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天水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

2020-06-30 11:39聂红萍方锦波
开发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海林天水调整

聂红萍,方锦波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20)

提要: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三线建设时期西北工业布局的主要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以及三线建设自身的局限性,三线企业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从“六五”时期(1981—1985年)开始,随着三线建设步入调整改造阶段,天水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按“关、停、并、转、迁”的原则和方针,对选址不当、布局过于分散、经营困难的三线企业进行全面调整改造。与此同时,三线企业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系列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线建设是我国特殊时期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天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企业也由此成为甘肃省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经过调整改造以后,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学界对于天水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选址和建设概况上,较少涉及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①。因此,天水三线调整改造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另外,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1998年出版的《三线建设史料》(天水文史资料第十三辑)、甘肃省三线调整办公室于2008年5月出版的《甘肃省三线调整改造总结文集》,以及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天水三线企业厂志②等,这些史料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本文将以天水三线调整改造为研究对象,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水三线企业调整改造过程进行梳理,并探究其对天水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企业建设概况

天水③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便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1964年初,中共甘肃省委向西北局、中央作了《关于积极着手进行三线建设的报告》,开始积极规划三线建设[1]。“三五”期间,甘肃省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形成了“九点一线”布局④,天水作为甘肃三线建设重点基地,被列为“九点”工业布局之一[2]8-9。从1964年5月开始,中央军委、国防工委、国防科委和总后勤部等九个单位先后在天水勘探选点。1966年8月,一机部在天水成立了天水地区三线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协调各厂选址、搬迁以及基建等事宜。一机部所属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上海联研电工仪器厂、洛阳轴承厂等13家三线企业先后从沈阳、上海、洛阳等地陆续迁入天水地区[3]。电子工业部所属的国营天光集成电路厂(871厂)、国营庆华仪器厂(860厂)、国营永红器材厂(749厂)和其他一些部属企业也相继在天水建成投产。

据统计,从1965年至1975年,从沿海地区搬迁到天水的三线企业有20家,在天水当地建厂的三线企业有17家,总计37家(详见表1)。至1975年年底,天水三线企业建设总投资6.8亿元,厂区占地面积929.89公顷,建筑面积30.9公顷,职工总数48 584人,职工家属总人数121 460人[4]。至此,天水形成了一个包括重型机械、机床电气、风动工具、仪器仪表、轴承轴压、材料改制等门类齐全的机械加工体系,成为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1974年3月,《人民日报》还专题报道了天水工业建设成就:“从1966年开始建立第一个现代化工厂时,到现在仅仅八年天水已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如今的天水白天车来车往、川流不息,晚上电灯照耀,四处通明……来到天水内外走访一遭。可以看到大小工厂近山傍水,绵延几十里,这里的轴承仪器厂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水已成为甘肃省的又一个工业基地。”[5]

表1 天水三线企业一览表

资料来源:天水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三线建设史料(天水文史资料第十三辑)[C].天水:天水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7 ;甘肃省三线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编.甘肃三线建设[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段伟.甘肃天水三线建设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3):128-136.

二、调整改造原因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线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众所周知,三线建设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主要出发点是备战,加上仓促上马,建设规模庞大,国家财力和物力有限,使得不少项目先天不足,导致企业生存条件差,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据统计,天水民用机械的设备利用率一般在60%左右,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只能发挥50%左右[2]20,严重制约着三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线企业选址不当,厂区自然灾害频发

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三线企业选址钻山太深,交通不便。天水海林轴承厂厂址选在距天水城区65千米的李子园山区,厂区周围“群峰高耸、山沟曲折、地形坡度较大、道路不通”。海林厂职工说:“李子园,头顶山,脚蹬山,坐起一看还是山。”[6]兴中轴承仪器厂地处深山林区的驼羊沟,交通不便,生活物资和产品原材料运输困难。

另一方面,出于备战需要,三线建设初期项目仓促上马,忽视了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厂区及家属区自然灾害频发。有些三线企业多年来不断受到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危及三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位于秦安的国营天光集成电路厂(871厂)、国营庆华仪器厂(860厂)、国营永红器材厂(749厂)建在地质活动断裂带、溶洞和煤矿采空区上,造成厂房建筑物开裂。加之水源受放射性污染,职工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只能靠从天水城区拉水供应解决。[7]天水锻压机床厂地处北道区西北地质灾害区,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据《天水锻压机床厂厂志》记载:“1990年8月11日,天水锻压机床厂暴雨成灾,造成山体崩塌200万立方米,6个车间被埋,7名职工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000多万元。”这无疑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二)企业布局分散,缺乏必要的外部协作条件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于备战的需要,大部分三线企业,尤其是军工单位建在地形崎岖的山区和沟底,并按“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进行布局[8]。天水长城电工合金材料厂有南、北两个厂区,从1969年到1973年先后在南厂区建成金属线材车间、粉末合金车间等;在北厂区建成机修模具车间、材料改制车间;在南厂区建成一栋单身楼和生活福利设施,而家属楼则建在东团庄,造成生产生活上的很多不便。天水轴承厂厂区在设计之初,围绕备战的原则设计,厂房矮小狭长、没有窗户。厂房之间的距离也太大,呈“瓜蔓式”布局。在职工生活配套设施的设计上,追求“村落化”,家属住宅比较分散,不利于管理。天水风动工具厂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部署,以及“散、山、洞”的要求,将社棠李家渠村作为主要厂区,把生产岩凿机等主要产品和精密重要设备放在北道山沟的分厂。企业布局的分散,割裂了合理的工艺流程,给生产调度和组织协调带来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加之布局分散,缺乏必要的外部协作条件,三线企业发展受限。

