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
摘 要:灵动课堂是高效课堂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对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升华。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围绕“依托网络,设计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立足网络,开展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凭借网络,实施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详细论述网络时代建构高中化学灵动课堂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中化学;灵动课堂;建构策略
何谓灵动课堂?灵动课堂是相对于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课堂而言的。在灵动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思路灵活,学生的思维灵敏,教师与学生不断互动,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课堂具有灵魂,生动活泼。
灵动课堂的建构,既离不开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又离不开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还离不开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不断夯实教学重点;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壁垒,引领学生全面突破教学难点;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拨正学生的思维方向,引领学生圆满达成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论述网络时代下建构高中化学灵动课堂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依托网络,设计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
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是建构灵动课堂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可以巧妙地依托互联网,设计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互联网的巧妙利用,不仅能够使原本抽象的探究內容变得具象化,还能使原本枯燥的探究过程变得趣味化,也能使原本复杂的探究活动变得简单化。
在高中化学灵动课堂建构过程中,教师能否依托网络设计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找准探究活动与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契合点。找准了契合点,网络时代的探究活动自然也就会变得扎实且灵动。
比如说,在教学苏教版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为翔实、逼真、直观地认识与了解原子的结构,笔者从互联网教学资源平台中搜集了一段展现“原子的三维立体结构”的视频。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肉眼根本看不清“原子的三维立体结构”。聚焦于这段视频,学生则可以用肉眼,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原子的微观结构。
实践证明,在教师依托网络设计的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探究的实效性。
二、立足网络,开展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思维壁垒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对话交流就显得极为必要。对话交流,能够让遭遇思维壁垒的学生幡然醒悟、豁然开朗,打破思维壁垒,走出思维困境,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习效益。与此同时,对话交流也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基于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网络开展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让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助推学生学习效益的全面提升,助推灵动课堂的全面建构。
比如说,在教学苏教版高中化学“乙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直接打开百度搜索引擎,并输入“乙烯”二字。之后,笔者打开了“秒懂百科”视频。在学生看完“秒懂百科”中关于“乙烯”的视频后,笔者与学生开展了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即让学生说一说从“秒懂百科”中了解到了些什么。学生则根据“秒懂百科”视频的内容,表述了自己对“乙烯”的初步认识。
显而易见,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变得生动且具有灵魂等。
三、凭借网络,实施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
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是建构灵动课堂的有力推手。离开了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灵动课堂就好似无源之水。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自信,适时地调整学习方向,持续地获得学习成就感。
在网络时代,高中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凭借网络,聚焦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以圆满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和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合情合景地对学生实施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
比如说,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实施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班级优化大师”的巧妙利用,能够使教师的评价变得更加快捷有效,能够让学生更为清晰、直观地从教师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优化大师”的评价作用,教师还可以将评价结果适时分享到班级群中。
从形形色色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习方向变得越来越明确,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越来越自信,学生的学习效益变得越来越显著。
总而言之,在网络时代,高中化学教师巧妙地利用网络,既可以设计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又可以开展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还可以实施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立足扎实且灵动的探究活动,借助互动且灵动的对话交流,实施有效且灵动的教学评价,高中化学灵动课堂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建构起来。在灵动的高中化学课堂中,高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传球.高中化学“灵动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高考,2017(18).
[2]潘贤凯.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产生与运用[J].中学理科园地,2013,9(4):12-13.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