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椒江近代开埠建筑空间类型研究
——以“海门老街”为例

2020-06-29 06:46林飞傲徐泽华沈晶晶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石库门海门天井

林飞傲,鲁 玫,章 毅,徐泽华,王 波,沈晶晶

(台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很多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印记的老城区建筑都在近些年被拆除,比如上海慈厚里、台州葭芷老街、宁波郁家巷街区。而台州因为近期城市发展迅猛,包括海门南新椒街在内的多条老街正面临被拆除、被重建等前所未有的危机,对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迫在眉睫。

当下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重心往往在构造和形式层面,缺少对空间类型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这导致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往往流于表面形式而丧失个性内涵。建筑的空间类型与使用功能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其发展方式不仅反映了当地历史的进程,也是当地建筑史上的革新,更是对研究传统建筑如何适应现代建筑的保护工作起着指导性作用。因此,对建筑空间类型的研究也是对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海门老街的历史沿革

椒江旧称“海门”,浙江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其历史悠久,明清以来作为军事要地,称为海门卫城(1837),为明七十二卫中规模最大者。在海门卫城形成初期,海门老街(北新椒街)就是联系卫城与椒江入海口处的主要道路,与之相对的仓前街(即后来的南新椒街)也是城内的交通要道,老街与卫城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海门卫城及老街区位图

清康熙二十四年朝廷设浙江海关分关在葭沚,咸丰二年迁现址,俗称“台大关”;光绪二十四年宁波外海商轮局的“海门”

轮开航椒甬线,是为椒江近代轮埠之始,奠定了现今海门老街的格局。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客货轮频繁往来于上海、宁波、温州、福建等地,每天有大量物资在这里集散、转口。靠近码头的振市街、东升街、北新椒街等地方,饭店行栈鳞次栉比,商店、钱庄星罗棋布,商贾云集,形成一个非常繁华的商业区,当时的椒江有 “小上海”之誉[1]。当地浙东传统建筑受上海等时尚风影响,形式上出现融合多变。仅海门老街的建筑,风格亦是多彩多样。老街靠近码头的北段多为西洋风格建筑,南则先有明清建筑,后有民国时期建筑,后在“文革”时期又添新建筑。

海门老街,不仅因为老街自身的悠久历史,更因为老街具有海门地域特色的罕见空间类型,对复兴椒江特色街道空间、建筑空间都具有参考价值。所以海门老街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是规划建筑学界的一个待被挖掘的宝库。

2 街道外部功能与空间

海门老街作为椒江(海门)现存最为完整的历史古街区之一,是近现代城市发展史的空间见证,老街在历史上承载过较多的功能。通常建筑的使用功能决定了其空间形态,空间形态又反过来影响使用功能,所以海门老街的空间也复杂多样,它的功能与街道的空间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1 老街功能

海门老街的功能主要有商业贸易、城市交通、居住功能和社会活动与仪式场所等[2]。老街作为一条街巷,自身便具有承载城市交通的能力;在节庆活动时,老街亦作为社会活动空间。商业贸易功能主要集中在老街的两侧,建筑空间为沿街店铺空间。居住功能则采用“前店后宅”形式,建筑空间为合院式民居空间。举行社会活动与作为仪式场所的空间位于老街中后段杨府庙处,为城市开敞空间。

2.2 老街外部空间对功能适应性

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区间[3]。老街的街道空间与其街道功能存在着对应关系,除小尺度街巷,还有大尺度广场,各种尺度大小不同的空间,彼此进行穿插,小大空间的转化,营造老街多变的空间体验感受如图2所示。

作为一条商业街,海门老街主路路宽4~6米,沿街建筑2~3层,檐口高度大多在6~8米,道路宽度符合人感知的美学。这符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提到的“当道路宽约6.5米,平均檐高5米时,这一外面的空间是亲切的适于人的尺度”。除此之外,老街街道空间高宽比约为0.75,接近于1,比例适宜、形态自然。在周末与节假日,古玩市场开市,老街戏台也会定期举办戏剧表演,人流量大,这就意味着老街空间还应有大尺度空间的存在。杨府庙会定期举办法事,前面的大广场长25米,宽18米,其空间尺度符合人群短时间集散需求。

