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涛
“一刀切”的减负不得人心
近日,一篇名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刷屏,文中描述了南京市推行减负政策下的种种现象:“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等等,以及随之而来的家长焦虑:“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进而猜测:“面临这一浪接一浪的素质教育改革……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
其实,减负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全方位考虑,不仅要从减负层面考虑,也要从教育评价体系层面考虑。唯有在正确认识什么是负担的基础上,区别化减负,从治本的层面减负,不以加重家长负担为代价减负,才能满足公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才能真正减轻焦虑,化解压力,让减负政策得到认可。
学生“被逼”吃垃圾 都是“气话”惹的祸?
近日,在周口市扶沟县水泉学校,近10名学生莫名肚子疼,送医检查后发现学生肠胃里有塑料纸、碎纸片等异物。学生们称,值日时没倒垃圾,查寝老师逼他们把垃圾吃掉。该县教体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说的是气话,并未强迫孩子吃垃圾,更没想到学生都吃了。
事发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管理相对封闭,家长鞭长莫及。如果学校管理较为粗暴,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有可能异化成了简单的命令和服从关系。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任何指令恐怕学生都不敢违背,更别说据理力争了。由此,“说的是气话,并未强迫孩子吃垃圾”,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也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因此,教体局和校方更应从师德建设和管理方式上进行反思与改进,从而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戴头环防走神”,别把学生当小白鼠
继智能校服、人脸识别进入校园后,一款可监测学生上课是否走神的头环也在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中心小学投入使用,并引发持续关注。据界面新闻报道,这款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可以检测佩戴者的脑电波,评判学生在上课或者写作业时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并且还有打分机制,产生的数据会实时上传,并发到家长群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谁来使用、怎么使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一旦掺进商业因素,所谓的“科技向善”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甚至美丽借口而已。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在技术尚未经过充分实验论证的情况下,该头环能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所搜集的大脑活动数据是否外泄,都令人生疑、不安。现实中,利益驱使下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并不少见。当前,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已经够重了,他们需要的是科学减负的“松箍咒”,而不是高科技包装下的“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