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重逻辑

2020-06-27 14:07孙慧明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为完成这个使命,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要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融入、何以能融入、怎样融入。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弄清为什么要融入是解决好其他两个问题的前提;何以能融入是解决融入问题的关键;怎样融入是解决融入问题的最终目标。只有搞清这三重逻辑关系,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融入问题。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教学;三重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如果说教育战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那个疏通主渠道的人,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成为疏通主渠道的重要方式和方法。要使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融入、何以可能融入、怎样融入,并搞清这三个问題的逻辑关系,才能有效解决融入问题。

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也是解决好其他问题的前提。

(一)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魅力

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史,这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价值观念、人生哲理、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民风民俗、礼仪制度等,是我们世代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思想上的大智,科学上的大真,伦理上的大善,艺术上的大美”,具有传承和发展的重大价值。此外,中华传统文化在表达方式上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与穿透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当地、有选择地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话语体系中,就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教学效果,使得看似枯燥无味的理论瞬间变得生动活泼,不仅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理论,而且也乐于接受思政课。由此,这将极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

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耳濡目染了很多带有西方文化的东西,如西餐、洋节日以及西方影视作品等,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很多青少年学生言必称西方,饱含着羡慕的情感因子。相反,他们对本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这不利于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思政课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使青年一代了解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且有很强的凝聚力,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华大地立足都必须与本土文化融合,否则无法存在下去。例如,东汉末年从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在印度,佛教信徒是要出家修行;在中国,出家修行是行不通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倡导孝道,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更不用说出家当和尚了。为了在中国扎根,到了隋唐时期,一些佛教教派的教义和修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民间信仰较普遍的禅宗,在修行方式上,主张信徒可以在家修行,不必到寺庙出家当和尚;在教义上,强调佛就在心中,不必整天打坐念经,可以通过挑水担柴的日常行为得道成佛,称之为“妙道”。如此改革之后,佛教信仰在中国流行开来。通过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佛教就由舶来品转化为本土文化。再如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之所以能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为中华民族所接受,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融入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当中去,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思政课教师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内容,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明白: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它源远流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是世界文化之园一朵鲜艳的奇葩。这既可以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有力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如修齐治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富民利民、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为青年一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磨砺出他们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意志,坚定地使他们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承担起社会重担和历史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的荣辱观等体现着中国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能够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优良品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以文化人的教化之道,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勤劳节俭的生活理念等能够促进青少年和谐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果把传统文化中这些积极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等文化资源多维度、多层次地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能有的放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而且能造就出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四)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文化强国的建设也不例外。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就是我国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如果丢掉了传统,就可能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在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地位”。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丢掉了它,就如同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更谈不上建设成文化强国。换句话说,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搞清楚了建设文化强国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之后,下一个要弄清楚地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看,毫无疑问,教育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我党长期以来重视传统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视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广大青少年:为建设文化强国打牢基础。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7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特别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育战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担当者。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贯彻党的文化方针和政策,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学的条件

弄清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解决融入问题的前提之后,需要搞清楚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那么传统文化何以能融入思政课教学?搞清这个问题,是解决融入问题的关键。

(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同的先天素质

思政课最核心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相同或相近的先天素质。诸如辩证的思维方式;实用理性的致思路线;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治国平天下的忧患意识;追求均等与‘大同的社会理想等,这些先天素质,正是促使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以后迅速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是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而它又超越了那个时代,跨越了当时的地理位置,走向了世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在之后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上看,都是植根于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总之,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沃土;另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二者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学理支撑。

(二)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在教育理念及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传统文化要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指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和内在互补。即,既要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又要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与传承文化使命的有机统一。基于这两点,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因为两者在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也存在着共性。

