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洁
[摘要]寓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故事讲述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寓意感受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79-01
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理解寓言寓意,还要能够借此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下面主要以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故事讲述能力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是较短的课文,学生会很轻松做到把课文内容复述下来,但是,在遇到一些长课文的时候,学生的复述就有一定难度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中,在课文内容的复述上,为了降低学生的复述难度,教师可以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支架:陶罐和鐵罐都在( ),铁罐自己认为( ),感到非常( ),总是瞧不起铁罐,常常( )它;而陶罐非常( ),每次都( );许多年以后,陶罐( ),成了价值连城的( ),而铁罐( )。有了这个阅读支架以后,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很快地完成对寓言故事大意的概括,需要指出的是括号里的内容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文的词语来填写,也可以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来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也就会显得轻松容易多了。
这样教学,可以唤醒学生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记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感性认知,这就为学生接下来的理解人物性格特征,揭示寓言寓意奠定了基础。
二、巧用提示语,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人物对话总共出现了4次,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添加一些提示语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体会人物性格特征,从而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如在文中陶罐和铁罐第一次对话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阅读要求:你能找出陶罐和铁罐第一次对话时他们分别是什么表情吗?(傲慢,谦逊)你知道傲慢,谦逊分别是什么意思吗?请用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把它们的意思读出来。在陶罐和铁罐第二次对话的时候,教师同样要让学生先找出提示语,再让学生说说听了陶罐的话以后,铁罐是什么样的表情?(轻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轻蔑”一词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一做轻蔑的动作(撇着嘴,斜着眼,双手叉腰等等),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用轻蔑的语气读一读铁罐说的话。在陶罐和铁罐前两次的对话中,故事中本身就有一些提示语,而在它俩后两次的对话中,故事中并没有提示语,因此,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恰当地加上一些提示语,以促进学生对故事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在教学第三次对话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陶罐的回答少了一些提示语,想象一下,加上哪些提示语最合适?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想到了“温和地,笑了笑,伸出手”等词语。就这样,当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陶罐和铁罐第四次的对话时,学生们就显得轻松多了。
借助提示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补充,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陶罐和铁罐各自的性格特征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与把握,提升了学生的内容理解能力。
三、联系自身实际,培养学生寓意感受能力
在寓言寓意的理解上,教师可以采取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办法,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生寓意感受能力。
以《陶罐和铁罐》一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寓意,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同学们,陶罐最后的结局怎样?真的是如铁罐所说吗?铁罐呢?请大家把描写陶罐和铁罐最终结局的句子画出来。在学生画出来读完句子以后,教师可以相机说道:看来陶罐也不是毫无用处,铁罐也并非完美无缺,那么,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能不能结合自身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通过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他们真切地明白了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看不起别人的短处,要多看看别人的长处等等,这样教学,水到渠成。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在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上,教师采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可以拉近故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切身体验感受,在自然而然中获得寓意,提升学习能力。
总之,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寓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升阅读能力。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