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社会演讲语篇中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分析

2020-06-29 07:41褚茜琳
文教资料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际功能

褚茜琳

摘    要: 社会类演讲语篇与其他演讲有明显不同,其主要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现象等,具有多样性与时代感。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从人称代词的角度分析汉语社会演讲语篇中人际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法    社会演讲语篇    人称代词    人际功能

一、引言

社会类演讲以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问题为对象,内容丰富多彩,演讲者与听众紧密相关。考察社会类演讲语篇中的人称代词系统,有助于把握运用特点及如何实现演讲的人际功能。近年来,对演讲语篇中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研究逐渐增多,如汤丽丽(2014)分析了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讲的人际功能,其中包括人称系统[1]。但当前相关研究主要以英语政治语篇为研究对象,对汉语演讲语篇及其他类型的演讲鲜有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被看做社会活动的产物。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2]。其中人际元功能指在话语情境中说话人和话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说話人对其所说或所写内容的态度[3](59)。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mood)、情态(modality)、基调(key)实现,但也可以通过人称代词等其他方式体现[3](191)。但作为表达人际意义的一个成分,功能语法对人称代词描写不足,Halliday对于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只是简要提及,未有详细阐述[3](137-138)。

本文以《一席》中30篇汉语演讲语篇为研究对象,基于Halliday提出的人际功能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汉语社会类演讲语篇的分析,考察其中人称代词如何实现人际功能,更好地了解汉语社会类演讲语篇的风格与功能。

二、人称代词分析

在汉语中,典型的人称代词表示对话时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关系,包括自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对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他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4](15)。本文主要考察汉语社会演讲语篇中典型人称代词具有的人际功能及具体差异,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典型人称代词使用情况

如表1所示,30篇汉语社会类演讲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最高,共出现5020次,占比达2.538%;其次演讲者较多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与前两类人称代词相比,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频次较低,仅出现903次,占比0.457%。

可见,演讲者着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及第三人称代词,作用一方面在于可以围绕演讲主题,讲述自身经历或他人经历,另一方面可以从个人角度表达态度、向听众传达信息或理念,具体人际功能将在后文详细分析。

(二)具体人称代词使用情况

通过对演讲中具体人称代词的词频统计,发现在各类人称代词内部,具体代词的使用频次差异悬殊,分别从三类人称代词角度进行分析。

1.根据表2,第一人称代词中,主要使用代词“我”,共计出现3056次,占第一人称代词总数的60.876%;其次是“我们”“咱们”,最后是“咱”。“咱”与“咱们”使用频次较低,频次之和仅占第一人称代词的0.598%,远不及“我”与“我们”的词频所占比例。

从语体上看,“咱”与“咱们”在运用上往往带有一些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示亲切、喜爱等,其在演讲中使用频次较低,可能是由于演讲虽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演讲语言的口语规范化程度较高,应准确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且在较郑重的场合或重要的文件中往往不用“咱们”只用“我们”[5](33),因此演讲中主要使用“我”“我们”实现人际功能。

2.第二人称代词主要以运用代词“你”为主(见表3),共计频次792次,占第二人称代词频次的87.708%,远超“您”和“你们”的出现频次。演讲者使用“你们”较少,“您”的使用频次最低,仅出现9次,仅占0.997%。可能是由于“您”是敬称,对陌生人使用“您”是出于对陌生人的尊重,同时为了与陌生人保持距离,礼数过多则会产生距离感,尊敬过分也会造成敬而远之的效果[6](46-54)。因此,在演讲中如果频繁运用“您”,就会疏远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不易引起共鸣。

3.第三人称代词中,演讲者倾向于使用“他”“他们”,二者共占第三人称代词的70.435%(见表4)。其次使用“她”“它”“它们”,对“她们”的使用最少。可能由于汉语中代词“他”除可以明确指代男性外,还可以任指第三者,用于没有必要区分性别或性别不明的情况,而“她”专用于称代女性第三者[7](7-10)。

三、人际功能分析

语篇中的人称代词指称能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看待语篇涉及的人物的,这些人称代词有助于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特定的关系[8](56)。下面基于上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在汉语社会演讲语篇中主要实现的人际功能。

(一)提供真实素材

G. Michael Campbell指出,故事对我们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演讲中也不例外。因此,应当合理利用故事素材,并注意故事的真实性。在汉语社会演讲中,演讲者主要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及第三人称代词,例2中演讲者以幼年经历说明自己如何成为一名缉毒侦查员,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背景铺垫。例3中从三轮车夫入手,讲述三轮车夫为自己职业感到羞耻的故事,例证演讲主题——“看不见”的中国,即当下容易被大众忽略的社会问题,如文中提及的留守儿童、社会尊重感、农民问题等,呼吁听众关注农民问题与农村问题。

