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兴
(首都体育学院 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北京100191)
2016 年10 月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纲要还强调:“引导合理膳食。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 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运动营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人类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竞技体育而言,为了突破生理极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运动营养在保证训练、加速恢复和提高运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就全民健身而言,规律运动促进健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生活方式,运动营养因此越来越被大众接受[2]。可以说,运动营养学课程正是践行健康教育的重要课程,特别是体育高等院校运动营养课程将直接构成未来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的营养学认知体系,对于今后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大众科学健身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运动营养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偏多,实践应用较少,极大制约了学生对运动营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将限制这些未来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对于运动营养学知识在指导中小学健康教育、全民健身和大众健康中的应用质量。
由此可见,运动营养学是国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实践应用模式的构建水平和实施质量,将直接影响未来大众健康知识的普及水平,对全民健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运动营养学课程加强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可从以下方面构建:
图1 运动营养学课程“四位一体”实践应用健康教育模式
运动营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案例分析必不可少。运动营养学课堂教学改革是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出发,假定学生的角色为“运动营养师”,课程教学改革的这种设计是建立在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的基础上。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使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角色,顺利进入适当的社会位置。课程中添加丰富的案例分析可以在2 方面对学生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营养学理论知识。知识融会贯通的前提就是理解,营养学中很多理论知识是以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理学为基础的,因此理解的过程必须与这些相关专业基础联系起来,同时,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这些机制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在合适的场景制定恰当的营养方案。运动营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合性较强的课程,以传授学生运动健身与合理营养的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科学健身与营养搭配的指导能力为主要任务。因此,如何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案例分析就是两者间的一座桥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们都非常关心如何通过合理膳食提高免疫力,以及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如何应用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治愈率。课堂上在相关章节合理应用相关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例如,2 月份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报道当病毒导致氧化应激增加,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症等多功能衰竭后,维生素C 等抗氧化营养素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维生素C 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有2 个好处:一是可以抗氧化损伤,第二可以提高免疫力。这样的案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清晰理解维生素C 的生物学功能,并准确把握应用方法。
因此,运动营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当将案例分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领悟应用场景和方法,进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基于营养学的年轻学科,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论在大众健身领域还是竞技体育领域,对于体育科技的依赖度愈来愈高,加上体育产业的爆发式发展,运动营养学作为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自然引起体育科学研究者们的极大重视。
近年来,运动营养的研究成果呈井喷式发展,在Pubmed网站以“sports”和“nutri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11~2014 年的论文数仅为2 542 篇,而2015~2019 年的论文数为 7 317篇,增长近2 倍。说明运动营养科研成果的更新率极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体育实践对于运动营养科技更新的巨大需求。而运动营养学教科书通常3~5 年才会进行一次改版更新,这极大制约了该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与这门年轻学科近年来迅猛的发展势头极为不符。因而,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运动营养学的前沿发展,通过阅读、归纳和总结最新文献等方式,将最新的知识体系和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使得学生能带着最新的运动营养学知识体系走上工作岗位,进而最大化这门应用型学科的实践价值。
目前运动营养课的教学模式更多地还是采用讲授型教学为主,课堂上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较少,更多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运动健康指导的能力、营养方案制定与执行的能力缺失提升的路径。因此,单一的、机械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既没有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无法发展实践能力,甚至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对于运动营养计划制定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的教学过程,若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但如果添加了分组讨论环节,不仅会形成更加合理的运动营养计划方案,还会引发学生对于相关问题更加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其对于该课程的实践应用水平。
随堂应用题其实是“任务教学法”的延伸。任务教学法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结果的一种方法。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知识去完成任务[3]。
在运动营养课程的教学中,“热能” 这一章中 “热能的消耗” 对于基础代谢的计算等都将是健康教育者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常应用到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中仅通过计算应用的演示不能达到扎实学习的目的,而增加学生随堂应用题环节,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该难点问题的接受程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当堂消化重点难点知识,为该知识点的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是基础,而加强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构建是将运动营养学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的必要途径。在加强运动营养学课程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构建中,案例分析是该课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桥梁”;运动营养前沿研究成果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钥匙”;教学过程中制定营养计划的分组讨论环节是提升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重要“支点”;随堂应用题是运动营养课程学习中有效帮助学生当堂消化重点难点知识的“小助手”。运动营养课程教学的老师要善于应用这些“桥梁”“钥匙”“支点”“小助手”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果将运动营养学课程授课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前沿研究成果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分组讨论和随堂应用题这4个重要环节称为运动营养学课程的“四位一体”实践应用教学模式,那么该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营养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对于运动营养学这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更是提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和营养知识普及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
健康中国,运动和营养先行! 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参加健身运动的人日渐增多,除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随处可见的广场舞外,越来越多需要专业体育科技支撑的运动项目,如马拉松运动、健美、自行车、冰雪项目等,也备受青睐。在进行促进健康的体育运动时兼顾合理营养,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效益[4]。这无疑给运动营养学教师队伍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做实运动营养学课程“四位一体”实践应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推广,必将对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