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贝,董可木
(1.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2.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油画创作在历经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变革演化、本体语言的探寻、艺术思潮的更替后,已然蜕变为能够接轨国际前沿、塑造国内典型、涌现先锋思潮的艺术门类与创作载体。形而下的有效分析还需要规范化的评价标准,即以全国美展作为典型范式。
华东六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江西)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较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东部省份,人文底蕴深厚,艺术氛围活跃。不同的文化土壤,滋养出多元繁茂的艺术创作景象。仅就油画创作而言,华东六省的整体导向与全国保持一致,而创作观念、创作题材、对象类别及画面技法又表露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本文拟从全国美展回望华东六省油画创作70年,梳理其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采用了苏联模式。苏联美术作为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美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与榜样,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高等美术教育对苏联模式的全面接受,是中国美术院系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景观[1]。例如著名的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1952年至1962年间文化部分批派出留学生到苏联学习油画技法与美术理论等。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使我国的美术工作者能够熟练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借助“写实”与“写实造型”刻画领袖、英雄人物及工农兵形象,强调创作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需求。其间分别在1949年、1955年、1962年和1964年举办了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而第五届开展时间则是在1980年,时隔16年后才顺利延续。
这一时期的油画创作紧贴政治时局,具有鲜明的模式化的创作套路。
1974年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全国美展,各画种共展出430件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套路化明显,但如实呈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不少作品成为我国油画史上的佳作[2]。展出作品大部分来自各个军区创作室,也有不少作品是由“知青画家”所创作的,例如周树桥的《春风杨柳》、沈加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等。江苏省冯健亲的作品《南京长江大桥》属于华东六省的送展作品,描绘了新中国的路桥建设成就。
1977年2月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共展出油画69件。其中华东六省送展作品有浙江作者陈宁尔与王方雄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潘鸿海、顾盼与邬继德的《我们的贴心人》,黎冰鸿的《八一南昌起义》;安徽作者张合与林加冰的《浩气长存》;江苏作者杨波的《瞻仰梅园》,陈丹青与阿旺曲扎的《泪水洒满丰收田——1976年9月9日》;江西作者陈克平的《红旗永不落》等。创作观念紧贴政治时局,以歌颂和缅怀领袖人物为主要题材。
1977年8月举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共有157幅油画作品入选,华东六省共入选18幅作品。其中江苏省入选3幅、浙江省入选3幅、安徽省入选6幅、山东省入选5幅、福建省入选1幅,江西省未入选。华东六省在本次军展中的入选作品主题明确,题材主要围绕领袖、英雄人物与人民军队,尤其是刻画各大战役的作品较多。例如安徽作者张法根的《淮海大捷》、江苏作者陈丹青和黄苏宁的《进军西藏》等。描绘普通军人、民兵和百姓形象与备粮备战等场面,歌颂人民军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作品有江苏作者沈广耀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浙江作者洪惠镇的《战士责任重》,山东作者苏勇和王沂东的《沂蒙新春》《笑看纸老虎》,安徽作者鲍加的《战地迎春》,福建作者洪惠镇的《战士责任重》等。这些作品仍然鲜明的模式化、概念化及公式化的创作套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一次成为中国人民思想的主旋律,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也激活了人们的创造精神[3]。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学院唯美主义等风格流派的萌生、“八五”美术运动的爆发、黄山会议提出的“观念更新”等,使中国油画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变化。在艺术上的变化首先是摆脱“文革”影响,在题材上是对“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在风格上却是向“苏联风格”的短暂回归[4]。华东六省的油画创作终于跨越了“高大全”与“红光亮”,在创作题材和油画语言上开始了全新的探索。