例2:当时我八九岁,小学的时候家里一直管着我,成绩非常好,然后到中学之后,开始住校了,家里人管不着我了,那时我就开始逃学。——《边境缉毒》

例3:其中有一个年轻的三轮车夫让我感触最大。他有18岁左右,我在那儿7天,他从来不正脸看我,他第一次看到我的时候,脸唰一下红了,然后我的脸忽然也红了。

——《看见“看不见”的中国》

演讲者运用第一、三人称代词,向听众讲述自身或他人经历的故事,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提升听众的兴趣,使听众关注演讲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此外,还可以使语篇内容更加丰富饱满,与听众建立情感联系,为演讲中的逻辑说理部分作铺垫。

(二)实现逻辑推理

完美的演讲一定包含两个方面:逻辑因素和情感因素,演讲的关键在于如何把逻辑、情感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9](103)。演讲的情感因素可以通过叙述故事、列举数据等完成,逻辑因素可以通过演讲者对观点态度的陈述、以听众为出发点的说理等方式来实现。汉语社会演讲中,演讲者多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提高语篇的逻辑性。例4中运用“我”,直接表达演讲者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向听众传递个人信念,可以引起听众思考。例5中演讲者运用“你”“你们”,直接为观众提供情境——假定听众进入电梯,使观众切身感受到问题所在。

例4:我想,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国家首先去爱它的每一位民众。——《没有回家的士兵》

例5:电梯门一开你走进去,里边有十几个人,但一会你们可能自己也会乐,你们以后注意一下,就是大家看你的眼光……——《垃圾里的哲学》

演讲中运用第一人称代词主要围绕语篇中涉及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表达演讲者的个人观点;第二人称代词的作用主要以观众为出发点,为观众创设情境,客观说明问题、情形、危害等。但语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并不一定指代听众,可以表达虚指或任指,如例6中的“你”指代前文“有人”,说明这部分人对于“爱国”和“卖国”的看法。“你”用于虚指的时候可以表示可能存在的现实情况,使论证更加全面;用于任指可使说理对象不限于现场听众,将责任感赋予全体社会全体人员,升华了演讲的现实意义,使演讲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广泛性。

例6:可是现在实际上还有人看不清楚。还是觉得你只要对洋人硬、你只要主张杀他们就是爱国,你不主张杀他们、你主张跟他讲和就是卖国。——《谈谈爱国》

(三)呼吁鼓舞听众

30篇社会演讲的演讲主题与内容主要针对当下热门现象或反映现实问题,包括中国、孩子、教育、学校等。在呼吁鼓舞观众时,演讲者多运用代词“我”,通常与“希望”搭配。如例7,明确说明演讲者对听众的期望,希望听众对妇科肿瘤多加关注。可见此种用法可以直接向听众传达想法,承载了演讲者的个人期望,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社会现象、合力解决社会问题。

例7:我希望大家看這个书之后多关注妇科肿瘤,就可能可以避开妇科肿瘤。——《妇产科医生》

除运用“我”外,演讲者还较多使用“我们”。代词“我们”语义具有包括式和排除式,包括式语义在演讲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人际功能,可以提升演讲语篇的对话性。辛斌指出,任何语篇都具有对话性:一方面,任何语篇都是针对特定受话者的,另一方面,语篇往往产生于发话者对其他语篇的反应,而且发话者期待他人对自己的语篇作出反应。由于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与听众的话语交流甚少,代词“我们”的使用,可以指代演讲者及听众,意在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与听众产生心理共鸣,增强演讲的信服力(如例8)。

例8:我们不要怨天尤人,而且也不要吝惜我们这种正面的情绪,明亮的东西,要回归明亮的东西。——《失格》

代词“我们”的运用还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即郑立信提出的环性价值观。他认为,中国文化以圆环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圆环的中心即整体的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11](509-510)。演讲语篇通过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如例9),将个体融于整体,倡导每个人都应该改变审美观与价值观,强烈地表达了群体的使命感。演讲由抒发个人情感上升为感召集体责任感,能够引发听众深入思考,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以使语篇内容对听众产生长远影响,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例9:因此我们需要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我把它叫做大脚革命,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们的审美观,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大脚革命》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演讲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分析,发现演讲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最高,且主要使用“我”“我们”。其次较多运用第三人称代词,以“他”“他们”为主,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频次较低。语篇通过三类人称代词的使用,形成了多样的人际功能:(1)演讲者主要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及第三人称代词,为演讲提供真实素材,使语篇内容丰富饱满;(2)多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提高语篇的逻辑性,可以表达演讲者的个人观点,为观众创设情境,或向潜在听众传达理念;(3)采用第一人称代词呼吁鼓舞观众,关注社会现象,感召集体责任感,力求使听众将个人想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称代词可以实现人际功能,且为加深对汉语社会演讲语篇的人称代词的理解提供了一些启发,希望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完善人际功能与汉语演讲语篇研究。

参考文献:

[1]汤丽丽.英语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以2013年奥巴马就职演讲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Arnold,1994.

[3]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5]林祥楣.代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6]崔希亮.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

[7]金锡谟.汉语代词例解[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8]高彦梅.语篇语义框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9][美]G.迈克尔·坎贝尔(G. Michael Campbell).完美演讲[M].赵丰跃,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11]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人际功能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论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元功能思想
司法裁判文书的国外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