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化产业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

2020-06-29 11:20孙小龙
关键词:安徽安徽省文化产业

孙小龙,王 程

(1.安徽财经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文化产业作为“软实力”已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与驱动力。安徽省是个传统农业大省,面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改变安徽区域经济的产业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塑造安徽区域特色经济,推动安徽在更高的层面上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竞争,提升安徽的地位和形象等,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有关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文献概述

李宜春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三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文化企业、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若干个评价指标,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与该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符,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影响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是优势与劣势并存[1]。焦德武基于份额模型分析方法从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方面分析了安徽文化产业现状,他认为,安徽文化产业市场结构的特点是市场集中度不高、区域集中度较高、差异化程度将继续加大、行业进入壁垒逐步交由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市场行为表现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资本不断壮大、集聚效应逐渐体现、融资渠道广泛多元,市场绩效显现出技术创新贡献率增强、资源配置率上升、规模结构效率需提高的特点[2]。冯根尧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名,评价的结果是,安徽省文化产业园区现实竞争力排第11位、社会影响力排第18位、创新驱动力排第13位,产业化能力排第15位、综合竞争力排第16位[3]。雷宏振、邵鹏、潘龙梅对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度测算表明,以2008年为例,企业单位性质的艺术表演团体规模安徽省居第1位[4]。

程小丽、祝亚雯撰文分析了安徽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问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随着安徽省“文化强省、旅游大省”战略的提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成共识。研究表明,目前的问题是融合领域不宽广、融合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产业链衔接和延伸不够等方面。研究认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立足于安徽实际,通过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三种融合模式,采取完善政府机制、建设示范基地、培育产业集群、加强市场营销、重视人才培养等路径来促进两者融合,实现安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

二、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虽然安徽省文化产业在近年出现快速上扬的发展态势,一度成为安徽省新的“领跑”产业,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以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资出现了跳跃式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所增长,文化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全球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但是,和投资相比,安徽省居民文化消费增长缓慢,这一方面说明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有待加强,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产出的数量不够,份额偏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与我省所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是不相称的;二是优势产业不明显,尚未形成在国内知名的大文化产业集团,缺乏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难以形成一个凝聚的整体。为此相当一部分文化产品没有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其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掘。

表1 安徽省生产总值及文化产业机构和人员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增加值情况

数据来源:2006—2018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表2 安徽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统计表

数据来源:2006—2018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二)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机制没有建立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谁掌握了科学技术,谁就抢占了文化产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韩国、日本等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正是科技力量作用的发挥。目前在安徽省现有的文化产业领域,存在科技含量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力不强,具备高科技含量产业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安徽省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瓶颈”。

(三)文化产品供需错位

通过表3和图1我们发现,目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完全对路,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出供需错位。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不仅要着眼于文化产品在总量上的增加,更要着眼于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中的现实的实现程度。而目前文化产品大多针对中等收入以上群体,大量低收入群体的精神需求仍无法满足,主要原因为价格过高、交通不便、票源紧张等因素。

表3 2012年安徽省居民观看电影、商业性质文化演出、文化展览活动调查表

数据来源:根据对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三所城市189位志愿者问卷调查

图1 2012年安徽省居民最喜爱的商业文化活动调查表

数据来源:根据对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三所城市共100位志愿者问卷调查

(四)文化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发现,安徽省文化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表现在各地方政府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在利益博弈中文化产业发展各自为政,互不干扰;其次,就文化产业组成来说,尤其和旅游产业没有很好的融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脱节,安徽省主要旅游城市商业演艺活动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以上情况只能使安徽省文化产业在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

三、发展策略分析

根据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六个路径发展文化产业。

(一)理顺文化产业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正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长期以来,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靠政策扶植,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资源重组困难重重,难以适应市场化运作,企业缺乏创新活力与能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改革方向,坚持市场化改革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重要。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安徽省先后组建了影视、报业、出版、演艺、传媒等文化产业集团。组建这些产业集团的目的是挖掘文化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种能力集聚、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应该说,战略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当时产业集团的组建,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行政权力替代,市场主体的作用在这种模式的产业集团大组建过程中被削弱了。文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核心作用被消解于政府的计划安排之中。因此,这种兼并和重组,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型,资产没有从实质上进行盘活,只是在表层完成了将原来体制内条块分割下的资产集中起来使用的形式转变。近几年,随着民间资本的进入,新的资本形态融入,形成新的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本扩张,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2014年2月以来,上海市国资委率先对旗下文广传媒企业进行改革,充分体现了市场化倾向,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打造核心竞争力,值得安徽学习和借鉴。