1984年举办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各画种共展出作品3 724件,油画401件。1989年5月,第七届全国美展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有355幅油画作品入选,华东六省共入选76幅。其中江苏省入选15幅、浙江省入选24幅、安徽省入选9幅、山东省入选13幅、福建省入选6幅、江西省入选9幅。从题材类型分析,较之七十年代,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华东六省入选的作品中,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多,占比33%。其他题材分布如下:地域文化题材占比28%、少数民族题材占比12%、抽象表现类题材占比9%、人文历史类题材占比8%,而政治军事类题材则减少到6%,原先热门的工农业生产题材仅占4%。
安徽作者庄威的《春风》、王嫩的《僾伲人的夜》,浙江作者焦小健的《挚爱》、秦大虎的《两个农民工》,江苏作者李华英的《寨边絮语》、张延的《备嫁妆》等,是对日常生活和少数民族题材的描述;表现本省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有安徽作者罗朗的《皖南风景》、江西作者马宏道的《陶瓷生涯》、山东作者陈建华的《沂蒙山系列之一》等;刻画人文历史题材的有浙江作者杨参军的《历史的残页——戊戌祭六君子》、福建作者陈崇光的《宫廷乐师》等。从这一时期油画创作的关注点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油画本体语言开始回归,创作选题变得自由,画家的个人思想也得以解放,我国的油画创作氛围逐渐明朗,日渐恢复了常态化的创作环境。
九十年代的油画创作开始注重对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挖掘,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寻[5]。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新观念的出现,使很多画家在创作信仰上出现了迷茫,少数敏锐激进的画家则开始反思自身的定位问题,努力寻找能够贴合时代步伐的突破口,加之艺术市场这个概念的诞生,推进了中国油画与国际层面的交流。
1994年举办了第八届全国美展,共展出作品498件,展览规模开始缩减。1999年举办了第九届全国美展,共有472幅油画作品入选,华东六省共入选90幅作品。其中江苏省入选13幅、浙江省入选30幅、安徽省入选10幅、山东省入选24幅、福建省入选9幅、江西省入选4幅。这90幅作品当中,政治军事类题材占比8%、工业农业题材占比6%、人文历史题材占比14%、少数民族题材占比4%、地域文化题材占比14%、日常生活题材占比46%、抽象表现类占比8%。军事政治、人文历史与工农业建设类的主题创作数量有所回升,地域文化与少数民族类题材减少。
浙江作者章晓明、焦小健和蔡枫的作品《水调歌头》、肖锋的《耀邦同志》等展现了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安徽作者鲍加的《情融三峡》刻画了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浙江作者陈宜明的作品《明天,你好》是表达城市建设的新型工业题材;江苏作者钱峰的《约翰·拉贝先生》、安徽作者高鸣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属于典型的文人历史题材;浙江作者井士剑的《东方红》、福建作者薛行彪的《欢天喜地》、山东作者任业圣的《家园》等作品,在色彩与构成关系中展现了抽象与表现性元素。八十年代的观念创新与个性张扬在九十年代又有所规约,主题性创作的风向标正逐步引领未来的油画创作导向。九十年代我国油画创作的风格语言与画面技法也有了跨越式的进阶,尤其是具象写实能力日渐精进,王宏剑、郭润文、庞茂琨等画家的画面语言趋于稳定,冷军的《五角星》也冉冉升起。
进入新世纪后,油画创作的观念和题材在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范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实践,如何弘扬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彰显新世纪社会主义时代风范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导向,我国油画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主旋律与多样化并重的创作趋向更加鲜明[6]。
2004年举办的第十届全国美展共有497幅油画作品入选,华东六省共入选86幅作品。其中江苏省入选11幅、浙江省入选26幅、安徽省入选9幅、山东省入选21幅、福建省入选11幅、江西省入选8幅。华东六省的作品中,政治军事类题材占比1%、工业农业题材占比12%、人文历史题材占比10%、少数民族题材占比7%、地域文化题材占比19%、日常生活题材占比36%、宗教信仰类占比1%、抽象表现类占比14%。
