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书选,朱传耿,董艳梅
(1.南京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4;3.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握人口红利机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自1999 年我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态势日益严峻[1]。据2019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 年底,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49 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67 亿,占总人口的11.9%[2],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意味着社会负担的加剧,未富先老的老龄形势以及比例失调的人口结构给经济社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有经济学家表示,以人口抚养比的倒数作为显性标志,老龄化的发展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3],但也有部分学者基于老龄化经济影响视角,深入阐述了后人口红利时代老龄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益[4]。可见,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不一定意味着沉重的社会负担,也可能蕴含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化问题为机遇将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策略。
体育锻炼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为便捷有效的理想途径,已形成社会共识。近年来,为推动老年体育发展,我国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与规划,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 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不难看出,老年人体育事业顶层设计已经初显雏形,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应对老龄化的国家策略[5]。考虑到1999 年是我国正式迈入老龄化时代的起始年。因此,本文对1999 年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与总结,利用文献计量法对近20 年来本领域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总结过往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为后续开展老年人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以“老年人体育”或“老年体育”为检索主题词,条件选择核心期刊,时间为 1999~2019 年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日期为 2019 年 6 月 21日。初步检索得到文献292 篇。为确保文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对所有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与选题无关的会议通知、评论、报告等内容,最终纳入288 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法是以文献体系和其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学、统计学方法,对文献分布结构、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的方法[6]。本文基于上述方法和共词分析原理[7],利用 CiteSpace 知识图谱绘制软件[8],对老年人体育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探究老年人体育研究的时空分布特点、梳理研究历程、把握研究前沿。
分析历年来某一研究主题的文献分布,有助于掌握该主题的发展历程[9]。我国学者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老龄化问题研究,但一直到90 年代,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已然处于肇始时期[10],体育的积极效益虽获认可,但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功能却未被进一步挖掘[11]。90 年代后期,老年人体育研究呈现波动递增趋势。如图1所示,2001 年、2007 年以及 2014 年的文献量出现了阶段性高峰(2019 年数据未知),由此,本文将1999 年以来老年人体育研究趋势划分为4 个阶段:集中凸显期(1999~2001 年)、平稳增长期(2002~2007 年)、加速发展期(2008~2014 年) 以及平台波动期 (2015 年~),具体如下:1)1999~2001 年,研究数量迅猛增长,平均发文量高于新世纪以前。这可能与1999 年我国正式迈入老龄时代,老龄化相关研究备受学者关注的时代背景有关;2)2002~2007 年,研究数量先回落后增长。各年度核心期刊载文量虽未超过2001 年,却普遍高于新世纪以前。这表明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已迎来正式发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3)2008~2014 年,以2008 年为拐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力,中国体育由“单引领”走向“双引擎”时期[12]。借其东风,老年人体育研究步入提速阶段,年均发文量较前一阶段增长超一倍,达到17篇。这一时期,许多学者就老龄化进程中的老年体育策略展开研究[11];4)2015 年至今,学界对老年体育事业的探讨仍处于高位。老年人权益保障成为研究重点[13]。可以说,老年人体育与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以及政策规划紧密相关。然而,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老年体育研究却面临发展瓶颈。一方面视野受限阻碍了研究进程。例如,我国局部地区的老年人体育研究层出不穷,而从整体视野把握老年人体育发展的研究却“门可罗雀”。城市老年体育事业红红火火,农村老年人体育研究却势单力薄[14];另一方面方法工具缺乏使得研究缺乏理论深度。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是学者研究的主要方法,由于变量多、误差大,调查数据的可信度较低[15]。下一步,打开思路,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手段开展老年人体育研究将成为新的方向。
图1 1999 年~2019 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老年人体育研究论文发表数量统计图
