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张碧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天津300381)
不锈钢具有优秀的耐腐蚀性、耐热性和良的抛光性,且成本较低,是热电池壳体制造的主要材料。不锈钢电池壳体底部和侧壁是一体式结构,由板材成型,所采用工艺包括:热处理工艺,拉深工艺和旋压工艺等。其中,热处理工艺是关键辅助工艺,良好的热处理方案使材料获得适当的硬度和韧性,更好的加工性能。若热处理方法不当,一方面,表面脱碳,会降低表面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晶体成长不完全,出现拉深过程中断裂、起皱等情况。因此设计合理热处理工艺,是不锈钢壳体加工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根据电池壳体的实际需求开展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不锈钢热处理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热处理工艺的有效性,为电池壳体成型加工奠定了基础。
2.1 钢的热处理是指钢在固态下采用适当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并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改变钢的组织从而改变其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热处理工艺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温度曲线,加热方式等关键步骤,进而获得良好的加工性能。本产品的热处理目的就是降低材料硬度,改善材料塑性、韧性,以利于拉深和旋压。因此可采用固溶时效处理,设定温度1050℃-1080℃,再根据产品壁厚,确定最低保温时间,从而使得碳化物充分溶解并保留与奥氏体中,从而在常温下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
2.2 根据理论指导,确定工艺方案1。
工艺方案1:采用如图1 所示马弗炉(箱式电阻炉)设备,该设备采用双层壳体结构,保证高温实验炉的持续稳定工作,且核心部分炉膛采用高纯氧化铝多晶纤维,炉温均匀,保温效果好。
图1 电阻箱式炉
空炉加热到1050℃,打开炉门,放入工件(工件必须清洗干净,表面不允许有拉伸油或其他杂质,工件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快速关闭炉门,待温度再次达到1050℃后,计时10min,此时晶粒持续生长,直至完全固溶。由于奥氏体不锈钢经高温加热后缓慢冷却,会使碳化铬自奥氏体中析出,固化处理以后,如在460~800℃温度再加热,碳化铬的析出过程更强烈,(因固溶化处理以后, 所得到的奥氏体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它是不稳定的),使钢对晶间腐蚀特别敏感。鉴于上述情况,高温加热后应快速冷却,应尽可能避免使钢受到敏化温度(460~800℃)的影响和缩短敏化处理的时间,以使碳化铬来不及自奥氏体中析出,必须迅速水冷。因此设计工件从打开炉门至完全浸入水中时间要小于12s,在水中观察工件完全由红变黑后拿出,并自然干燥。实验结果如图2 所示。一方面:由于采用水冷的冷却的方式,热处理后的不锈钢壳体硬度约25-28HRC,这是因为材料被加热的温度很高,遇到冷却介质表面急速收缩,而芯部收缩速度较慢,导致表面受到压应力,而芯部受到拉应力,这种应力作用使得壳体硬度较高,不利于后续的拉伸。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热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空气接触短暂的时间,发生氧化反应,产品表面有黑色碳化斑点,必须采用酸洗工序清楚氧化层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加工,不仅增加了金属的损失和酸洗的成本,而且不环保。
2.3 为了避免实验一中现象,改进方案采用气氛保护炉设备进行热处理工艺。设备如图3 所示,是一种隧道炉,炉内采用氨分解气体保护,光亮退火(在密闭空间加热退火后让温度在密闭空间缓慢降温至少500 度以下再自然冷却)以避免产品表面脱碳。炉内温度升至1050℃后,将工件放置在传送带上,随传送带进入气氛保护炉,保温一段时间,使得碳化物全部溶解于奥氏体,然后迅速冷却到450℃以下,此时的冷却速率要求达到60℃/s,得到单相奥氏体组织,实验结果如图4 所示。
图4 产品效果图
与首次试验对比,产品有明显的改善。首先,硬度值降至HRC20,更利于拉深旋压。其次,由于整个热处理的过程中都在保护气体的氛围下进行,并且在冷却速率很快,迅速通过了敏化区域,表面无任何氧化现象,利于材料厚度控制,并且无需酸洗。
2.4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确定的热处理工艺温度控制如下
温度升至1050℃到1080℃之间,预热温度一般需要40min左右,当达到温度后,即可连续作业。产品顺着传动带进入炉膛,设置皮带轮转速,保证产品在炉膛内时间在10min 左右后传送至冷却区域,冷却区域开始光亮退火,温度下降至450℃以下之后,即可随室温冷却。
因为拉伸和旋压工艺所需要的产品加工性能要求较高。在确认前序是要所得的热处理工件的硬度、表面质量满足要求后。继续开展产品的加工实验尺寸、重量、表面质量均在合格区间内,证明了工艺方案的可行性。
4.1 根据加工需求,确定采用固溶工艺温度进行热处理。设计热处理实验,并分析比对试验结果,确定了最佳热处理工艺。
4.2 采用所设计热处理工艺,结合拉深、旋压等技术,开展试生产,通过实际生产,证明了拉深、旋压所用的一体式不锈钢壳体的热处理可以应用该热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