让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不是要求政府无所作为。首先,文化产品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精神产品,而影响精神需求的因素纷繁芜杂,造成了文化产品的需求弹性比一般物质产品要大,具有特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这导致了文化产品的供求矛盾较物质产品更为突出。解决文化产品的供求矛盾,一部分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加以调节,对满足消费者现实的、当下的娱乐类以及劳务类文化产品的需求,价格可以基本真实地反映需求。但还有很多文化产品是价格机制无法调节的,例如公益性、基础性和超前性的文化产品,它们是对消费者整体的、长远的文化需求的满足,这种需求不是单个消费者当下文化需求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社会机制升华后,表现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需求,对于这类产品,价格就无法反映文化产品市场准确的供求信息,造成市场失灵。其次,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既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6]。从文化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它不但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属性,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具有导向功能,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导向,避免文化产业发展滑向庸俗化。再次,大部分文化产业的产品牵涉到知识产权,政府在打击非法出版、侵犯知识产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

(二)以安徽传统文化作为基点,主动融入现代文明,打造安徽文化产业特色和亮点

和传统产业一样,文化产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通过近几年发展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的全面兴起已经触发新一轮区域竞争。安徽省周边省市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继续巩固其在文化产业方面已有的巨大优势,加大向国际市场推进的步伐,另一方面,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周边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安徽面临巨大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主动的最基本条件是最大限度挖掘和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从根本上说,这种特色来自于特定地区文化资源的特殊性。我们把这种基于本地文化资源秉赋而强化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关键位置的产业发展策略称为文化产业本土化策略。”[7]文化产品是精神消费品,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对区域、族群有很强依赖性,它很容易借助传播媒介迅速为本土人群和周边人群所熟知,形成广泛舆论效应。具体到安徽,就是要坚持徽文化作为发展基点和核心,徽文化博大精深,是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坚持以徽文化作为基点,不但能够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安徽籍人士对安徽文化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还能以特殊方式提升安徽省的地位和形象,从而拉动新兴行业增长。

“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稳态层面和动态层面的有机结合,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必然渗入时代的新内容。”[8]安徽传统文化应当借助现代文化传播的高科技手段和经营理念,实现自身的“华丽转身”,迅速打开市场,发展壮大,这些不但不会改变传统文化的本质,还会给传统文化带来进一步的提升,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传统文化。安徽传统文化就历史文化而言,底蕴深厚,但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文化内涵不易被消费者直接消化,与“快餐式”的现代文化相比,色泽显得暗淡,安徽各城市的魅力也逊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所以,必须通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提升安徽文化产业的档次,实现文化产品和现代人精神生活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赋予安徽先进、人文、文明、时尚的文化大省的亮点,带动一批以文化为根基的新兴行业,通过努力,逐步确立安徽对社会文化产品消费的控制力、乃至对长三角以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力。

(三)加大资本运作,探索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资本具有强大的集聚力、穿透力、辐射力、扩张力,应充分利用资本的优势,在更高的层次重新审视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文化产业业态,让资本成为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武器。“文化产业步入资本时代是一个客观进程,是文化与经济、社会、科技互动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9]如何抓住国内外优质资本进军安徽省文化产业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融资瓶颈客观存在,关键的问题在于目前安徽省缺乏专业市场的支撑,缺少对文化产权内在价值的市场评估。2014年3月26日,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贷款贴息、保险费补贴、设立文化产业基金等方式来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投入,这不仅仅是财政投入方式的创新,更是将财政资金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的重要举措。安徽省应果断抓住机遇,利用政策率先推进文化市场体制创新,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改革支持,为文化企业和潜在投资者提供专业化服务。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机构。现在文化企业的困境是,拥有丰富的无形资产但难以抵押变现。所以应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文化产权评估体系,鼓励民间力量发展文化产权评估机构,研发符合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如:尝试开办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版权抵押贷款。二是发挥保险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保险机构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是充分利用企业信用债券的作用,允许和鼓励运营良好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通过这些融资方式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四是文化企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企业自身的创造积累,还要依靠基于市场需要的整合重组,推动产业间的融合;五是推动符合条件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优化文化产业链设计

文化产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涉及的产业众多,领域广泛。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内容至上”的产业特点,加上当今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使得内容产业增值能力明显增强。文化资源的信息化处理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是这一产业链的上游,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中的普遍应用是下游。因此,文化产业要建立一条优质高效的产业链,就要从上游的创意研发,到中游的生产加工,再到下游的发行销售,共同发力,文化产业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结合安徽省文化优势和特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产业链:

1.文化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是安徽省的优势产业。安徽不但拥有黄山、天柱山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九华山、徽州古村落、建筑群、包公祠等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设计旅游产业链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 增加游客参与型节目和内容,延长游客驻皖时间;(2)丰富和优化景区内演艺内容,结合徽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提高节目质量,塑造若干组精品节目,在全国巡回演出,产生明星效应;(3)拓展博物馆游和传统工艺品制作游;(4)与影视界合作联合打造以几大景区为拍摄基地的电影,争取推向国际市场。

2.会展产业链。目前,安徽省会展经济的规模还不大,会展要与招商引资、商品采购相结合才能为地方带来更大收益,以此带动会展附近的酒店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等收入,都是会展经济的组成部分。安徽省可以结合本地文化特色,重点打造奇石玉器类会展、徽文化工艺品会展、徽派特色食品会展等特色会展。运作方式应采用民间主办、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模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效果, 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3.演艺产业链。目前安徽知名的演出节目基本是以黄梅戏为核心的演出,应利用本地的戏剧人才,开拓多层次的演出节目,如戏剧、歌剧、话剧等艺术形式,并注意与相关景区相配套。

4.信息传媒产业链。大数据时代的传媒业应紧紧盯住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供应,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链。在文化产业发达地区,信息化传媒技术已经成为整合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应集中发展以手机为平台的电视、电影、报刊、图书和以电视为平台的图书馆、互联网、报刊、数字电视、数码电影、电子出版和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群,这样能够有效地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

(五)满足各种需求层次,尤其是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市场需求

目前,安徽省低收入群体的比例仍很庞大,低收入群体具有收入低、文化层次低、人员结构复杂等特点,但是低收入群体对精神生活也有很大需求,文化产业对低收入群体的覆盖,不但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等自身素质,也能为文化企业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达到个人、企业、社会三赢的效果。当下,全国的文化企业对这类人群仍不够关注,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产品的价格与品位基本成正比,所以,如何占领低收入群体的文化市场成为文化产业需要破解的难题,笔者建议从以下三点谋求突破:

1.借助已有的媒介优势进行覆盖,如价格低廉的手机报、定期的文化电子邮件等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已存在很久,但文化企业应加大创新和设计力度,有针对性地为低收入群体设计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

2.参照超市的打折模式,利用节假日专门针对特定群体不定期地推出特价票、零价票,吸引他们参与文化活动。企业也可以通过送福利、送温暖的形式将产品送到低收入群体的手上,借助传媒进行宣传,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

3.可以为低收入群体专门打造文化活动,不但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也能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

当今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安徽应当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积极主动地谋求安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按照“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的总体思路,通过正确的战略途径推进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1.以经济国际化带动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一是应当借鉴制造业经验,提升制造业的文化含量,用制造业的出口来拉动文化出口。二是促进安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徽菜文化,让世界了解安徽的悠久历史、人文风俗、生活方式等。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可以进行体现徽州文化的演艺活动。三是注重安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推广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相互促进。四是注重安徽特产,如茶叶、服装等产品出口与安徽茶文化、服装文化的良性互动。五是在建筑业走向国际市场时,注意徽派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例如利用好世博会、建筑博览会等机会在世界著名城市建设代表安徽建筑文化的徽派建筑、古典园林等。通过多种经济国际化途径,能够有效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达到二者的互相促进、相互提升。

2.以多层次国际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文化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文化展览、文化学者互访等活动进行文化团体交流和演出、比赛、展示;还可以举办各种国际文化艺术节会、文化学术论坛。这样既可以向世人展示安徽文化,也可以起到推介和宣传作用。

3.以旅游国际化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旅游与文化是天生的同胞兄弟,文化靠旅游得到传播,旅游靠文化得到发展。安徽省应首先选择体现安徽特色、代表安徽文化的地区,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统一策划、整体促销,与国外友好省市进行对口营销和宣传。各地市的旅游、文化部门和文化企业,可以与国际旅游机构联合把国内游客送往国外,更要注意与国外友好省份和城市联合开发国际市场,把国外游客吸引到安徽旅游、参观、考察,了解安徽文化,为本地与国际区域的旅游文化合作搭建桥梁和纽带。

4.运用信息技术加速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出版物,现代人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的变革,应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通过向用户提供在线服务,通过互联网及时提供电子报刊、电子邮件等方式为读者服务,这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内容产业”这个概念是以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发展为背景,以文化内容的创新为特征,以音乐、体育、媒体等为交互平台,产生更多附加值的新型知识产业,安徽省应紧紧抓住后发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加快发展,加大高技术含量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产品的出口,与国际接轨,发挥后发优势,争取一步到位。

猜你喜欢
安徽安徽省文化产业
《安徽记事》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