利用作者及机构分析,可得到研究主题的空间分布特征[16]。若1 篇论文出现不同作者及机构,即被认定为存在合作关系,而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被认为是微观层次,机构间的合作被认为是中观层次[17]。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对老年人体育的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
从微观层面看(见图2),老年人体育研究的作者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发文量,以第一作者发表3 篇及以上论文的学者共有5 位,分别是周兰君、张相安、高亮、王莉华、湛冰;其次发文时间,高亮、王莉华、湛冰的学术成果被引时间较近,是近年来的老年人体育的主要研究人员;最后合作网络,除常佳、王莎莎、李爱娇、王祥、于慧慧、范依宁、张小伟、韩超、李伟结成的9人团队以及左群、魏芳、邬雪山、刘辉结成的4 人团队外,其他作者的共现关系均以2~3 人的小团队为主。综合来看,本领域尚未形成一支成果显著且规模固定的研究队伍,仍有近3 成研究者为独立完成研究。
图2 老年人体育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从中观层面看(见图3),老年人体育研究机构的空间分布呈现以下特点:1)东部集中。研究机构位于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广东的占比达68.4%,这些地区分布在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 大经济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推动了经济发展,亦有利于老年人体育研究的开展;2)中部落后。位于中部地区的研究机构共有6 所,占比较低,除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体育课部外,其他机构未形成合作网络,彼此研究较为独立;3)西部缺位。机构共现图谱未出现西部研究机构,这表明西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在本领域存在明显缺位。综上分析,老年人体育研究机构相对集中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源于老龄化进程的内驱力。研究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相比其他地区更早步入老龄化社会,而西部地区直到新世纪后才真正迎来老龄时代[18];另一方面源于经济发展的外动力。东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条件最好,有助于推进老年体育事业。总而言之,我国老年人体育的交流多局限于同一机构或同一地区,不利于深入研究。下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增进地区交流,挖掘中西部研究力量,促进团队协作将成为研究重点。
图3 老年人体育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和凝练,若某一关键词在所在领域文献中反复出现,则可认定该关键词反映的研究主题为研究热点[19]。利用词频分析,可以管窥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操作如下:节点类型选取 “关键词(Keyword)”,时间段选择 1999~2019 年,时间切片为 1 年,阈值 TopN%设定为 10%,设置阈值项 Thresholds 值为 2,2,20,即设定关键词出现次数大于2,关键词共现次数大于2,关键词间相似系数大于0.2,通过最小生成树精简算法(Minimum Spanning Tree)即MST 进行剪枝。此外,为使分析效果更准确,本文将意义相近的关键词如:老年与老年人、老年人体育与老年体育、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服务等词汇进行合并处理。运行软件后,得到节点数N=33 的关键词图谱(见图4),以及词频排在前20 位的关键词(见表1)。
表1 CNKI 核心期刊论文中老年人体育研究的前20 位关键词
图4 老年人体育研究关键词图谱
老年人体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是该领域其他主题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老年人体育基本概念、特征、功能和意义等。老年人、体育锻炼、健康、体育和体质是出现频次排在第1 位、第2位、第6 位、第8 位和第10 位的高频词。这些关键词不仅频次高,出现时间也较早,这表明一直以来学者高度重视体育锻炼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4 个方面:1)老年人体育概念辨析。主要观点认为老年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部分。它的任务是发动、组织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疾病的目的[20],受众是全体老年人。厘清老年人体育概念,学者主要从以下3 个方面展开分析:老年人的年龄界定[21]、是否处于工作状态以及区分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如空巢老人、流动老人等[22];2)老年人体育特点。早期老年人的休闲方式趋于被动,积极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尚未形成[23]。对健康的要求以及自我认同的需要是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24];3)老年人体育的功能与意义。体育在老年人角色变迁过程中起促进作用[25],是老年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况,更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6-27];4)老年人体质与健康研究。经常参与体育运动,对老年人的生理[28]、心理[29]以及社会健康[30]均有明显改善。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体质水平[31]。总之,我国老年人体育的现有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研究相对局限,尚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体育需要。内容上,城市研究较多而农村研究偏少,侧重于低龄老人研究而高龄老人关注不够。方法上,定性研究占比较大而定量研究则重视不足。
体育是老龄化社会缓解医疗支出压力、践行大健康理念的重要调节器,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这一主题下的高频词主要有老年人体育、健身、中国、老龄化社会和现状,词频分别排在第3 位、第 9 位、第 13 位、第16 位和第 19 位。在早期,有学者对广州[32]、山西[33]、河南[34]、福建[35]等地的老年人体育锻炼频次、时间、项目、场地、目的等要素展开调查,得出我国老年人锻炼意识初步形成但组织程度较低,锻炼时间可观但项目单一和锻炼目的明确但场地受限的结论。近年来,有学者从人群细分、内容细化等角度对我国老年人体育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36]。这些调查辐射全国,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水平,为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重要佐证。此外,还有学者从医疗保障、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角度肯定了老年体育健身的积极作用[37],从健康需求、社会认同以及心理期待等方面分析老年体育热的发展动力[38]。总之,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势必对社会进程带来巨大影响,发挥老年体育的积极作用是老龄化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39]。上述研究主要从全局层面对老年人体育的社会效益加以把握,对具体领域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展开具体详细论述较少。研究方法以现状调查为主,缺乏实验研究与案例分析。
