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和乡村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2020-06-29 06:46何春木王建君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交站点绿道驿站

李 由,何春木,颜 丰,洪 杰,王建君

(台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要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具体包括了“保障乡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鼓励发展镇村公交,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等举措[1]。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先行。乡村基础设施包括乡村生态基础设施、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乡村市政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硬件载体和物质保障,发现并解决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能够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城乡客货交流,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提供优良的硬件基础环境。

1 研究背景

2016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村函[2016]411号)中提出,“要改革创新乡村规划理念和方法,树立一批符合乡村实际、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村庄规划示范,以带动乡村规划工作。”[2]实用性村庄规划是以需求导向、因地制宜、乡村特色、简明易懂、易于实施为基本原则;以好编、好懂、好用为主要特征;以村庄建设规划、环境整治规划、各项专项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规划[3-5]。运用实用性村庄规划原则和方法来指导乡村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有利于增强其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期,乡村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出行需求多样

乡村交通的出行需求从最初以基本的城乡人员通勤交通和城乡货物运输为主,发展到需要满足城乡旅游、村庄内部方便可达、乡村特色景点游览和对内对外停车等多样化需求。

(2)缺乏针对标准

乡村道路建设应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参考城市道路的建设标准。乡村道路的横断面宽度尺寸不宜选择过大,在满足通行能力的前提下需要根据道路两侧建筑高度来确定,利于营造适宜交往的公共空间,鼓励通过优化道路网和采用单向行驶和分时段通行等交通管理策略方法改善交通环境。

(3)街道功能复杂

乡村土地资源有限且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较低,乡村道路除了承担基本的交通出行功能,也是村庄内部重要的公共空间。乡村道路设计需要在节约使用土地的同时,充分利用街道及其两侧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增强街巷活力。例如,增强交通静稳化设计降低机动车速度,引导慢行交通出行,灵活使用街巷空间和建筑后退区域使其具有停车、公共交往等多种功能。

2 乡村交通现状

2.1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组成和问题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组成和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组成和问题

2.2 乡村交通需求的类型及特点

2.2.1 对外交通需求

(1)人员流

①城乡通勤

机动化交通的发展使得乡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方便快速地往返于城镇就业岗位和乡村住宅之间,这对于定期定时往返的城乡通勤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通勤交通的特点是个体机动化出行比例较高,包括私人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村民虽然对公共交通出行有强烈需求,但实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并不高。调查发现,村民选择个体机动化出行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之间缺乏公交线路,公交站点的布置密度和公交车的发车密度较低,无法满足便捷出行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努力提高其覆盖率和便利性[3]。

②城乡旅游

城乡旅游客流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客流量不稳定且波动较大。在旅游旺季,大部分客流依靠私家小汽车等个体交通工具集中出行,短时间在村庄的交通出入口形成交通拥堵,村庄对外停车场和停车位数量不足造成停车困难,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系统缺乏也导致无法有效引导城市客流进入乡村旅游景区内部。而在旅游淡季,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又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2)货物流

城乡物资交流包括城市向乡村提供的生产和生活物资,乡村向城市提供的农业产品。城乡货物流主要依托田间机耕路和村庄外部过境公路进行聚集和分发。

2.2.2 对内交通需求

(1)道路网

现有村庄内部道路网系统化程度较低,能够满足“通达”的要求却难以满足“通畅”的要求,枝状尽端道路需要车流频繁掉头折返。这需要重新梳理村庄道路结构,合理设置道路间距,提高道路网密度,形成环状或者网状的道路网络,提升道路网系统的连续性和可达性。

(2)慢行交通

村民内部现在出行时对机动车的依赖性较大,除了小汽车以外,使用速度较快的摩托车和助动车的比例也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部出行的安全性。村民在村庄内部通行往往以点到点移动为主,出行距离较短,机动车出行既不方便快捷,也不绿色环保,依靠步行和自行车的慢行交通系统在短时间和短距离出行上能够发挥其独特优势。

2.2.3 静态交通需求

现有乡村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中对于静态交通考虑不足,主要依靠路边停车和住宅底层场地停车的方式解决。由于小汽车的保有量快速增加和城市旅游出行车辆的大量涌入,村庄内部干道和交通出入口的停车问题比较严重,车辆无序停放加剧了车辆交会困难和交通拥堵。这要求在规划村庄道路系统时,应同步考虑和设计静态交通,提前预留集中对外旅游车辆的停车场地,规范和划定路侧停车位,结合村舍庭院设计挖掘停车潜力。停车场地应结合村庄道路网,与交通出入口和内部广场、绿地、小游园等公共开放空间一起布置。

2.2.4 交通附属公共空间需求

现状村庄道路和街巷空间形式单一,广场和绿地缺乏空间联系,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满足村民的人际交往需求。这需要在村庄内部道路设计中充分挖掘建筑后退空间,营造更多的公共、半公共街巷空间,为邻里交往创造机会,催生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解决措施和技术方案

针对乡村交通的现状问题和交通需求,本文提出了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乡村慢行道路网和乡村绿道的解决措施,并提供了模块化城乡公交站点和模块化慢行交通驿站的具体技术方案。