(三)企业技术、产品滞后,市场经营困难

20世纪末,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三线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思维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变化的步伐。天水兴中厂技术、工艺装备相对落后,缺乏资金,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加上轴承行业在市场经济中持续疲软、萎缩,产品销路不畅。市场需求量下降,导致企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截至1982年5月,累计亏损达到257万元[9]。天水长城精表厂在1985年前后生产陷入困难,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加工的零部件成批报废,造成大批量订货逐年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经济状况每况愈下[10]。位于武山县的西北探矿厂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地质机械产品过剩,于1980年停产。企业为了生存,不得已承揽锅炉、水暖电器等安装工作,甚至上山拉铁丝网、下河淘沙子,定做出售木床家具[11]。三线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加上经济体制的变革,在市场经济中愈发处于不利地位。

(四)职工生活配套设施跟不上,生活困难

三线建设之初过分强调“先生产,后生活”,职工福利和社会服务设施不配套。天水长城开关厂是六十年代中期建设的工厂,为“干打垒”式简易三层楼房。历经20年的风雨,屋面开裂、漏水严重,属于危房。国营永红器材厂(749厂)职工宿舍“多是一排排小平房,简陋狭小、建设标准过低、缺少水电”[12],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修。

改革开放之后,三线企业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生活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人才外流严重。不少三线职工感到生活前途无望,特别是技术骨干大量流向沿海一线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永红器材厂(749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型,亏损日益严重。到90年代初,企业已经背负上亿元的沉重债务,实际负债率超过100%。企业连续半年发不出工资,职工情绪低落,人心涣散,纷纷外流,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天水兴中厂80年代初由于企业长期亏损,职工收入低,工程技术人员严重流失,生产出勤率下降40%~60%,有200多工人要求调出山沟,职工队伍越来越不稳定[13]。三线企业没有了人才的支撑,发展更加困难。

三、调整改造措施

由上可知,三线企业后期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此后,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甘肃省于1984年7月成立了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领导规划小组,在省计委设立三线调整办公室,全面开展甘肃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天水有关部门对三线企业也进行了调整,主要是按“关、停、并、转、迁”的原则和方针解决三线建设中布局问题,重点解决职工生活问题,并提供退税支持。与此同时,三线企业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

(一)调整企业布局

按照“关、停、并、转、迁”的原则和方针,重点对厂址存在问题、市场产品过剩、生产技术滞后、经济效益较差的三线企业进行调整。“关”,主要是对市场产品过剩、生产技术滞后的企业进行关停。“七五”期间,张家川钢铁厂由于地质矿产资源勘探不清,经济效益较差,经多方论证对企业实行关停。“并”,主要是对产品同质化企业进行合并。1982年4月,甘肃省机械工业局发文《关于落实天水五厂迁并调整方案的实施意见》,决定对天水海林厂、天水兴中厂、天水柴油机厂、天拖厂、天水油泵油嘴厂进行部分兼并。4月5日,天水海林轴承厂从李子园村迁入秦城区,同天水柴油机厂、天拖厂合并。7月1日,天水兴中轴承仪器厂与天水油泵油嘴厂合并,改名为天水轴承仪器厂。[2]21“转”,主要涉及的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根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调整。兵工部所属的岷山机械厂,自1985年开始军品生产任务急剧下降,工厂进入了民品生产阶段。岷山厂相继开发了UPVC塑料型材系列产品、太阳能系列产品,以及岷山牌防盗门等建筑材料产品,逐步形成了以机床功能部件、冶金部件为主导的民用产品体系。核工业部西北地质勘探局二○七厂,由于单位军品任务减少,在“保军转民”方针的指导下,单位开始步入民品生产研发工作,开发生产了地质钻探用往复式泥浆泵产品,广泛应用于地质矿山油田等建设工程。“迁”,主要是在“八五”期间对受地理环境制约的三线企业进行搬迁。国营庆华仪器厂(860厂)位于秦安县六盘山丘陵沟壑区,被列为“八五”重点改造的三线企业之一,整体搬迁至天水城区。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三大队原址位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区,被列入国家三线调迁“九五”计划,整体搬迁至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14]。此外,还有一些部属企业搬迁至其他省市。1991年,西北探矿厂整体搬迁,与江苏省连云港市合作办厂,更名为地质矿产部连云港黄海机械厂。

