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物寻理话记叙

2020-06-27 14:15刘晶晶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辨记叙文写作

刘晶晶

[摘   要]教师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表达生活的理趣。文章首先对“思辨”一词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要如何思辨,旨在提供引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表达生活的理趣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3-0016-02

偶然读《题西林壁》详解发现,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原来这“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庐山也能“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瑰丽巍峨的壮丽山河,诗人们逸兴遄飞,既可以热情洋溢地抒发喜爱赞美之情,写出磅礴激越的《望庐山瀑布》,又可以冷静客观地思考辨析,写出理趣盎然的《题西林壁》。

这让笔者想起现阶段学生写作记叙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不会细致描写,更不会抒情感人,导致写出的记叙文空洞无味。那么,记叙文就一定要抒情吗?

唐诗言情言志,精彩纷呈;宋诗明理达识,同样出众。苏轼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善学者究其理,记叙文可以体物察情,也可以格物致知。笔者相信,求是明理、充满思辨色彩的思路,可以启发那些不善于言情的学生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写作角度。现将具体实践过程进行梳理。

一、理论指导,何为“思辨”

“思辨”即思考、辨别,最早见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句。先贤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明确提出了治学的这个要素。

中国古籍中思辨色彩最明显的当属老子《道德经》。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句,便讲明了万事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

在西方,“思辨”产生于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在日常的研究中,选取世人早已认可的常识论断,找出它的反例,从而对最初的论断进行修正并做出更为辩证完善的解释。

而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这部书中提到了“思辨”,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他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在思辨中,人们获得的自足是最多的。因为思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思辨能让人幸福。

我国古代的诗人,通过思辨,也获得了很多独特的启示。王勃在滕王阁上发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感慨,苏轼在赤壁抚慰友人时,认识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二、实践运用,如何思辨

1.辩证看待问题

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是由作家那千差万别的独特生活体验所决定的。要想使作文呈现出新鲜色彩,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因为时间紧迫,常常只考虑如何将作文写完,而忽视该如何写。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辨意识,引导他们从已有观点的对立面去思考分析问题,让他们对“如何写”有进一步的认知。

如一学生跟笔者抱怨寝室长分配的劳动任务不公平,分给他的打扫任务最重最难。首先,笔者让这一学生挑一个他认为最轻松的劳动任务,打扫一周后,这一学生体会到,这个看起来很轻松的任务在具体完成过程中并不轻松。然后,笔者再让这位学生担任一周的寝室长,负责分配劳动任务、督促宿舍生活。体验结束后,这一学生知道了,公平或偏颇认知的产生,都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站在问题的那一端,他懂得了推己及人,也学会了辩证公允的看生活、想人生。

又如一学生和笔者说课堂上教师讲解问题的时候她都能听懂,但是自己答题的时候就什么知识点都忘了。笔者告诉她,上课不能只抱着“我都听懂了”这个想法,应该想,我是真的懂了吗?然后课后再思考寻找自己还有什么没有掌握的。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只是“懂了”还不够,还要去探求追究“不懂”。

在阅读课中,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梁漱溟先生的《思考问题的八重境界》。文章一直强调,自相矛盾是认知识理的最高境界。学生在阅读后便能理解,只有在问题中求解,在比较中甄别,在矛盾中求证,才能提升思维品质。

生活是一切文学的源头活水,记叙文更是植根于生活,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高中生已经有了识理断义的能力,应该也必须习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客观公允地看待事件,这样他们才能够辩证地解决很多问题。

2.整合思维

人的思维有惯性、惰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想法比较单一,稍不留意,就会滑入“群体意识”“个人习惯”的思维困境。如一次以“接力”为主题的作文练笔中,多数学生紧扣“文化的接力 ”,描写民间工艺或高雅艺术的接力传承。其中一个学生写到一半发现无法再展开描写了。笔者仔细询问原因,他说像手工剪纸这种手艺在家乡基本已经失传,根本就没有人接力。

一个作文新手总是直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转移到写作中来,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思考能否依照自己设定的思路顺利完成写作。笔者先引导学生有效整理自己的思路,用最简单的一维坐标将思维可视化,并对自己的观点做正反两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如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惑”则是极具辩证色彩的观点。笔者再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勇敢的对立面是恐惧。如果我们无法正面阐释何为勇敢、怎么勇敢,那么我们可以从恐惧这个角度去考虑。勇敢就是不畏惧,是从畏惧中走出来,摆脱恐惧,自信面对未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接着笔者让学生重新思考“接力”這个词语。学生认识到,接力的对立面是间断、失传。如果接力成功了,那么记叙的重点固然是放在如何接力这个中心上。可是间断、失传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那么也可以围绕这个立意展开描写。可以在文中重点探讨无人接力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客观等方面描述细节,思考问题本质。

笔者认为,思维与写作并非两辆并驾齐驱的马车,他们是兵马和粮草的关系,动笔写作前,思维要先行。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试着从时间、空间、途径、结果、影响等多个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分析,根据写作要求,对自己积累的经验知识加以调整、修改,以整合思维、开阔思路、加深认识。

要想使思维可视化,除了可以运用上文中提到的最简单的一维坐标以外,还可以运用多维坐标等。通过将思维可视化,学生可以整合思维、拓宽写作思路。教师应该多在生活中、课堂上,以有质量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思维状态,明事识理,进而让学生在作文中创造一个思辨的世界。

记叙文,可以以情感人、精描细绘,也可以体物察理。写作记叙文之前,学生可以先冷静下来,理思绪,定主题,明确能够让文章焕发思辨光彩的行文思路。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思辨记叙文写作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