本届画展反映工业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作品增多,例如浙江作者张利华、陈琦与娄莉的《热土——建设中的天湾核电站》、安徽作者巫俊的《大编组站》、江西作者王懿清的《乐以夜》等;突显绘画语言表现性、抽象性和寓意性的作品占比增加,例如江苏作者金田的《2004年之春》、浙江作者顾黎明的《文门神——蓝血板》、安徽作者李成民与王侠丽的《盛世狂欢》、山东作者王克举的《高歌》、福建作者沈克龙的《江南三月》、江西作者严智龙的《听笛》和杨芷的《暗放》等;表现本省地域文化的作品有山东省王玉萍的《海鸥飞过》、宋齐鸣的《耕海人》、福建省林之耀的《家园基石》等。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当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共有488幅油画作品入选,华东六省共入选93幅作品。其中江苏省入选12幅、浙江省入选32幅、安徽省入选8幅、山东省入选15幅、福建省入选13幅、江西省入选13幅。其中,政治军事类题材占比2%、工业农业题材占比13%、人文历史题材占比16%、少数民族题材占比7%、地域文化题材占比16%、日常生活题材占比33%、宗教信仰类题材占比3%、抽象表现类占比10%。
本次展览适逢共和国六十华诞,革命历史题材较多,例如江苏作者张新权的《致远舰》、陈世宁的《黎明》,浙江作者杨参军的《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祭之三》,安徽作者钮毅的《远去的歌声》等。六省作者的创作目光愈发敏锐,对社会现状和重要事件捕捉及时,例如浙江作者黄庆的《5.12汶川》、吴方的《2008·汶川之——黎明》、黄东涛的《汶川日记之——铭记与重建》,刻画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难现场与震后重建工作;安徽作者巫俊的《“鸟巢”建设工地》、浙江作者张俊的《盛世,盛事》则是对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的前期建设与场馆现场的记录;浙江作者张顺川的《无声的水域》表达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福建作者杨新武的《海西高速》、浙江作者胡林惠的《修建一条通往新世纪的路》表现了我国高速和高铁建设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创造力。
2014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共有578幅油画作品入选,华东六省共入选151幅作品。其中江苏省入选24幅、浙江省入选53幅、安徽省入选10幅、山东省入选33幅、福建省入选16幅、江西省入选15幅。其中,政治军事类题材占比7%、工业农业题材占比9%、人文历史题材占比15%、少数民族题材占比3%、地域文化题材占比18%、日常生活题材占比40%、宗教信仰类占比1%、抽象表现类占比7%。
展现国家形象与新时代特色的作品有浙江作者李成民的《开国大典·人民万岁》、张敏杰的《公元1949》、江苏作者李晓林的《我们的高速时代》等;再现我国人文历史的作品有浙江作者何红舟的《桥上的风景》、崔小东的《温暖的日子》,安徽作者耿牧的《敦煌魂》、山东作者孙永国的《记忆》等;塑造我国新时代工业形象的作品有山东作者宋晓阳的《整装待发》、安徽作者刘玉龙和王璐的《沸腾的船厂》、江西作者张亚伟的《北望·乐土》等;表现新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有安徽作者高鸣的《野旷天低树》、江苏作者李建民的《极速生活》、福建作者林之耀的《蔚蓝色信息》等;表现少数民族风貌的作品有福建作者熊礼斌的《草原上的祥云》、山东作者才树新的《祈愿》等。
历经时代背景、创作观念与风格语言的变革,华东六省自194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以来,为我国的油画创作事业贡献了诸多佳作,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油画创作人才,发挥了区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各省的创作现状依据其发展脉络和地域特征而各有不同,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从入选作品数据反映(图1),以第七届全国美展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为对比区间,江苏从15幅增加到24幅,山东从13幅增加到33幅,福建从6幅增加到16幅,江西从9幅增加到15幅,浙江从24幅增加到53幅,安徽从9幅增加到10幅。
从获奖提名数据反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中浙江占9%、山东占4%、江苏占1%、江西占1%,安徽与福建未提名(图2)。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中浙江占6%、江苏占3%、山东占1%、江西占1%,安徽与福建未提名(图3)。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中浙江占19%、山东占8%、江苏占1%、江西占3%、福建占3%、安徽占1%(图4)。可见华东六省在全国美展中的状态与规模已有所区别。
图2 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华东六省获奖提名作品比例
图3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华东六省获奖提名作品比例
图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华东六省获奖提名作品比例
从各省的题材类别分析,浙江省较擅长表达人文历史题材,例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此类题材浙江有9幅,江西有3幅,江苏有2幅,福建有1幅,安徽与山东空白(图5)。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此类题材浙江有10幅,江苏和山东各有4幅,安徽有3幅,福建与江西各有1幅(图6)。
图5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华东六省入选作品题材类型
图6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华东六省入选作品题材类型