鉴于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政府部门仍承担着若干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以及群众体育推广与开展工作,加强政府对体育行业管理的力度与措施是体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40]。群众体育、体育管理、体育政策、公共体育服务、美国和休闲体育是排在第 4 位、第 7 位、第 11 位、第 12 位、第 14 位和第17 位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主要聚焦我国老年人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近年来,随着学术交流日益紧密,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国外,试图从国际视角寻找我国老年体育管理问题的应对之法。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宏观层面上的政策引领。国内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老年体育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不仅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10],内容上大多还停留在重视层面,可操作性不强[41]。在执行过程中同样存在主体协调不足、联动性不强、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42]。国外研究发现,美国形成了基于科研先导的“倒推型”政策形成模式。既重视老年人的个体需求,又兼顾了多民族移民国家背景下老年人体育发展的异质性需要[43]。在芬兰,“政策、研究、行动”的跨领域合作模式是高龄者运动促进方案成功落实的重要原因[44]。随着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深入,多部门协同参与将成为常态,打通跨部门合作壁垒是老年人体育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2)微观层面的服务保障。主要观点认为当前我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主要存在3 点问题:首先,承担主体单一,政府并未持续专门地成为服务的承担者,也并未对市场供给完全放开管控;其次,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支出集中在民众普遍关注的领域,而对老年公共体育服务则显得力不从心[45];最后,供给不均衡,河南[46]、广州[47]等地的调查认为,城乡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存在结构差异,群众需求与政府供给契合度不高。全面提升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仅要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要全面优化主体的资源供给。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学者尝试透过国际视野寻找我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痛点。如日本政府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建立综合性社区体育服务网络,重视老年体育人才培养,加强老年人安全运动的医疗保障,引入社会资源和力量等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效显著;在美国,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体制建立或是科研、教育和信息网络的体系构建,还是微观层面的社区管理分工以及体育志愿服务供给,均取得显著成果[48]。总体而言,我国老年体育政策及公共服务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不足。例如,还未对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社团等其他老年体育管理力量展开研究。
传统的锻炼形式通常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因此,不断丰富老年人体育内涵,以需求为导向开展老年人体育工作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部分的高频词汇包括人口老龄化、体育消费、老年体育旅游、体育健身,分别排在第 5 位,第 15 位,第 18 位和第 20 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老年体育消费前景研究。目前我国尚未对此形成公认统一的概念,但主要包括两大核心观点:一是作为一种货币量支出,二是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耗与使用[49]。我国老年人体育消费研究起步较晚,学界对其发展前景存在一定争议:一方面,多数学者对老年体育消费持积极态度。老年人具有相当可观的体育消费实力[50]。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居家养老状态,选择通过体育保健等行为来提高生活质量[51]。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者持保守态度,认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属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老人的体育消费观念趋于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体育消费的发展。研究认为,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对居民体育消费影响并不显著,老年抚养比对居民体育消费未产生显著影响[52]。老年体育消费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挖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深层需要,转变消费观念是今后研究的关键;2)老年体育旅游研究。作为老年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旅游成为近年来的一股热潮。主要观点认为,可观的经济积累以及充足的闲暇时光是老年人参与体育旅游的重要条件,如山东[53]、河南[54]等地的研究报告从年龄、目的、组织形式、经济能力等方面证实了这一观点。结合其他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体育旅游市场“隐而不旺”,是一块尚未被完整开发的处女地[55]。体育旅游占比日益增多,但人均消费较少,老年人需求虽大,但市场服务供给落后。基于此,后续研究可以从政策保障、市场供给、人才输送等方面深入研究,结合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展特色鲜明、形式丰富的老年人体育旅游服务。总体而言,这些成果主要围绕案例调查、可行性分析、发展前景等内容展开研究,对宏观政策以及多元主体的供需平衡研究较少,对体育资源开发的研究亦有不足。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老年人体育报以更高期待,研究主题亦在不断调整。如图5 所示,早期老年人体育、健身、体育等关键词受到关注,随后体育消费、健康等关键词被引入研究视野,近年来,学者的目光又投向群众体育、体育管理、体育政策等领域。本文对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近20 年来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实现了3 步走的阶梯式发展。
