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烨
摘要:目前,我国无论是教育模式、教育思想、人才培养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双主体,双过程,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于现代化的技能型人才与知识型人才的融合统一培养要求还具有相当的距离。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但改革目的只是强调了教学与实践的统一,虽然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但是仍然将实际操作定格于理论的基础上,并没有进行脱岗式的技能训练,没有与实际工作岗位上联系起来的动手操作实践,本质上并没有脱离基础的教学课程,也很难培养出适合该岗位工作的技术人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更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本文在此背景下介绍了我国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进而从职业教育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两方面为切入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岗位;项目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3-0098-02
1 总体要求
1.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服务发展的宗旨为基础,以促进就业发展的宗旨,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适应新常态经济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需要,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协同育人机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建立教学标准制度,健全教学标准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1.2 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全面小康发展。遵循国家职业教育基本规则和广大学生的基本身心健康发展活动规则,把学习培养和贯彻践行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核心思想价值观始终纳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关注广大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促进广大学生的思想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2)坚持系统的培养,多样化成才。以专业课程的衔接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关键,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紧密相连,拓宽了技术人才的成长渠道,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更为学生提供了多路径的成才建设“立交桥”。(3)坚持继续实行产教与产业校企的深度合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产业结构转型要与衔接教育相配套,加强教育行业技术指导、评估和售后服务,发挥重要办学企业作为办学活动主体的主导作用,推进重大企业办学参与高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高等学校参与企业合作协同人才培养。(4)坚持文理工学相融的结合,知行与道相通。注重素质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在中学和社会中人在中学任教的主体作用,强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教育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使之为党的学以致用促进,并发展成为一种长期的素质教育。(5)坚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放自主创新。加强培育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训练和专业学生资格培养,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研究制定海内国际教育规则,提高培养我国专业技能管理人才的海内国际综合竞争力。
2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文化课程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加强专业课与公共课之间的融合贯通,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与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进行考量,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就业等奠定坚实的基础。中等专业学校应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大纲》(教学标准)的规定,课程的开发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和英语,历史,体育健康,思想政治、网络应用基础等。高等专业学校应遵守教育部有关教学文件的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2)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和培养专业精神的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方式、途径,形成一个常态的、长期的职业培养机制,重视尊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实践等精神培养。充分利用实践实训的环节,加强学生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锋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坚固地树立自己的职业岗位信念,在增强自己的技术本领的基础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理念,增强自己对职业观念、工作责任和工作使命的理解。
2.2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1)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政府也要深化校企,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创新完善学校的育人方式,从而更深一步的发挥学校管理层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讲,学校可以在校内外创办实训基地,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等提供空间,另外也可以研发相关产品的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交流等实践平台,目的都旨在切实地加强职业学生的文化积累、实践操作与创新就业的能力。发挥高校集团化教育办学的综合优势,以教育产业或教学专业岗位为衔接纽带,推动专业职位人才培养和专业岗位发展需要有效衔接,人才培养链与教学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推行农村校企协作合办、联办或是培养和实施一体化义务教育的农村现代学徒制教育试点。注重重点培养专业技术高级人才,与推进中国特色企业、产品“走出去”配套,培養专业技术高级人才。(2)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于学校来讲,实时更新职业标准,岗位从事规范原则对于即将毕业学生后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要紧跟市场工作流程,调整课程的教学结构,深化改革教学模式,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外的合作,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能力与操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在未来市场上的工作能力。另外,双证书的毕业制度推行,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职场工作能力的有效融合。要普及促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课程导向教学,广泛采用启发、探索式、论述式和参与教学,充分鼓舞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感[1]。
2.3 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直属职业中等学校领导要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教育组织协调领导,建立向社会提高质量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工作协调机构,把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重點同时放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与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两个方面。各教育行业、各级职业教育考试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组织应积极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教学指导、评估和咨询服务,选择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学校或教育专业点,建立工作联络协调机制,跟踪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2)加强督查落实。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实施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所有任务都落实。要对实施本意见及地方实施计划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分析,对典型的做法及有效的经验,要及时整理、积极推广。
3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1 更新观念,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内容。我校自2001年开展省示范专业建设以来,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学校根据课程改革的进程及需要,制定相应的学期、学年师资培训计划,加强对现代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认真对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作探究。师资培训分四种类型进行:
(1)参加学校计划中的课程改革研究学习培训;(2)参加本专业、行业专家的讲座培训;(3)专业教师、部分文化课教师利用相对集中时间进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本专业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新理念;(4)选派专业教师赴境外、国外学习关于课程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近年来,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来更新教师的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2 科学设计,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各专业教师组织与行业企业专家联合开展市场调查,对各行业相应企业的发展背景,行业背景、工作人员需求现状,企业技术和装备现况,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等问题进行研究,准确地把握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和任职需求,针对学校的专业发展情况,提出了专业研究方面的问题。提出人才培养的建议,并形成专业的调研报告。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参照有关职业,资格标准,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及职工骨干,通过教学分析合理地确定专业必需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形成了课程的开发基础。每一学期的各个专业都要不断整理经验,分析问题,适时组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使高科技人才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人才的同步发展。通过内化的提炼,精心的设计,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科技应用与服装设计和工艺三大专业人才培训方案[2]。
3.3 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
(1)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具有独特的自身发展优势,因此职业院校要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定位,紧跟市场发展的脚步,可以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重点在于设立与当地区域发展能够共生的专业,减少发展限制类有关专业,可以适量淘汰部分冷门或资源匮乏的专业。此外,院校更要着重于与传统工业相关的专业改造,以传统工业为核心进行专业扩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的实际情况,既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又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2)优化服务行业发展专业布局。优化服务行业发展专业布局,关键就是要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公开透明的公布相关预警信息。各区域也要对专业进行统筹的有效管理,以当地产业的转型为核心,加大其宏观调控力度,建成与当地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种经济带、工业区和产业群,建设专业团体,适应不同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要建立地区间协同开发机制,形成东西部各专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格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专业的建设[3]。
4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或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都是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元素。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大胆创新实践,才能够切实的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培养出能够为国家做贡献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文富.现代治理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李树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3]王坤.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