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怀卿
【摘 要】他在西方绘画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承上启下,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荣光又推陈出自我风格;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提升了光影因素在绘画中的作用,形成了其独具特征的明暗对照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艺复兴;光影;西方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65-01
在绘画的发展史上光影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光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准确来说从17世纪开始光影才在绘画中独立体现。其中卡拉瓦乔在光影的运用上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与意义。光影的碰撞带来的戏剧化效果是他绘画的主要特点。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对伦勃朗、委拉斯贵兹等人有着很深的影响。
一、光影在绘画中的运用及表现
光影跟中国绘画单线描绘不同。简单来说,就是用艺术来表现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实物,在有光线照射之中将它固有的质感、形态体现出来。
在早期罗马庞贝壁画中我们能看到光线最早的运用,但对光影真正的理解使用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首次使用明暗渐进法在画面中由明到暗的过渡,著名作品蒙娜丽莎的脸部和手就是这种明暗渐变的代表之作。而到了巴洛克时代,用光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16—17世纪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卡拉瓦乔,他在后期的创作中就致力于光影艺术的探索,将光影作为视觉传达的内容之一。在卡拉瓦乔后,伦勃朗继承丰富了卡拉瓦乔的光影运用,印象派的画家在光的摸索上也有重要的发现,他们提倡走出画室多与自然进行接触,用快速的手法来表现瞬间的美,使画面出现不一样的新鲜感。
在油画创作中光源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汇集光:通过光线集中照射产生明确的光影效果,被照射的物体清晰可见其余则隐藏在暗处,通过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以突出画面主题,汇集光的运用是油画创作里基本的用光方式也是卡拉瓦乔主要的用光方式。二是散射光:这种用光的方式在室外比较常见,散射光能比较清楚地展示出物体的形态结构和色彩。
二、卡拉瓦乔的光影世界
卡拉瓦乔在光影的使用上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画家,他善于把明暗法用于画面之中增加画面的悲剧气氛。在物体的塑造和构图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他利用光线让主体部分更加细致,使画面更加突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黑暗占满了整个空间,人的轮廓变得模糊,而光线则在画家认为不重要的部分一笔带过,只有重要的部分才被光线照耀。
卡拉瓦乔的创作大体上是先把人物安排在前景,背景处是阴影,就好比聚光灯照射在黑暗的舞台。大范围地运用明暗法强调画面的光照效果,让画面中光影、虚实形成一种紧张感和运动感。在他的画面之中,光线从一侧射向另一侧落在主体物上,这样光线的投射方向是和画面的对角线重合,也与人物的动作趋势一致。另外,以光影构成画面的方法可以使绘画按照画面所要表现的意义来安排主次,形成一种富有变化的构图方式。
在1606年卡拉瓦乔完成了一幅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圣母之死》,这幅画是他创作的顶峰。画中光线从左侧顶部照射,通过圣徒的头部照射到哭泣的女子,但光的重点却落在了圣母的脸庞和上身,这种悲情的色彩在整个画中显现无遗,烘托了整个画面。在强光的照射下,每个人脸上悲伤的表情以及圣母淡黄的肤色都显露无遗。卡拉瓦乔把不重要的部分隐藏于黑暗中,画面中心的圣母玛利亚得到了极大地突出。
光影在卡拉瓦乔的绘画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首先,光影在卡拉瓦乔的画中有着统一的作用,他的作品很多表现历史和宗教画面中常出现的人物与背景,为了有统一完整的画面感,光影在这里帮助他组织画面。再次,光影在卡拉瓦乔的画中有表现体积空间的作用。最后,光影在卡拉瓦乔的画中有表达艺术家情感的作用。
三、卡拉瓦乔光影艺术的继承和影响
卡拉瓦乔所使用的明暗对比法让画面的主题富有戏剧性,也把画面的情感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那时,罗马的画家就被这种不同寻常的画风所吸引,一些年轻画家都对卡拉瓦乔进行拜访和学习。而他对于光影在艺术中的全新运用更是影响了一代画家:伦勃朗是其中的典型,他继承和发展了卡拉瓦乔的艺术风格,但相对于卡拉瓦乔他更加注重聚光,借助聚光来隐藏其他的事物对杂物进行排除,使画面达到一种单纯的明亮。
卡拉瓦乔,这位最初把光影的使用作为语言用于绘画的艺术家,开启了光影绘画新篇章,影响了意大利和欧洲艺术的发展。此外卡拉瓦乔的艺术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艺术有鲜明的人民性,和那些为上层服务的样式主义、古典主义截然不同,其美学思想也不一致。卡拉瓦乔的作品有对社会的批判,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光的研究和运用是绘画技法史上一个重大的革新,他的光影运用、他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在每一个时代的绘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意]A.D.菲奥雷.西洋巨匠美术丛书-卡拉瓦乔[M].文物出版社,1998.
[2]光与影的魅力[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3]卡拉瓦乔现实主义艺术及其对欧洲美术的影响[J].世界美术杂志,2004.
[4]西方美术史[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