3 建筑内部空间分类及特征

老街的街道空间复杂尺度多变,其建筑空间亦然。现有的建筑类型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传统沿街商铺、合院式民居、受西洋式风格影响的建筑和现代式样的建筑[4]。

传统沿街商铺分布在老街的两侧,它的空间原型是浙东地区常见的“前店后宅”形式店铺,其建筑在立面等细部有着鲜明的特色;合院式民居位于沿街商铺之后,空间原型是中国传统的三、四合院形式;受西洋风格影响的建筑分布在老街靠近码头的一侧,其建筑空间的原型虽然类似上海地区的石库门建筑,但依然独具台州当地特色;现代样式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多层建筑,普通的立面开窗形式。

前三种类型的建筑空间呈现特有的紧凑型多重空间深度的特点,在联通的前后空间之间增加多重立面,因而呈现出一种空间的透明性。同时,这三种类型的建筑内部或多或少都会有通高空间的存在。

不仅如此,老街三种类型建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与演变。在功能上,这些空间多为“下商上宅”式、“前店后坊”式[5],这些类型多呈现为局部功能满足居住的需要;在建筑体量上,老街商铺与“墙里店”多为开间小,进深宽建筑,形同合院式民居;在建筑采光上,合院式主要通过院落进行采光通风,而商铺、“墙里店”则因为建筑较小的原因,将院落改为天井,以供建筑自然采光。

3.1 传统沿街商铺空间

传统沿街商铺多为砖木结构建筑,大部分是两层建筑,间或有三层建筑,但底层为可拆卸的木板门或者是格子门,无一例外,以方便进行商业买卖。虽然老街传统沿街商铺建筑形制较为传统,但其内部空间多变,有的还作内藻井,同时立面也比传统建筑更加华丽,因此在众多传统建筑之中,海门老街的沿街商铺非常独特。

3.1.1 建筑立面

海门的传统沿街商铺与临海紫阳街的建筑颇为相似。临海古城的建筑是典型的台州地域性建筑,因临海四面环山所以临海卫城在建筑形制上保留了传统浙东建筑的特征。二者沿街商铺建筑的空间形态与原型基本一致,其形制也多为三间五架,但在建筑的细部略有不同。

紫阳街处的建筑有大量的牛腿木作构造,造型大多简单,仅仅是一个斜向的支撑而已,十分朴素。只有少部分规格较高建筑的牛腿上有雕花,其雕花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如图3所示。而海门老街的沿街商铺立面的斜撑和木窗的雕刻精美,花卉、瑞兽是常用的图案,偶尔也会有仙人故事。做法更讲究的,会把斜撑处理成充满力度的弓形。有的楼房二层出挑一些,梁头做成弯曲的象鼻的象首,相当逼真[6]。海门老街牛腿较多且造型繁杂,内容主要以人物为主,雕刻难度较大。其造型精美华丽,人物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有空间感强烈的圆雕也有明暗对比强烈的浮雕如图4所示。

图3 临海紫阳街的牛腿

图4 海门老街的牛腿

3.1.2 内部空间

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能需要灵活处理[7]。海门老街传统商铺建筑主要受力结构是木结构,由三间五架梁为单元组成的“前店后坊”空间是典型的当地空间类型如图5所示。位于老街54号的杨府庙,进门梁间为卖香炷的商业空间,后为供奉空间,是一典型的融合传统商铺特征的寺庙建筑,如图6所示。

杨府庙为传统的三间五架式内通高建筑,并附加一条外廊,外廊宽度约为一米六,高度与建筑一层相同。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建筑空间由内部柱子分割,形成礼拜空间[8]。而外廊至供奉空间之间,存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为礼拜服务的空间。杨府庙的室内空间以神像为中心,神像正上方为一藻井,它对于寺庙建筑来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杨府庙建筑结构形式抬高了中央的礼拜空间,但是从空间构成上可以看到传统店铺的影子。

