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2020-06-28 09:38单晓伟肖瑛刘斯刘建兵苏正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0年2期

单晓伟,肖瑛,刘斯,刘建兵,苏正明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累计查出钉螺面积143亿m2,血吸虫病患病人数达1 160万,其中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约60万,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超过1亿[1]。经过60余年的科学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控成效显著,目前疫情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

湖北省属于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境内江河洲滩面积大,湖泊众多、沟渠纵横、雨量充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易于钉螺孳生,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有24个县(市、区)达到消除标准、39个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及时掌握全省血吸虫病发展趋势,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3]和《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钉螺等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监测工作。现将方案实施5年来全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分析如下。

内容与方法

1 监测点分布

在全省13个地市的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疫情分类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207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分为流动监测点和固定监测点。监测点分布如下:武汉市25个、黄石市12个、宜昌市13个、襄阳市4个、鄂州市4个、荆门市18个、孝感市16个、荆州市62个、黄冈市15个、咸宁市12个、仙桃市8个、潜江市10个、天门市8个。其中63个同为国家级监测点。另外,全省有2个三峡库区监测点,分别为兴山县和秭归县。

2 常规监测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卫疾控发〔2005〕263号)要求开展病例报告、个案调查、急性血吸虫病预警、突发疫情报告。

3 监测点监测

3.1 本地居民监测 每年10-11月份,由县级疾控机构对监测点6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并测定抗体效价,血清学阳性者(IHA滴度≥1∶10为阳性)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4]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孵出毛蚴或者镜检发现血吸虫虫卵即为粪检阳性。血清学阳性者接受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应不低于95%。

3.2 流动人群监测 全年对监测点所在县的高危流动人群开展血吸虫病监测,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血清学方法及病原学调查方法同本地居民监测。

3.3 家畜监测 每年10-11月份,以监测点的家畜为监测对象,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每个监测点随机抽查牛、羊、猪、马、狗等家畜共不少于100头(不足计实数)。

3.4 钉螺监测 每年春季,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监测点的有螺区、历史有螺区与无螺区的交界地带、钉螺输入风险较大的环境开展钉螺调查。对捡获的钉螺进行死活鉴别,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活螺感染情况,同时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体内血吸虫核酸。

3.5 野粪监测 监测范围为牛、羊、猪、马、狗等家畜或人群经常活动的野外环境,以及钉螺监测的区域。每年春季,捡获监测范围视野所见的野粪,记录野粪种类,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检测血吸虫毛蚴。

3.6 漂浮物监测 在三峡库区监测点每年至少在5处以上与有螺水系相通、水流较缓的水域,打捞水面漂浮水生植物查找钉螺。

4 风险监测

根据《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案(2015年版)》要求,对现场监测过程中发现的三类风险环境分级开展现场快速处置工作。Ⅰ级风险:查出感染性钉螺或阳性野粪的环境;Ⅱ级风险:查出活螺平均密度>1只/框,或钉螺死亡率<80%(药物灭螺后),且无感染性钉螺或阳性野粪的环境;Ⅲ级风险:查出活螺平均密度<1只/框,或钉螺死亡率>80%,且无感染性钉螺或阳性野粪的环境。

5 数据分析

用Excel软件对监测数据建立数据库,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学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居民感染率(%)=(粪检阳性人数/IHA检查阳性人数中实际粪检人数)×(IHA检查阳性人数/IHA实际检查人数)×100%,血检阳性率(%)=(IHA检查阳性人数/IHA实际检查人数)×100%,家畜感染率(%)=粪检阳性头数/粪检头数×100%,钉螺感染率(%)=(钉螺阳性只数/调查钉螺数)×100%,活螺平均密度(只/框)=捕获活螺数/调查框数,有螺框出现率(%)=(活螺框数/调查框数)×100%。

结 果

1 常规监测结果

2015-2019年,湖北省共报告血吸虫病终审病例2 38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1 649例,确诊病例734例,详见表1。近五年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

表1 2015-2019年湖北省监测点常规监测结果

2 监测点监测结果

2.1 本地居民查病 2015-2019年,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查病619 665人,查出血检阳性16 043人,粪检阳性120人;血检阳性率由2015年的2.75%下降到2019年的2.09%,降幅为24%;居民感染率2015年为0.07%,2016年以后均为0(详见表2)。五年间未出现急感病例。

2015-2019年,监测点不同流行区类型血检阳性率、居民感染率总体呈低度流行态势,不同流行区类型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8,P<0.05),其中血检阳性率、居民感染率以垸内型最高。不同性别血检阳性率、居民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性别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其中男性血检阳性率在各年份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血检阳性率、居民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血检阳性率、居民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高呈逐步上升趋势,不同年龄组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5,P<0.05),其中60~岁年龄组最高,50~岁年龄组次之。各职业血检阳性率、居民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职业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P<0.05),其中渔船民血检阳性率、居民感染率最高,其次为农民、牧民,详见表3。

