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健斌 孙 燕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医院普外2科 441800
在以往阑尾炎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开腹手术为主,但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切口感染率高,并发症多,导致患者术后恢复缓慢。近年来,微创外科手术在临床逐渐推广,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创伤小、疼痛轻,对机体创伤小。本文收集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观察不同术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5.5±5.4)岁;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4.5±5.0)岁;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表现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病理诊断均确诊为穿孔性阑尾炎;(2)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已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心脏病、肝肾疾病;(2)妊娠哺乳女性;(3)免疫系统疾病、全身性感染;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行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取麦氏点位置做切口,切口长度为5cm左右,将各组织切开进入腹腔,观察患者穿孔阑尾部位,将脓液吸除,逐道分离,对系膜、阑尾血管进行结扎,再将阑尾切除,使用电刀对残端进行烧灼、包埋,将腹腔逐层关闭;如患者阑尾存在严重炎症,需留置引流管。观察组患者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保持头低脚高姿势,通过三孔法切除阑尾;手术过程中先借助腹腔镜对腹腔情况及阑尾化脓情况及位置进行观察,通过结肠找到穿孔阑尾,使用纱布条和吸引器将脓性分泌物清除,通过超声刀分离阑尾粘连部位及脂肪组织;阑尾动脉使用Hemolock 夹、钛夹夹闭、Hemolock 夹钳夹住阑尾根部,再将阑尾切断;如患者阑尾直径较大,应先使用结扎线(4号)进行缝扎,再切断;通过电钩对阑尾残端进行烧灼,使用氯化钠(0.9%)将腹腔冲洗干净,观察无出血后,从孔中将Troear拔出,消除气腹,并对切口进行缝合;如患者阑尾存在严重炎症,且渗出脓液较多,需将引流管放置在右侧髂窝,在腹壁部位戳卡口引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d丙二醛 (MDA) 浓度、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白细胞介素 8(IL-8)、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前、术后MDA、SOD对比 术前两组MDA、SOD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SOD比对照组高,MDA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MDA、SOD对比
2.2 两组术前、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浓度对比 术前,两组IL-8、IL-6、TNF-α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IL-8、IL-6、TNF-α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急性阑尾炎为高发急腹疾病,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穿孔后血液中进入细菌,可能诱发败血症,造成患者死亡。传统手术需开腹对阑尾进行切除,再对腹腔进行冲洗引流,对患者机体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据相关资料统计[3],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后6%~25%患者出现并发症,7%~30%患者术后伤口存在感染,导致患者恢复时间延长。相较于开腹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切口小,避免患者腹腔脏器在空气暴露,不会对肠管造成较大刺激,且术后无须使用缝线缝合,加之,可借助套筒将切口和坏疽阑尾脓液隔离,脓液可集中在腹腔内,可减少并发症,且腹腔镜视野更加清晰,不受阑尾异位、肥胖等因素影响,脓液冲洗更加干净,避免残余脓肿造成肠粘连[4-5]。本文观察组SOD比对照组高,MDA、IL-8、IL-6、TNF-α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表明,在穿孔性阑尾炎中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比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优势更为突出。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操作更难,手术时间更长,对临床医生要求更高,且手术费用较高,患者治疗经济压力更大。
表2 两组术前、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浓度对比
综上所述,采取腹腔镜支持下阑尾切除治疗穿孔性阑尾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