2.1保守性手术适应证:适合有生育需求的妇女,尤其是侧输卵管切除或病变者。近年来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输卵管妊娠于流产或破裂前确诊者变多,保守手术治疗应用较广。手术有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治疗[1]。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同时,腹腔镜手术视野广,可检出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微小病灶,并给予处理。此外,腹腔镜手术可提升术后宫内妊娠率,减少再次宫外孕的可能性。相关文献指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8]。

通过搬迁改造,天水一批长期受自然灾害威胁和偏远地理环境制约的三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基础设施条件、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三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调整产品结构与技术革新

受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动,三线企业由生产型逐渐走上了生产经营型。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在“军转民”的背景之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天水其他三线企业也进行了产品调整和技术革新。天水铁路电缆厂为了适应市场和铁路电气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新设备引进工作。从1981年2月开始科研攻关,批量生产新型铁路信号电缆,到1984年工厂利润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 042万元。天水锻压机床厂加快了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的提升,实施了“出口专项”和“数控专项”技术改造,数控机床的开发已形成规模,企业的大件加工装配、起重能力在同行业中已处于领先地位,为生产大型重型锻压装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相结合,促进了军工民用产品发展,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及发展后劲,成为天水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力量。

此外,天水三线企业主动“走出去”,利用沿海一线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巨大的市场,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在沿海一线地区建设对外窗口。1987年11月,国营庆华仪器厂(860厂)在浙江嘉兴建立分厂,作为总厂的窗口企业,进行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国营天光集成电路厂(871厂)在绍兴新建分厂,命名为天光集成电路厂。20世纪80年代末,6913厂被总后勤部列为军队实施的三线调整战略转移单位,根据总后勤部在大中城市办分厂建立窗口的思想,在西安设立西安成套电气设备分厂,1995年在江苏昆山市开办了窗口性质的分厂[15]。

天水三线企业借助调整改造政策,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普遍提高,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创造出新路径。开设对外窗口,拓宽市场销售途径,为三线企业步入市场经济、推动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企业加快体制转变和经营机制转变、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三)解决职工问题,稳定职工队伍

在天水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过程中,解决职工生活问题一直都是重点。经过三线调整改造,广大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天水海林轴承厂借助三线调整改造政策,在天水市区建成4个福利区。至80年代末,已经建成成套住宅楼52幢,住房总面积13.8万平方米,人均16.25平方米,基本上满足了职工住宅需求。在改善职工生活硬件设施的同时,对职工薪资进行调整。1983年天水铁路电缆厂根据《关于企业调整工资和改革公司制度的报告》,以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增资方案,对职工工资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据《天水铁路电缆厂厂志》记载:1984年职工月平均收入较1983年增长34.7%,截至1987年,职工年工资总额增长了118.2%(见表2)。

表2 1981—1987年天水铁路电缆厂职工年工资统计表

数据来源:天水铁路电缆厂厂志编纂委员会.天水铁路电缆厂厂志(1969—1999)[M].1999.

此外,三线企业还逐步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经济责任制为考核内容的考核奖励办法。天水二一三机床厂随着企业调整工作的展开,采取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奖励⑤,到1985年实行的津贴种类有工资性津贴、夜班津贴、加班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医疗卫生津贴、冬季取暖津贴以及部分知识分子和少数老工人补助。长材厂工资改革“把死工资变活工资”,把原工资的40%作为浮动工资,完成任务不好的发放一定比例的浮动工资,完成工作任务好的、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发奖金。

三线企业职工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以及工资收入的稳定增长,体现了三线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了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职工队伍,有力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四、改造前后对比

三线建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决策形成的,受当时建设原则的影响和历史的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遗留问题及潜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使三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天水对部分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线建设时期企业遗留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天水海林轴承厂是1966年由洛阳迁建天水的三线企业,坐落在在李子园山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相当艰苦。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陷入停滞。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负担沉重。据统计,1986年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缺口高达3 300万元。二是企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加之生产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据统计,1986年企业使用的生产危房共有13个项目,共17 691平方米,在用的报废设备50台。三是职工生活福利设施不配套,人心不稳。1982年海林厂生活福利设施共欠1.8万平方米,其中职工危房面积4 201平方米,缺房12 230平方米,仍有546户职工没有住房,临时租住在附近农村,住房矛盾十分突出。全厂职工家属近15 000人,尚无医院、托儿所、浴室等基本设施,职工生活很不方便[17]。

