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
【摘 要】就整个历史课时数中,新课所占比重只是三分之一,而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复习课、习题课,还有考试课上。习题课是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处理,教给学生做题方法,再适当地给予验证这些题的方法。如果处理得当,就能够对学生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往往历史课上只是就平时作业或测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简单就题说题,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总结。可以通过一个题的纠正,给学生一种方法,进而再验证这种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习题课;课堂教学
就像理科的习题课一样,把课堂处理的简单清晰,讲解一个清晰的定理,然后就是反复练习,争取做到人人过关。而历史课根本就难以做到,这就像今天时髦的一句话“理科费CPU,文科费内存”。文科需要记忆大量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外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绝大多数学生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理综可以考近300分,文综过250就已经到天了。所以文科历史尽量要做到呈现一种情景,要通过这个过程吸引学生,达到理解,进而形成一种认识。下面谈一下我的两点经验:
一、课堂习题“争论”
今天作为教师我已经做不到一节课40分钟目不转睛,全神贯注,所以青少年学生更做不到。并且当代高中生接触的新事物多,新观点也层出不穷,谁对谁错,往往通过争论便能一见分晓,“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甚至更好地成为学生加深记忆的切入点。
就如必修二经济史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或是倒退意义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通过预留习题进行思维归纳、总结,课堂讨论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甚至通过辩论,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
二、对习题知识点的补充拓展
习题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提供大料历史辅料,中外不同观点,过去今天不同观点,大学教材和高中教材不同观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这样在高考中才不会对新观点发生偏移,能根据题干答出符合出题者的新思想。
比如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可以补充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方经济远胜南方。主要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第二阶段:由南北平衡到重心渐移。主要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第三阶段:重心在南方。主要在辽宋夏金,尤其南宋时,已经完成了南移。元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
(补充原因: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南方局部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一起辛勤劳动,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
这些补充使学生对以后同类型的题会理解得更全面,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归纳的能力。
三、结语
以上就是我历史教课中认为效果较好的两个方法,教师如果能设计好习题,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连伟.淺谈高中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5).
[2]尹殿忠.高中历史习题讲练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6).
[3]张静.浅谈高中历史习题课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