图5 传统店铺典型空间①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图6 杨府庙建筑空间①

3.2 合院式民居空间

老街当地的民居类型主要是三合院,少部分为四合院。这些民居大多藏在街巷深处,且建筑的朝向不一定是正南正北。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合院的外墙多是青砖砌空斗墙,底部则是用毛石做了墙基。

合院式民居空间上最大的特色便是院落。以海门老街49号宅院为例(现作为市政协书画院),其院落是整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院门便是院落,被两边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间有水池、花草等景观,大隐隐于市,却也联系着建筑的内外,起着私密与开放空间过渡作用如图7、图8所示。书画院通透的院落与书画院内部的多个立面使得站在书画院建筑的大门之外便可透过层层院落来窥探内部的形态,是建筑空间的透明性的具体表现。

图7 书画院平面图①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图8 书画院内院

海门老街的合院建筑虽造型不一,形制上也有三合与四合之别,但每个院落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皆存在联系,并兼具“庭院内”与“建筑外”的二重性。院落不仅具有沟通“内”与“外”的功能,同时也有着采光、通风等功能,也正是对这种功能的需求致使合院式建筑在海门地区盛行。同时,由于海门老街是一条具有商业贸易功能的街道,在商业的地方仅寸土寸金,因此海门老街的院落有小型化的特点。

3.3 受西洋风格影响的建筑空间

中西合璧的空间和形态是老街建筑最大的特色。传统的中式店铺沿街面加西式门脸是老街里典型的店铺形式,其西式的外立面与内部的传统空间相割裂,形成有别于传统商铺的空间形式,被称为“墙里店”[9]。

“墙里店”的内部空间有着双天井,多立面的特征,与石库门建筑有点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这些建筑多是旧时老海门人到上海谋生,致富后重回海门,按旧上海模式建起的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不同的是,海门的西式建筑,更多的只是在当地传统店铺前加一层西式的立面,也就是“墙里店”的门脸“墙”。

3.3.1 “墙里店”建筑的“墙”

约16~18世纪,巴洛克风格出现并达到顶峰。海门开埠的时间与巴洛克风格盛行的时期大致吻合,由于开埠带来的西方的艺术、技术与资本,使得海门当地的建筑与巴洛克风格相融合,无形之中产生了与“石库门”相似的建筑风格。

以老街17#泰山银楼百货旧址为例,如图9所示。银楼始建于民国年间,是一栋十足的洋楼,以经营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各式高档洋货,台州达贵慕名出入,解放后改为药号。泰山百货银楼与上海市兴业路76#中共一大会址的造型与风格特征十分之类似,如图10所示。

图9 银楼立面①

图10 “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具有中式的格局和西式的装饰构造[10]。中共一大旧址为砖木结构建筑,是一座经典的石库门建筑,其立面为中西合璧的风格,自成一派。立面上的门楣与窗檐精致美观,具有复杂的雕花,有的也运用了拱来受力,如同巴洛克式的教堂一样。银楼的立面之中亦透出浓厚的巴洛克色彩,运用了拱结构的门楣。其巴洛克风格的立面,由壁柱分为三段式,细部精美,构图比例俱佳,同时还融入了老街的当地元素。台州常见的马头墙与牛腿等构造在银楼上已然被柱式、巴洛克式的山墙取代。

石库门建筑的外墙便为第一个立面,通常为一围墙的高度。立面虽细不存在差别,但大多具有石库门建筑的典型性。而在银楼处,其外墙增高成为建筑整体的外立面,其立面风格有着中西合璧的特征,与内部中式传统的建筑特征具有割裂性,有“墙里店”的典型特征。