1989年,天水海林轴承厂被列入“八五”脱险调整项目。从“八五”到“十五”时期,随着三线“脱险”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海林厂从困境中发展起来。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三线“脱险”项目的实施,海林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产品轴承产量由1990年的438万套增加到2005年的3 789万套,在轴承行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随着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海林厂的总资产由1990年的13 031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2 000万元。企业的利税能力也大幅提高,海林厂纳税额由1990年的55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 844万元,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18]63。

(二)产品科技水平提高

海林厂利用三线“脱险”调整项目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科技水平处于行业前列。海林厂轴承产品,从以前的普通级产品发展到可大批量生产的高精度产品,有效改变了企业之前靠普通产品以低价格在市场上竞争的不利局面,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企业制造装备得到大面积更新,为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海林厂在实施三线“脱险”调整项目中,拆除了大量危、旧项目,完成厂房改造及新建工程30余项,消除了生产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此外,对厂区道路进行修整、厂区进行大面积绿化以及分厂的内部改造,使原来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塑造了现代化企业的良好外部形象。

(四)职工居住和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海林厂利用三线“脱险”调整资金完成了南厂、北厂及福利区三个大型锅炉房的改造和新建,保证了2 500多户职工的采暖需要。为了改善职工医疗环境,海林厂于1992年在福利区旁建成包括住院部大楼、三层门诊部大楼的职工医院,总建筑面积达3 500平方米,并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医疗器械,从而改善了职工及家属的就医条件。

此外,职工的工资收入显著增加。在三线调整政策的扶持下,企业通过大力度的技术改造,实力明显增强,为提高职工收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1994年开始,海林厂劳资科制定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办法和激励政策,打破了以往的工资分配办法。在辅助岗位实行岗位工资,在生产一线实行计件工资和保底工资,保障生产一线职工最低工资收入。在1995年内先后调整了三次工资,人均增资在100元左右[18]64-65。

五、结语

通过三线调整改造,天水三线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得到持续优化,为之后的转型和合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天水三线企业经过调整改造之后,为实现企业和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经营增加效益后,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为当地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或缓解了企业及社会的就业安置难题。同时,产生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间的协调和发展。天水星火机床责任有限公司在企业快速发展后,安置了本地区6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以及社会上500多名下岗工人再就业。另外,零部件外协扩散带动了甘肃、陕西等周边地区近100多家企业的生产[19],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天水三线调整改造为三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之成为天水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力量,同时也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注 释:

①段伟对天水三线企业的选址、地理位置的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天水三线企业数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涉及部分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内容,但是对于天水三线调整改造的具体措施没有涉及,只是从宏观上论述了几个重点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概况,如位于秦安的871厂、860厂、749厂。张文怡对天水三线建设的背景、成就、评价等进行了论述,没有涉及天水三线调整改造。详见:段伟.甘肃天水三线企业的选址探析[J].开发研究,2014(06):156-160;段伟.甘肃天水三线建设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03):128-136;张文怡.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天水地区三线建设[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②本文参考的厂志有:天水锻压机床厂厂志办公室.天水锻压机床厂厂志(1966-1985)[M](未刊打印稿),1987.10;天水长城电工合金材料厂厂志办.天水长城电工合金材料厂厂志[M](未刊打印稿),1988.1;天水风动工具厂厂史编写组.天水风动工具厂厂史(1966-1985)[M](未刊打印稿),1986.10;天水海林轴承厂厂志编委会.天水海林轴承厂厂志(1966-1986)[M](未刊打印稿),1987.6.30;天水铁路电缆厂厂志编写领导小组.天水铁路电缆厂厂志(1969-1999)[M](未刊打印稿),1999.10 ;天水锻压机床厂厂志办公室.天水锻压机床厂厂志(1966-1985)[M](未刊打印稿),1987.10;天水海林轴承厂厂志编委会.天水海林轴承厂厂志(1966-1986)[M](未刊打印稿),1987.6.30;天水铁路电缆厂厂志编纂委员会.天水铁路电缆厂厂志(1969-1999)[M],1999年9月;天水213机床厂厂志编纂委员会.天水213机床厂厂志(1969-1985)[M](未刊打印稿),1987.9。

③本文的天水范围指1985年天水市成立后的辖区,包括秦城、北道两区、秦安、清水、张家川、甘谷、武山等5县。

④“九点”指的是酒泉、张掖、永登、红古、靖远、临夏、定西、天水、平凉。“一线”指的是白银至靖远宝积山的铁路线。

⑤三种不同形式的奖励:一、对有生产工时定额的人员一直采取按定额计奖。二、对工时定额的工人按经济责任制用百分制考核,分档次、按系数计奖。三、对生产任务比较饱满的车间实行联产计酬全额承包。

猜你喜欢
海林天水调整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东郭先生睡不着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工位大调整
指点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酒兴未尽
《天水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