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刚 张陶
摘要:结合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小初有效衔接实践研究,制定研究目标,确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衔接、教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能力培养的衔接等实践研究内容,并围绕研究内容开展行动研究。
关键词:小学 初中 衔接
我校坚持以课题研究、课例研究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我们承担的合肥市教育课题《小初有效衔接实践研究》(HJG15030),经市教育局评审,于2019年8月顺利结题。现将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过程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的提出与学校发展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紧密关联。我校是2013年6月由原南园新村学校和中铁四局中学整合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2014年秋季起,学校进行初中预科班的实践,在小学与初中衔接这一关键点上进行改革。初中预科班,就是在五年级升入六年级时,根据家长与学生自愿,由一部分五年级学生组成的新的班级。
预科班的实践,必然要求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程衔接建设、学生学习方法衔接与能力培养、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基于上述事实,我校提出了开展小学与初中有效衔接实践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吸纳南园学区联盟教育集团五所学校共同参与课题研究,通过横向联动来推动纵向的学段衔接研究,努力促进小学与初中学段的有效衔接。
二、课题核心概念
小初衔接教育,不是在小学六年级毕业与步入七年级之前的一段教育,不能片面理解为升学准备教育。本课题组确定的“小初衔接实践研究”,就是在小学六年的课程、活动、学习方法等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有意识地进行初中学科重點知识与方法的渗透,在初中三年的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活动中,汲取小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精华,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尽可能不出现知识与能力断层、学习方法与心理断层的问题,在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好一贯”上下功夫。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组以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一是探索建立小学与初中部分重点教学内容衔接体系与校本衔接课程案例;二是初步形成小学与初中课堂教学方法衔接的典型教学案例与大教研模式;三是提炼出班级管理衔接、有效学习衔接的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围绕预设的目标,我们确定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衔接、教育教学方法的衔接及学习能力培养衔接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衔接实践
1.课程衔接整合
根据“教学内容的衔接实践”研究内容,课题组以预科班语文、数学、英语及活动课程的重点内容整合与衔接作为研究重点,即研究制订课程整合方案与教学实施计划,研究开发学法衔接指导课程、视野拓展课程、素养提升课程等,为“小初衔接”实践提供课程实施上的支撑,实现小学与初中课程中有关重点内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2.课程衔接实施
我们坚持以课堂作为衔接课程整合效果评价的重要平台,通过衔接课程整合的课堂实践,努力推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衔接与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我们组织全体成员及聘请校外专家,对实验班课程整合后的课堂教学进行听课调研、诊断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评课程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
课题组刘书兵等老师对2014级预科班与2015级入学的七(7)班学生的学业成绩变化进行三年的跟踪比对,并形成了《关于小学与初中课程有效衔接实验样本班级学生成绩前测与后测的数据分析报告》,为衔接课程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衔接实践
我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以衔接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为载体,通过开展课例研究,提高衔接实效,提炼出“学为本、思为要、行为旨”的衔接课堂评价要素,把课程实施中有关学、思、行衔接指标,分解为《小初衔接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等七份观察量表。小学部和中学部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参与观课、评课,对衔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学生能力培养,进行解剖式研究,初步形成了小学与初中课堂教学衔接的典型课例研究模式与跨学段的大教研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邀请南园学区联盟的成员学校共同参与实践研究工作,有了学区联盟内另外五所中小学的积极参与,课题组实践研究形式更加多样,研究内容更加丰富。2016年12月,课题组举办了“合肥市南园学区联盟——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学段衔接实践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市、区、联盟成员学校等专家参加指导、点评,课题组的三节展示课,充分显现了课题研究教师深耕课堂、探究学段衔接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领导和专家肯定。2018年10月26日,在学区联盟的支持下,课题组举办了“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小初有效衔接结题前研讨会”暨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35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三)学习能力培养衔接实践
1.通过问卷分析,寻找知识学习适应性差异
我们对预科班及对应的初中七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身心健康、学习技术、学习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知识学习适应性问卷分析,寻找不同学段、班级之间,学生学习实用性的差异及其原因。根据学生在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典型差异及其原因,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品格、构建班级管理方式的有效衔接作为解决方案。
2.创新班级管理的有效衔接方式,推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依据学习适应性差异解决方案,课题组在同伴互助、学法交流、学法指导、学长学法介绍等提高学习效率的要素分解研究中,根据小学与初中的班级管理模式与班级文化特征,提出创新班级管理的有效衔接方式,培养集体学习力,推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经过实践研究,初步提炼出班级管理衔接的一些典型做法,如“小初衔接教育中的团队协作实践”模式、“生态式”班级管理模式、“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模式等。开展班级管理的有效衔接研究,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贯性衔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与训练中快速生成,学生在创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较好地、初步地形成了合作与交流意识,培养了学习品格。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加快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共有10余篇论文在具有CN刊号或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发表,课题组及联盟教师撰写论文89篇,60余人次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课题组李英玲等四位教师,荣获合肥市第四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荣誉称号;课题组刘书兵等老师结合本课题研究,于2017年申请、立项《数学小初衔接学习方法指导与研究》市级课题,依据本课题研究内容具体到数学学科继续开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还参与了包河区市级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整体育人实践路径的案例研究》,承担区域学校小初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二)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学业进步、素养提升
经过研究实践,以2014级、2015级、2016级预科班为主要样本的实验班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业成绩提升有关样本数据,显著高于同年级学生。学校及实验班级特色课程开发,给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多样的路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评比、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三)建立了有效衔接教育的典型模式
由于本课题得到了学校及联盟各个学校的支持、重视,围绕研究内容的许多研究过程从课题组扩大到学科组,跨学校、跨学科,初步形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大教研的模式,初步形成了课堂评价课例研究模式,课题研究中关于班级管理“生态式”班级管理模式、团队管理模式、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得到了推广,初步构建了开设初中预科班的衔接教育实践模式。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