2.2 流动人群查病 2015-2019年,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查病69 212人,查出血检阳性528人,粪检阳性2人,为2015年查出。血检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15年的1.06%(98/9 249)下降到2019年的0.79%(100/12 602),降幅为25.47%。血检阳性者中,职业以民工居多。流动人群感染率在2015年为0.02%(2/9 249),之后年份降至0。

2.3 家畜病情调查 2015-2019年,监测点累计开展家畜查病7 880头,其中耕牛5 325头(占67.58%),未发现阳性。其他家畜2 555头,也未发现阳性。

表2 2015-2019年湖北省监测点居民查病结果

表3 2015-2019年湖北省不同类型监测点居民查病结果(%)

表4 2015-2019年湖北省监测点钉螺调查结果

2.4 钉螺调查 2015-2019年,监测点累计调查钉螺面积94 297.8 hm2,有螺面积34 263.05 hm2;累计调查钉螺环境16 610处,有螺环境7 204处;累计调查框数4 165 970框,有螺框数354 162框,捕获活螺数876 392只,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活螺平均密度由2015年的0.291 5只/框下降到2019年的0.124 1只/框,降幅为57.43%。有螺框出现率由2015年的9.54%下降到2019年的6.19%,降幅为35.12%,详见表4。2015-2019年,监测点不同流行区类型、不同环境类型、不同植被类型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以垸内型、沟渠、杂草型钉螺环境最高,详见表5。

2.5 野粪监测 2015-2019年,监测点累计检获野粪2 035份,其中钉螺监测环境1 723份,人畜经常活动场所312份,其中牛粪827份,所有野粪均为阴性。

表5 2015-2019年湖北省不同类型监测点钉螺调查结果

表6 2015-2019年湖北省风险监测结果

2.6 漂浮物监测 2015-2019年,监测点累计监测水域处数49处,打捞漂浮物重量6 942 kg,捕获螺类1 857只,未发现钉螺。

3 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9年,监测点在县域范围内累计对252处有螺环境开展风险监测。共发现Ⅰ级风险12处(均为阳性野粪环境),Ⅱ级风险21处,Ⅲ级风险219处。详见表6。

讨 论

常规监测和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五年来,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畜患病和感染情况呈现下降态势。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阳性率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人群感染率均下降为0。家畜监测中也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野粪监测中均未发现阳性粪便;漂浮物监测均未发现钉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2015年以来湖北省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密切相关。通过依法防治、科学防治,湖北省于2018年底以县为单位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5,6]。对本地居民的监测还发现,以垸内、男性、老年人以及渔船民为特征的人群其血检阳性率、感染率相对更高,这主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如年轻人外出务工,本地老年人居多)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垸内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渔船民接触疫水的机会更多等)密切相关,提示今后要加强对此类人群的防控[7]。

近年来,湖北省加大查灭螺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开展钉螺控制工作,全面推进钉螺分布环境数字化管理工作,精确掌握流行区钉螺实时分布和动态变化,同时在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清淤硬化护坡、沉螺阻螺设施等方面加大水利血防工程项目投入,钉螺控制效果显著。监测结果显示,五年来,监测点活螺密度、有螺框出现率稳步下降,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已经连续7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但全省有螺面积下降缓慢,目前已处于平台期。多年监测显示,以垸内、沟渠、杂草为特征的有螺环境其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较高,提示这些区域是今后钉螺调查和控制工作的重点。

在湖北省部分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等多种原因,耕牛在短期内仍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的主要工具。五年来的监测也表明耕牛数仍在家畜中占据较高比例。风险监测显示,近五年在监测点所在县域范围内仍发现了12处阳性野粪环境(Ⅰ级风险),且均为牛粪。因此,需高度重视和加大对耕牛的管控力度。防治经验表明,洲滩禁牧等传染源控制工作一旦松懈,在钉螺孳生环境没有彻底改变、钉螺面积难以有效压缩的大背景下,血吸虫病疫情随时存在回升反弹的风险[8,9]。另外,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长江沿岸有螺环境灭螺工作也将面临巨大挑战[10]。

按照《“十三五”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11]要求,到2020年全省监测任务完成率要达到95%。同时根据目标要求,下一步应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利用有效时间节点,加大对外出人员的查病工作,提高各类人群的查病覆盖率。二是要加强耕牛管控工作,强化风险监测,同时也要警惕羊、猪、狗等家畜以及野生哺乳动物作为重要传染源的潜在威胁。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钉螺环境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掌握流行区钉螺实时分布和动态变化[12]。四是要建立和健全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确保监测工作质量;严格按照《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科学进行疫情监测和统计信息管理[13],客观反映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