人物皮皮为线索贯穿课堂,分别设置皮皮的苦恼(正反面的辨别)、火眼金睛(身份证上的其他信息)、对号入座(居民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意义)、皮皮能领取身份证吗?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身份证,后面树立学生公民意识就水到渠成了。

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充分地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生活对话,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教材的内涵,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1]。

二、贴近实际,适当调整,链接学生生活

相较于原来的《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的编排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故事、知识链接,以及学生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是学生喜爱的“学本”,因为《道德与法治》是部编教材,需要适合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所以所选内容既具有典型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花功夫了解教材,了解学生,了解不同的教学情景,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太适合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4课《选举产生班委会》的“班委选举有程序”板块,教材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了解不同的班委会产生方式,并分析不同产生方式的利弊,第二部分通过活动介绍班级民主选举的流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遵循民主程序的意义。从课前调查结果来看,我所任教班级的每个班班干部的产生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民主、了解班干部的产生方式,我当堂选举道德课代表,学生通过自愿报名、竞选人演讲、全班投票、公开唱票、公示结果的流程最后选取了各班的课代表,一节课学生了解了民主选举的流程、知道了自己在班级中的权利和义务。

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通过链接学生的生活,解决同学们班级中的事情,很好达成了教学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充分考虑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就能使学生与教材融为一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三、延伸教材,适度拓展,补充教学资源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的“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的板块,教材中分别出示了江南丘陵上的茶园、华北平原上的农田、南方的渔业小镇和内蒙古高原上的牧场四幅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场景,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但是教材中的图片没有我们所处的西北地区,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课前我组织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了解关于陕西的生产、生活特点,课堂中学生在了解其他地区的基础上展示陜西的衣、食、住、行等家乡的生活特点,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了解生产、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学习相关内容。

四、跨界融合,有机整合,彰显学科本质

道德与法治是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涉及道德、法治、心理、安全、地理、历史、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为导向,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以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本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6课“辽阔的国土”板块,通过《中国在世界的位置》配合正文,展示了中国在世界的具体位置,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同学分享我对祖国疆域的认识,教材还通过对比我国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国土的辽阔。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后结合语文课学到的诗歌、音乐课上学到的歌曲感受我国面积之大,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通过对比感受国土面积的辽阔,由于五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把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感知,降低了教学难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尊重教材、基于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化理解、适当调整、适度拓展、有机整合,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荣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10)

[2]廖辉鸿.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9(05)

猜你喜欢
教材开发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焊接机器人系列教材开发与应用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从“旅游英语网络一体化教材开发”探究数字化教材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