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3年高中历史新课改启动以来,统编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高中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所谓的历史解释即合理地说清楚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发掘出不同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为此,本文尝试以个人主义为历史解释的切入点,深入探讨其起源过程以及它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的延续与变化,从而实现近代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内在关联性整合。
关键词:历史解释;个人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所有的历史解释在本质上都是解释事物、解释联系。换言之,说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历史解释的核心。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捋顺高中历史教材上不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却并非易事,这使碎片化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中,教科书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历史事件的内容以及影响,但对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未作过多探讨,使其独立成篇,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通过加强史学阅读,笔者发现个人主义是贯穿近代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脉络,而如何探求个人主义的起源以及它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间的内在联系成了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1 个人主义的起源
个人主义作为西方古典文化的精髓,鲜明地体现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古罗马法的精神之中。在古希腊,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优越的海洋环境促使古希腊人对个体的独立、自由与平等有了强烈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直接树立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威和尊严,肯定了个人的自由性、独立性,个人主义思潮由此滥觞。延续到古罗马时代,个人主义思潮依旧生生不息。在长期的司法审判实践中,“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其中,罗马法非常注重对私法的调整。而私法主要包括自然法、公民法与万民法,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保护个人的私有产权和个人的人格独立性。由此,个人主义思潮在古典时代蓬勃发展。
但到公元4世纪,随着日耳曼人频繁入侵西欧,灿烂悠久的古典文明逐渐陨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开始进入长达1000年之久的中世纪。期间,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为了强化自身的统治地位,天主教开始倡导用神本主义取代个人主义,它极力鼓吹以神为中心,认为神是完美、伟大的存在,而人因生来携带原罪成了罪恶、卑微和消极的存在。这种崇神抑人的做法,直接导致西方古典时代的个人主义思潮陷入历史发展的最低谷,直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
2 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
14世纪,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新兴资产阶级亟需在意识形态领域建构一套新的人文价值观驳斥罗马天主教的神本主义文化。由此,一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拉开了帷幕。而个人主义思潮在新的时代需求中也逐渐复苏,日益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著名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甚至认为“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文艺复兴的各方面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它贯穿14至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过程。期间,个人主义思潮主要体现于人文主义学者对个人完美化和个人社会荣誉的强烈向往。
(1)出于对个人完美化的追求,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诸多“出类拔萃的全才”,其中号称“美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更是树立了“全才”的典范。他们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往往集画家、建筑家、艺术家和雕塑家于一体。《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和《西斯廷圣母》等完美的人文主义作品不仅彰显出“全才”艺术家们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作画技巧,而且凸现其对个人力量、个人价值和个人自由的高度推崇。
(2)对个人社会荣誉的无限渴求驱使他们去建功立业,以求名垂青史,受后人景仰。其中,“文学三杰”之一的但丁曾用他的全部精力去争取诗人的桂冠。“作为一个政论家和文学家,他强调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新的,他不仅希望他在自己的事业中出类拔萃,并且也希望别人这样认识他。” 而这种执着追求个人社会荣誉的热情在人文主义学者身上屡见不鲜。总之,在个人主义思潮的推动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非常热衷于追求个人的完美化和个人的社会荣誉,而这种强烈的个体意识又为之后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
3 个人主义与宗教改革
作为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宗教改革运动也完美地将个人主義渗透到宗教领域。通过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新教以“自我救赎”和“自我奋斗”的理念打破了罗马天主教教规对人的精神束缚,从而实现了个人主义与宗教改革的有机结合。
第一,路德教的因信称义观。1517年10月,教皇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滥售赎罪券,聚敛财富。10月31日,马丁·路德公开反对买卖赎罪券,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即一个人能否得救,靠的不是外在的宗教仪式而是自己内心的虔诚信仰和与上帝的直接沟通。而如何实现与上帝的直接沟通?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只要个人虔诚地阅读和理解《圣经》就能实现自我救赎。因此,“因信称义”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第二,加尔文教的预定论。约翰·加尔文认为上帝从创世以来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两类,只有那些在现实中取得成功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上帝的“选民”从而获得拯救。于是,自我奋斗、努力挣钱,争取变成上帝的“选民”就成为普通信徒实现灵魂救赎的新路径。总之,无论是路德教提倡信徒通过个人独立阅读《圣经》实现自我救赎,还是加尔文教引导信徒个人走向自我奋斗之路,新教在本质都是文艺复兴个人主义思潮的延续与发展。
4 个人主义与启蒙运动
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新一轮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高扬人类理性的旗帜,号召用“理性主义”将人们从宗教迷信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类自我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双重觉醒。而所谓的理性主义实质也是个人主义的派生物。
17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圣经》中许多荒诞不经的记载进一步遭到人们的强烈谴责。在科学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启蒙思想家积极倡导人们用理性即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代替对神的盲目信仰,去除宗教愚昧、实现个人思想的理性化、独立化。其中,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伏尔泰对宗教神学进行了尤为严厉的批判。他认为所有的宗教教义本身就是弥天大谎,教皇僧侣们全部都是“欺骗者”,人们必须合理地运用理性摆脱宗教迷信。而运用理性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人不断地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的过程,其核心仍是个人主义。同时,随着个人主义思潮渗透到政治领域,新兴资产阶级对个人政治自由诉求的不断增长,他们开始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为目的,掀起了反封建专制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从而推动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以及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
总之,滥觞于西方古典时代的个人主义思潮贯穿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全过程,其共性在于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由行。以此为历史解释的切入点,近代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终于实现了内在逻辑关联性的有机整合,而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2]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梦林(1994—),女,四川阆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