图5 老年人体育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
2000 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发我国首部 《老年人体育发展规划》,高度肯定体育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作用。基础理论研究遍地开花,由此迎来老年人体育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老年人和体育锻炼是本领域的两大基本内容,其研究共同构成了老年人体育的概念,两者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老年人方面,概念界定一直是学者争论的话题。近年来,需求分析成为老年人研究新的热点;体育锻炼方面,功能与意义分析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现状调查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实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围绕这两大热点的研究将一直持续。
老龄化的负面影响给经济列车的平稳运行带来巨大阻碍。克服经济发展中的老龄化阻力,关键在于充分调动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在此背景下,2006 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引导老年人进行自我健康投资和体育健身消费。体育消费、对策和老年人体育旅游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当前我国老年体育消费研究进展缓慢。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体育产业的相关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以现状调查和定性研究为主,尤其缺乏利用经济学理论模型分析老龄化与体育消费关系问题的研究[56]。下一步,挖掘老年体育经济潜力,促进老年体育产业的发展仍将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这一阶段,老年人体育在各部门的政策规划中受到足够重视[10],研究亦呈现出主题多样化、问题具体化态势。人口老龄化、群众体育、体育管理、体育政策及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成为热点。由此表明,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已从“社会需要”迈入“以人为本”的深化发展时期,老年人体育研究框架初具雏形。这一时期,老龄化进程表现出发展迅速、城乡倒置、人口高龄化等特点[57]。研究者从现状分析、政策调控、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等角度反思不足,运用国际视野审视我国老年人体育发展困境。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体育发展问题,重点在于抓住老年人这一主要矛盾。因此,下一步研究仍应以完善顶层设计、建构老年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为主,围绕老年人体育社团、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本领域其他研究的敲门砖。经过近20 年的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一些基本概念尚未明确界定,如老年人的年龄、老年人体育以及老年体育消费等;其次,老年体育产业前景缺乏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如前文所述,多数学者对老年体育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但所做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数据支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学者要在研究中对一些模糊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并阐明依据,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注重融入案例分析和定量研究,为理论分析提供实证依据。
我国老年人体育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知识尚不完善,研究层次亦有待深入。首先,老年人体育研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例如,调查研究占老年人体育文献的半壁江山,但大多数研究仅针对某一区域展开,并且这些研究普遍集中于我国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研究较为缺乏。此外,城市研究热火朝天,农村调查却寥若晨星。下一步,研究者应突破区域局限,具备全局观念,深刻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类型的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特征,提出更准确的发展建议;其次,跨学科、跨机构研究乏善可陈。老年人体育亦是社会现象,促进学科交流、区际交往是今后重点。例如,结合医学生理学开展老年人健康效益研究,利用社会学工具把握老年人的社会属性,通过心理学手段展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都将有助于提升老年人体育研究的质量。
立足老龄化社会大背景,围绕老年人体育需求开展研究是必然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老年体育顶层设计尚不完善,无论是政策类型还是执行效度都有待强化[42]。下一步,建构科学的政策供给与反馈机制是学者的研究重点。一方面发挥科研的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发现老年人群的本质需求,另一方面结合科学研究评价制度政策的实施效度;其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面临改革。当前公共服务高度依赖财政支持,社会参与不足。体育管理亦由行政部门主导,缺乏民间力量。下一步,既要对民间体育社团、社会团体、老年人体育组织等展开研究,完善老年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也应加快建立老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资源,探索科学完善的老年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