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羽, 段立伟, 张 凯, 杨春晓, 刘佰纯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吉林 长春 130041
病例患者,女,65岁,因“反复腹痛,伴黑便1个月,加重4 d”入院。患者疼痛位于剑突下及左上腹部,呈针刺样,伴黑色不成型便,5~6次/d,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及鲜血,伴有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未诊治。入院前加重,每日排便达10余次,为黑色水样便,四肢出现簇状分布的点片状皮下出血点,遂就诊于我院。既往患者20年前曾行“左腹外疝手术”;哮喘病史10年,近半年内先后两次于我院呼吸内科就诊,诊断为“双肺肺炎、双侧胸腔积液、支气管哮喘(中度)急性发作期等”,经抗感染、祛痰、平喘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冠心病病史7年;脑梗塞病史2年,遗留左眼视物模糊,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温觉减退;1年前有胰腺炎病史;吸烟史10年,3~4支/d,戒烟20年;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2 ℃,脉搏:10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4/73 mmHg。一般状态差,慢性病容,平车推入病房,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及哮鸣音。叩诊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约15次/min,二尖瓣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亢进。腹部平软,剑突下及左上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四肢可见簇状分布的点片状皮下出血点(见图1),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2017-06-09)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2.7%,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6×109L-1;(2018-10-25)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8.4×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7.6%,嗜酸性粒细胞计数:6.93×109L-1;(2018-11-0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7.4×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4.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7.7×109L-1;便常规+潜血:隐血阳性,未查到寄生虫。心肌酶:肌酸激酶:22 U/L,乳酸脱氢酶:303 U/L,δ-羟丁酸脱氢酶:245 U/L,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8 mmol/L,BNP:458 pg/ml,肿瘤标志物示HCG:5.63 mIU/ml,CA125:124.10 U/ml,铁蛋白:474.41 ng/ml。IgE:2 210 IU/ml,IgG:15.8 g/L,补体C3:47.30 mg/dl,补体C4:9.86 mg/dl,ANA谱:抗双链DNA:215 IU/ml,基因检测BCR-ABL、PDGFRα、PDGFRβ为阴性,血管炎组合、血尿淀粉酶、脂肪酶未见明显异常。胸腹部CT示(见图2~3):右肺下叶前基底段可见片状高密度影,两肺内可见多发索条状、斑片状高密度影。脾脏内可见楔形低密度影,胰体部见囊性密度影,胰管扩张,横径约7 mm。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多发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24 h动态心电示室上早总数19 773次,成对室上早总数1 193次,室上早二联率总数1 315次,室上早三联律总数112次,室上早总数136次,最长室上速6次/min,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室内差异性传导,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彩超示左心增大,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少量)(见图4~5)。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黏膜下出血点、胆汁反流、胃息肉、十二指肠炎伴黏膜下出血点。骨髓穿刺及病理回报示粒系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占20.5%,以偏成熟粒细胞为主(见图6)。患者以腹痛、消化道出血入院,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合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肺部改变、脑梗死、脾梗死、皮下出血点,诊断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granulocytosis, IHES)。入院后给予甲强龙40 mg/d,同时给予抑酸、抗感染、保肝、抗过敏、利尿及调整心功能等治疗。加用激素后2 d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至1.72×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至11.6%,腹痛症状消失,排便正常,皮疹消退,心功能明显改善,4 d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改为泼尼松片40 mg/d口服,逐渐减量,患者好转出院。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择期心外科就诊行心脏瓣膜手术治疗。6个月后随访患者偶有胸闷、气短,无其他不适症状,激素已减至停用,恢复良好。
讨论IHES是一组原因不明、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6个月、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并伴有多种器官功能损伤的疾病。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男性多见。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累及脏器系统为皮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眼[1]。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一旦离开循环和进入组织就不再进入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S)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再循环,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极度增多。HES中有特异性器官损伤,其特异性颗粒含有4种阳离子: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EDN),均具有细胞毒性,可破坏细胞,产生多种引起炎症及纤维化的因子,引起血管和组织损伤[2-3]。该病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仍沿用1975
图1 左足簇状分布红色出血点;图2 腹部CT示脾梗死;图3 胸部CT示肺部改变;图4~5 心脏超声改变;图6 病理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HE染色,放大400倍)
Fig 1 Left foot clustered red bleeding point; Fig 2 Abdominal CT showed splenic infarction; Fig 3 Chest CT showed lung changed; Fig 4-5 Ultrasound cardiogram changed; Fig 6 Pathology show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osinophils
年Chusid等提出的诊断标准:(1)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高于1.5×109L-1,持续6个月以上,或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于6个月内死亡;(2)排除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如过敏性疾病、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疾病等;(3)有多系统及多脏器受累的证据[4]。病理学诊断:IHES患者的骨髓或受累器官组织病理见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或)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无或无较明显的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下)。该病根据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分为轻、中、重度,轻度:(0.4~1.5)×109L-1;中度:(1.5~5)×109L-1;重度:>5×109L-1[5]。本病例中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达6.93×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达37.6%,基因检测BCR-ABL、PDGFRα、PDGFRβ为阴性,排除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血液肿瘤,排除反应性(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感染、寄生虫、皮肤病、药物、结缔组织病等,结合患者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均受累,诊断IHES成立。
对于IHES的治疗,一线治疗首先使用糖皮质激素,若效果不佳则可考虑二线药物治疗,如伊马替尼(400 mg/d,短期试验4~6周)、免疫调节剂(干扰素-α、环孢素、硫唑嘌呤)、骨髓抑制治疗(羟基脲)及单克隆抗体(抗白细胞介素5)等[6]。该患者明确诊断后给予甲强龙40 mg/d,2 d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4 d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水平,治疗效果好。6个月后随访患者偶有胸闷、气短,无其他不适症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正常。
IHES由于累及的脏器系统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较困难[7]。有报道指出,对于未明确具体病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 500/mm3)伴有快速进展或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时,应立即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避免不可逆脏器功能损伤[8],否则累及重要器官系统,如心脏病变,心肌内膜下血栓形成和纤维化、腱索纤维化导致房室瓣反流,最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则预后较差。本病例中患者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已严重影响心功能,须及时外科手术治疗改善预后。所以为防止不可逆性脏器损伤的发生,对怀疑为IHES的患者,应及时予以系统检验、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对患者预后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