3.1 城乡公交一体化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建设公共交通客运网络系统需要城乡统筹设计,站点布局合理,线路选择科学,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包括城-乡公交和乡-乡公交。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与常规的城区公交规划及乡村客运规划有所不同,需要采取“先枢纽,后线路,再站点”的方法进行一体化线路场站的统一规划,其具体步骤如下[6]。

(1)城乡公交枢纽站的选址

城乡公交枢纽站的选址要考虑城市的边界范围和乡村交通出行需求点的分布,将城区和乡村公交线路交汇统一于枢纽站,实现城乡公交线路的无缝对接。同时需要做好枢纽站的换乘设计,以及公交车辆的停放和调度。

(2)城乡公交线路的优化

城乡公交线路的选择和优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城乡地域结构、村庄人口分布密度、居民出行特征等因素进行,根据交通出行需求规模的大小将交通需求点分类,取各条线路组合权重最大的作为规划线网。

(3)城乡公交站点的布设

城乡公交站点分为固定站点和可移动站点。为满足城乡居民的日常通勤需求,适宜在村庄干道和过境公路交叉处设置固定公交站点。为满足乡村旅游旺季城市居民的周期性出行客流,可以推广一系列方便移动安置的集装箱模块化城乡公交站点。

表2 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内容

3.2 乡村绿道和慢行道路

乡村绿道包括绿廊系统和慢行道路系统。其中绿廊系统是指绿道控制范围的生态主体,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主要由水体、山体、土壤、植物群落等构成。慢行道路系统是乡村绿道游径系统中的一种,其包括步行或自行车的游览路径,以及水上路径等,是绿道中最主要的使用部分,是承担游憩交通功能的载体,是乡村旅游景点与外界联系的纽带。慢行道路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综合慢行道和特色游步道等[7],其设计推荐宽度尺寸见表3。

表3 乡村绿道慢行道路系统宽度 m

乡村绿道的使用功能和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乡村绿道在选线时,应处理好绿道与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的关系。尽量利用绿道两侧旅游景观资源,保持适当的视觉接触距离,注意避开生态敏感区,确保道路景观与自然人文景观的统一。

(2)乡村绿道的横断面设计,需要根据绿道类型和地域环境合理确定横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灵活运用步行栈道、架空高线等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形式。

(3)乡村绿道要优先利用现有道路。原有乡村道路的路基路面技术标准较低,道路坡度变化大,路面不透水不防滑,缺乏安全设施。在改造时应着重做好铺装材料选择,可以采用石板、条石、毛石等防滑透水的镶嵌路面,也可以采用级配砂石种植路面等,着重改善其安全性、舒适性。

(4)乡村绿道系统应同城乡一体公交系统紧密结合,慢行交通驿站的间距按照步行和骑行的舒适距离设置,尽量利用现有旅游服务和公交设施,如图1、图2所示。

图1 台州市新桥镇乡村绿道休息驿站布置图

图2 台州市新桥镇乡村绿道公交站点布置图

3.3 慢行交通驿站

3.3.1 慢行交通驿站的设置

慢行交通驿站是乡村绿道和慢行道路网正常运行的交通节点,也是重要的景观节点,如图3、图4所示。慢行交通驿站的设置首先需要对驿站规模进行分级,对驿站功能进行区分:重要交通节点,如大型特色村镇设为一级驿站;规模较小的乡村旅游点、乡野公园等设为二级驿站;而某些景观了望台、休憩亭廊等可设为三级驿站[8]。慢行交通驿站的功能包括休息、购物、租赁和维护自行车、固废污水收集处理、公共厕所、紧急医疗等,见表4。其布置密度主要根据旅游节点间的步行距离考虑,固定布置的交通驿站应利用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如景区游客中心、乡村文化礼堂、景区出入口、景区购物点、景区公厕等,合并扩展其使用功能。

图3 慢行交通驿站鸟瞰图

图4 慢行交通驿站透视图

表4 慢行交通驿站的配套功能

3.3.2 模块化交通驿站的设计

为了适应乡村旅游周期客流变化大的特点和交通旅游设施弹性发展的需求,可以采用模块化、可移动、多次部署的设计思路,通过对标准集装箱的外部围护进行遮阳和隔热改造,优化外立面的造型提高其识别度,在内部空间针对性地集成多种功能房间,形成公交站点接驳模块、自行车存取模块、休息驿站模块。模块化交通驿站的设计方案见表5,鸟瞰图如图5、图6所示。

表5 模块化交通驿站的类型和设计方案

图5 公交站点模块

图6 自行车存取模块

4 结论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期,需要运用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思想,寻找和解决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城乡一体化公交系统、乡村绿道和慢行道路系统,满足不断提高的乡村对外和对内交通需求,并采用集装箱模块化交通驿站的创新技术措施,有效增强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弹性和灵活性。

猜你喜欢
公交站点绿道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合肥市高铁南站公交线路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哈尔滨市118路公交站点选址优化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基于POI数据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市公交站点现状容量评价方法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