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风险社会的生活作准备

2020-06-27 14:04郑富兴
中国德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恐惧道德

学校德育总是对社会充满警惕甚至怀疑。从“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到“5+2=0”,这些言论反映出人们的一般看法: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非常糟糕,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正如法国教育家路易·勒格朗(Louis Legrand)在《今日道德教育》中捕述今日法国的社会状态时所说的那样,“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安全,暴力、盗窃、伤害、凶杀、性侵成为媒体中司空见惯的主题。同时,‘技术的危险也让我们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如基因工程、食品安全、瘟疫流行、毒品泛滥以及结构性失业等。消费社会里产生的欲望刺激导致负债、欺诈、犯罪等。所有这些情况让我们产生心智的迷茫:我们不知赞美什么,也不知鞭挞什么,或者说,我们处于伦理混沌状态,而对价值的寻求和对安全基础的急切渴望,以及各种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神秘主义狂热所提出的非理性的企求,导致这一持久的混沌状态”。

如何为孩子们生活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动荡不安的社会作好准备,如何在这种充满道德危机的社会里实施德育,将会是新时代学校德育的重要主题和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关于学校德育的社会学研究还不是很多。章乐博士的新著《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则是学校德育的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是他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的主要研究成果。《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以“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为分析工具,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困境,针对新时代风险社会特征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德育理论思考和行动建议,是德育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对于推动学校德育理念与时俱进、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对接时代困境,建构道德教育的新理论

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既探讨永恒的话题,也关注时代的话题,对于两者的思考都很重要。几十年来,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关注德育本质、功能、价值、目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人们研究道德教育的时代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近些年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有所拓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当代人的遭遇,开始关注道德教育的时代问题。《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一书对接风险社会的伦理道德困境并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就是这样的新探索。作者指出,风险社会是一个“人造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是一个“孤独个体”普遍化的社会,是一个被“恐惧文化”所笼罩的社会。“风险社会”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其现实表征对于我们而言也并不陌生。风险社会能较好地揭示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

在风险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伦理道德困境,比如,科技伦理的失效,道德与价值共识的困境,道德冷漠的蔓延等。面对这些伦理道德困境,作者指出學校教育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开展相互承认的教育、责任伦理的教育,并将道德教育的根基定位于“伦理”与“道德”之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应对策略都是作者在对风险社会的现实进行深入考察之后才提出的,因此它们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比如,相互承认的教育针对的是风险社会中的个体化进程,责任伦理的教育针对的是风险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失控性发展,道德教育根基的新定位针对的是风险社会中确定性伦理的解构。这些对接时代伦理道德困境的理论思考,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困境和道德教育难题,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利于丰富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聚焦社会心态,探索道德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情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也是人类超越恐惧的重要方式,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有学者从情绪的视角来思考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问题。该书尝试从情绪视角研究道德教育问题,聚焦风险社会中恐惧与焦虑的社会心态,让我们看到了风险社会的另外一种景观。探究风险社会能较好地揭示我们当前社会现实下人们的社会心态。在风险社会中,恐惧和焦虑是人们最显著的社会心态。

作者指出,在风险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称之为“情绪状态”和“社会性格”的恐慌,它会带来屈从权威、信任丧失以及自私蔓延等道德后果。对于此,作者指出学校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与平静的场所:一方面,可以防止儿童过早地接触社会中的恐慌,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未来进入社会后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恐慌。面对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焦虑问题,作者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儿童体认借助自我的力量缓解生存焦虑的限度。因为,与古代人借助外部的力量缓解生存焦虑不同,现代人往往借助白我的力量缓解生存焦虑。但是在借助自我的力量缓解生存焦虑的过程中,现代人却遭遇了理性的危机、自我的异化以及自然的祛魅,结果不仅没有缓解生存焦虑,反而使其不断凸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辩证分析了恐惧情绪,他认为我们虽然一般都对恐惧作消极理解,但恐惧也有积极意义。在特定的条件下,恐惧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比如,提升人的安全意识,促使人增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孵化社会性的情感以及孕育勇敢的品质。当然,要想实现恐惧的这些教育功能,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恐惧在教育中的限度。这些从情绪视角展开的理论思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把握风险社会中人们的基本社会心态,进而提升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还开拓了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三、审视生活细节,坚持生活论的道德教育

生活论的道德教育指出,道德教育的成败在于生活细节的道德属性:如果生活细节具有道德属性,那么它将促进道德教育;相反,它则会阻碍道德教育。杜威在100年前也曾指出学校生活的道德含量会直接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生活细节,避免生活的反道德性。

在风险社会中,由于风险的消极影响,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该书还特别审视了风险社会中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思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变化对儿童造成的消极影响,指明了应对之策。比如,在风险社会中,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儿童在大自然中活动的安全性问题更是受到了人们过分关注,结果在限制儿童与白然接触的过程中,导致了“儿童自然缺失症”的问题。同样,由于过分的安全考虑,儿童的秘密也遭遇了成人肆意地侵犯,儿童秘密的教育价值也被父母和教师所忽视。实际上,秘密对于儿童独立自我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儿童把握真实的白我,有利于儿童道德自我的建构,有利于儿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面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并把握安全教育的限度。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指出,在风险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常常会因为风险退缩到私人领域,更关注个人利益而缺乏公共精神,由群体所构成的社会机构也会因为风险更多关注圈中利益而忽视圈外利益。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比如,“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这类口号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问题。为了避免“群体的自私”对公共精神的培养所造成的伤害,作者还特意对此细节进行了道德审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价值的书,是一本值得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道德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好书。

【郑富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烨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恐惧道德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