首先,二者在教育理念上具有一致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政课与传统文化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的。思政教育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它利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教化,提倡一种文化实际上就是倡导一种教育,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如,道德教育上提倡“修身为本”的理念;理想信念教育上提倡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上提倡“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教育,无疑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它以历史神韵和文明智慧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远离浮躁,逐步确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以及道德观。从育人目标一致性中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就会使思政课成为无血无肉无情无感的空洞说教,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其次,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一致性。中华文明数千年,中国教育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方法都蕴含在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伦理教育,德才兼备是做人的完美标准,但德始终居于首位。我国古代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方法,如启发主体自我觉悟的“自省法”;道德认知与践行一致的“知行合一”法;还有对教育者自身要求的“言传身教”法等。而这些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形成的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人格教育法、形象教育法以及心理教育法等教育方法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孙正林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道德感召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说服力,恰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向青少年传达‘完善自我,与‘改造世界,兼容并重的完整价值导向”。

(三)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教育层面提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得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本身实效性的要求,而且是对国家促进文化大繁荣要求的实践回应。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行动指南。

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肯定了传统文化对人们形成正确三观的价值,对各个领域,包括教学领域掀起研究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助推的作用。2014年,为了更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纲要》还提出“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的具体举措。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进一步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意见》不仅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更重要的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讲明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的三个重要问题。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传承有了抓手,发展有了路径,为取得实际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线教师从教学到科研领域都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活动既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对策

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何以能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从两个理论层面探讨了融入的前提和核心问题,接下来还要讨论传统文化怎样融入思政课教学,这既是具体的、实际的操作过程,又是解决融入问题的最终目标。

(一)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完成融入过程的首要因素

广大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所学专业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少传统文化素养的。为了使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广大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对于那些不具备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则必须补上这一课,这是完成融入过程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对广大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任务不是教给他们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而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理解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怎样弘扬传统文化?总书记告诉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从中汲取其中的丰富营养。至于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两个方面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搞明白这些问题,也才能提高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其次,用传统文化的师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古人把教师职业三部曲概括为传道、授业与解惑。就如何传道而言,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在很早就指出:“而欲传道者,须先明道、信道”。站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度理解,“道”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为师之道,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道德素养;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之道的深刻领悟与理解。明白了这一点,思政课教师就懂得要传思想政治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道,必须先学思想政治理论和传统文化之道、明思想政治理论和传统文化之道并信仰思想政治理论和传统文化之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再次,研读传统文化经典,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学养水平。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广泛涉猎经典著作,扩大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中国传统文化学派众多,思想博大精深,只有最大限度地阅览,才能够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状况,提升传统文化的学养水平,为提升传统文化的施教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内容广博,糟粕与精华并存,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提炼其精神内涵,掌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并用这些积极的文化资源提升教师自身的精神境界,成为“修己达人”的道德楷模。最后,做好教学研究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教学和科研二者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从事好教学工作,又要搞好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道德信仰以及人文精神等以更加亲和的形式和方法展现给学生,这是使传统文化顺利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强大理论支撑。

(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是完成融入过程的关键因素

信息时代,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铺天盖地的信息,西方思潮和文化也接踵而来,这既给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新奇感,又给他们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大都是以书本或典籍的形式保存下来,传播的速度与效率远远赶不上新媒体,那就意味着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政课如何弘扬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青少年一代具有传统文化意识呢?除了教师本身具有传统文化素养外,青少年头脑中具有传统文化意识,思政课教学才能谈得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融入的关键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要作出回答的问题。

首先,要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具体措施:一是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历史文化基地。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纪念馆等,使年轻一代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辉煌的成就,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開展经典阅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诗词歌赋朗诵比赛、历史故事演讲等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在活动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熏陶和教育。三是开展传统节日调查活动。教师让学生们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期间,开展民风民俗调查,让他们从调查中总结这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实质,使他们学到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通过这种真切的感受,年轻一代才能真正在内心深处根植传统文化意识。

其次,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具体措施:一是利用校园环境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借助新媒体平台,如校园网络、微课堂、微信公众号等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占领思想阵地,这不仅能极大提高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而且能深入青少年心灵深处,使之受益匪浅。二是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宣讲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与知名专家和学者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对话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

再次,思政课教师创新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互联网时代,单纯的课堂理论宣讲的传统授课方式对于喜欢探求新生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吸引力在逐步减小。为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实效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断探索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积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吸引广大学生在互动中迸发出猛烈的思想火花,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孙慧明(1964-),女,河南郸城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张萌喆)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在思政课教学中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