3.3.2 “墙里店”与“石库门”建筑空间

从银楼的剖面与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剖面可以看出,银楼与石库门建筑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如图11、图12所示,但亦存在许多异处。在外立面之后,石库门建筑有一内院,其形制与传统的三合院相类似;而在银楼处,内院转变为二层通高的天井,其尺度较内院来讲小了许多。从剖面屋架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出:内院在建筑空间之外,天井在建筑之内。

在内院之后便是石库门建筑的第二重立面即为建筑真正的正立面,其立面多与第一重立面相近,并不具有割裂性。而银楼的第二重立面为中式传统的建筑立面,檐口甚至略有翘起并具有飞檐的特征。从银楼的正门向内望去,两重立面之间关系暧昧,有着内外难辨的矛盾特征,表现着建筑的“透明性”特征。

图11 银楼剖面图①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图12 石库门建筑剖面图①

石库门主体建筑之后便是内天井,具有通风、采光等作用。因为石库门建筑的主体之后附带一个灶披间,这是生火做饭的地方。原本建筑主体与灶披间相互独立,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在演变过程当中两者合为一体,其间隔也转变成了内天井。而银楼则不同,虽然银楼也有一内天井,然而其天井存在于建筑主体之内。银楼天井正下方乃是店铺的前台,其天井主要起采光的作用。

总结来说:石库门的内天井存在于主体建筑之后,而银楼的内天井存在于主体建筑内的中后部。紧挨着天井的是楼梯,石库门的楼梯位于天井之前也就是主体建筑之内,与银楼的楼梯位置正好相反,银楼的楼梯位于主体建筑之后。产生不同形制的主要原因是银楼与石库门建筑空间原型不同,石库门建筑源于带灶披间的二层建筑,其楼梯为二层主体建筑自有(灶披间多为一层平房,不必要有楼梯);银楼自身便为一建筑整体,楼梯自然是必要的,天井的主要作用仅仅是为建筑内部采光而已。

3.3.3 “墙里店”与浙东传统建筑

不仅是泰山百货银楼,在海门老街另外一些“墙里店”建筑的立面上也依旧透着浙东地区传统建筑的影子。例如层层递进的马头墙、侧立面雕花、窗洞的檐口等皆为浙东地区传统建筑的遗存。虽然各个“墙里店”风格大相径庭,但是有着相似的形制。如图13所示建筑中,其马头墙的样式与中国古典的建筑一致,两边有飞檐般的翘起,上铺瓦片,瓦片间有瓦当与滴水,层层递进造型硬朗方正。窗檐古朴美观,造型与屋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海门当地建筑的风格更偏向于巴洛克式,如图14所示。马头墙上没有了起翘,且不再铺以瓦片,以石雕等取代,石雕上多雕花草纹章等内容。虽然也存在层层递进的主体结构,但是边角多为曲线,更加优雅而富有韵律。

图13 浙东地区一处传统建筑的侧立面

图14 海门当地一座“墙里店”建筑的侧立面

4 结语

海门老街沿街传统商铺的形制脱胎于浙东的传统建筑,但海门老街的沿街商铺的装饰更加复杂华丽。合院式民居与三、四合院相类似,且具有建筑的“透明性”;受西洋风格影响的建筑的巴洛克式外立面与建筑内部脱离,并具有多重立面,有的甚至还有两个天井;“墙里店”建筑的原型是石库门建筑,但是二者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老街的“墙里店”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传统商业建筑与“墙里店”以合院式建筑为原型发展而来,同时前两者在建筑层面上大大加强了居民生活与工作的联系。海门老街的传统沿街商铺、合院式民居和受西洋式风格影响的建筑皆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海门老街研究的重点在于其内核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与外在的表现。对海门老街建筑空间类型进行研究,为椒江风土民俗的复兴及城乡发展提供了建筑原型支撑。另外,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于具有椒江(海门)特色的街道空间的研究范式,可以为乡土建筑文化的振兴作指引。

猜你喜欢
石库门海门天井
No Pain,No Gain
台上三分钟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海门赞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