山东与江苏在题材的选择上较为均衡,侧重于日常生活,此类题材是美展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此类题材浙江有12幅,江苏有7幅,山东有6幅,安徽、福建和江西各2幅。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日常生活类作品浙江有22幅,江苏和山东各有11幅,江西有8幅,福建有7幅,安徽有1幅。
福建与江西在画面构思与表现性上做了较广泛的研究,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福建与江西入选作品总数都是13幅,抽象性表现性作品各有3幅,占比23%,同年山东省入选作品中表现性题材只有2幅,占比13.3%、浙江省占比3%、江苏与安徽的此类题材占比0%。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福建与江西入选作品总数是16幅和15幅,抽象性表现性作品各占比12.5%和6.7%,同年浙江此类题材占比11.3%、山东省占比3%、江苏与安徽的此类题材占比依然是0%。
安徽省在工业农业题材上有所偏重,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安徽有4幅作品反映工业建设状态和农业生产场景,同年浙江有3幅、山东有2幅、江西有2幅、江苏有1幅、福建没有此类题材。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安徽依然有3幅工业农业题材作品,占比高达本省入选作品总量的30%。
展现国家形象或回顾人文历史是画家的使命和自觉,表达区域文化特有的样貌是画家的生活和观察,华东六省很多画家不仅在历届美展中体现出肩负使命的自觉意识,还展现了各省不同的创作特色,并且逐步形成了较稳固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例如江苏作者沈行工在第十届、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春晖》和《冬日暖阳》;浙江作者李成民在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作品《盛世景观——展佛》《盛世景观——善缘》《开国大典·人民万岁》;杨参军在第七届、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历史的残页——戊戌祭六君子》、《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祭之三》;安徽作者巫俊在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大编组站》《“鸟巢”建设工地》《繁忙的大江码头》;山东作者王玉萍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美展中的作品《远海》《海鸥飞过》和《银滩渔女》;冯劲草在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服饰NO.10》《服饰NO.106》、;福建作者杨大鲁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的《鼓汉子》《霜》《病友》;江西作者栾布在第九届、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在母亲的怀抱里》与《在收获的日子里》等等,这些作品不断在创作观念与题材上深入挖掘,在绘画风格和技巧上持续探索,出色地展示了各省的创作实力,构建了艺术视角的关联和艺术语言的深化。像这类绘画创作者,华东六省还有很多,如金田、章文浩、章晓明、崔小东、刘玉龙、阎平、林之耀、王耀伟、严智龙等等。
华东六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东部省份,在油画创作上逐年形成强烈对比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的作者多来自专业的美术学院与艺术院校,在油画创作上有着一定的学术优势与硬件支撑。安徽、福建与江西的作者主要来自于地方综合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无论师资生源还是地域文化都相对落后于前者。
其次,江苏、浙江与山东都是艺术教育大省,在我国实施本科扩招后,更是以院校优势吸纳了优质生源,其中不乏皖闽贛的优秀绘画工作者,这一点在全国美展中体现得相对明显,从而造成了华东六省油画创作在体量与数据上的特殊差距。
综上不难发现,油画语言与技法的深入研究和题材内涵的延续与探索未来仍是江苏、浙江与山东的主要创作导向,作品持续保有量的优势。而安徽、福建与江西的绘画创作者应将创作目光锁定本土地域文化与人文历史,结合地方题材优势,另辟创作视角,提高自身艺术创作水平和作品输出量,缩减与前者的差距。
新世纪以来,由政府层面推广并支持的各项创作工程陆续进行,如2005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6年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都不难看出由国家工程主导推动的美术创作正在成为当下重要的美术创作生产方式[7]。这些大型创作工程,尤其是主题性油画的主体力量,吸引了来自各省的油画人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阔、更深厚的自信”,庄严的语境、鲜明的观点、坚决的态度,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在未来的全国美展中,华东六省的油画创作将面临的是如何塑造国家形象这一根本问题,这是我国现阶段油画创作的方向和趋势。形象是文化的外向传递,传递就需要载体,必须是有实际的东西推出来,树立新一代的中国国家形象,设计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既是传统的又是很新的,才能被世人认可[8]。无论是传统文化、民俗特色、地域风情还是人文历史,都要深究其根本,挖掘其内涵,才能持续性地推动中国油画的艺术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