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在关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2020-06-27 14:04李焕武
中国德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文化

爱国,简单地讲,就是爱自己国家的自然、族群、制度等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能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需要深入回答为什么爱国和怎样培养爱圉情怀等重要问题。为什么甚至比怎么办更为基础,因为关于为什么的认知将直接影响怎么办的路径选择与开发。

一、真正的爱国源于理解“我”与国的内在关系

从内在關系的视角看,真正的爱国源于深层的内在关系。所谓内在关系,是指事物问相互规定、相互构成的关系。事物的基本性质取决于内在关系,内在关系的改变必然导致事物性质的改变。正如鲁洁先生所言:“每个个体作为关系性的存在又是诸多个体生命的凝聚,他内在地统整了自我与他我、小我与大我、内存在与外存在等等诸种人的存在形态”[1]。与内在关系相对的是外在关系,在外在关系中,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关系是外在的,它们的性质没有必然的关联。依据内在关系,爱国的理由是国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是国的一部分。

(一)自然与“我”共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话虽平凡,却是至理。神州大地是我们生态群的祖先和祖先的祖先赖以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我们生态群的子孙和子孙的子孙赖以生存发展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是人的构成,人也是自然的构成。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一方面,人依靠自然界的矿物质、植物、空气、阳光等养料而活着,自然产品变成肉体人身的一部分,自然界是肉体人身的“母体”。非常确凿的是,自然养料的品质将参与定义肉体人身的品质。例如,长期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牙齿就会变成黄色的氟斑牙。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存在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的对象,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元素,是人类精神养料的重要源泉。王维的诗歌常常离不开山水,郑板桥的竹子水墨画有其自然竹子的原型,鲁班发明锯子据说也是来自山间野草的启示。

爱自然环境,理由当然很多,但内在关系才是最充分的理由。自然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她的品质制约着我们的品质。这个道理似乎像白昼一样明亮,但许多人却熟视无睹这种相互构成的内在关系,新型冠状肺炎从反面展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的规约性。我呼吸着你呼吸的空气,你也呼吸着我呼吸的空气,如果这空气中的飞沫(甚至可能包括气溶胶)携带新型冠状病毒,你我就有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你和我不是毫不相干的个体,而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利害关系人。人与自然最执拗的关系是相互构成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会因一方人而改变,被改变的一方水土也会改变这一方人。人向自然行善,善有善报;人向自然行恶,恶有恶报;爱自然其实就是爱人自身。说内在关系是爱自然的最坚实理由,是因为它胜过说教、灌输,自然并不是人需要的时候才有价值,而是时时都白有其价值,时时都与人处在一条协同共生的生态链中。

(二)文化与“我”同构,一方文化育一方人

文化是立圉和立人的根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文化表现着人性,文化也塑造着人性[4]。与文化同构,我们不一定十全十美;假若没有文化,我们将一无是处。一方面,文化绘制了人与动物的边界。人虽“力不若牛,走不若马”,却可以依靠石器、铁器、机器等文化制品不断实现华丽转身,踏步进入信息时代;人也依靠文化符号系统与创造力不断突破时问空问等限制,将可能与梦想变为现实,而动物只能生活在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类型指引不同文化人格的养成。我们从先辈那儿继承知识、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也将和我们的后辈共享一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后继者,我们禁不住推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修炼,赞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倾向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的生活情调。

爱文化实际也是爱创造文化的人。作家路遥曾写道,祖国是什么?是孔子、老子、庄子的思考,是屈原、李白、陆游的诗,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的散文……是我们先辈中那些最智慧的人的创造。先贤们所创造的思想文化,激发了我们的文化想象,常常在我们的思维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我们今天的样子与传统文化的缔造者息息相关,也与现代文化的开拓者与参与者息息相关,每个自我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有同时代人共有的特征。爱民族同胞不是因为他们为我们贡献了什么,而是他们从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我是谁”等本体问题。认同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其本源性理由也是内在关系。以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入学为例,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应无任何附加条件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其实,从教育的视角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过程也是儿童自信和自强的保障过程,学校大门不因学生的出身、户籍、财富等原因而关闭,这本身就是对儿童人格独立发展的尊重。显而易见的是,制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不同的人性。

二、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处理好“我”与国的内在关系

既然真正的爱国源于内在关系,那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紧紧围绕内在关系做文章。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人与自然、族群、文化等的内在关系中寻找切入点,需要从人与自然、族群、文化等的内在关系中研判难点,需要从人与自然、族群、文化等的内在关系中确立践行爱国价值观的重点。

(一)正确认知内在关系

明辨爱国主义事理,最为重要的是结合课内外各种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清楚呈现人与自然、族群、文化等的内在关系。升旗仪式中,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的背后实际是有故事的:今天的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定与近现代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斗争是分不开的,也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没有遭受炮火轰炸,是因为先辈们在保家卫国中用血肉之躯阻击敌人的炮火,是因为成千上万不计名利的前辈研制出不比敌人差的炮火,是因为上亿的建设者为国家的富强不懈奋斗着。再看看语文教材中的爱国篇章,《梅花魂》中的外祖父为什么如此眷恋祖国?主要原因是文化内在关系。由于外祖父漂泊异国,他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越思念祖国,异国归属感就越显缺失,归属感越缺失就越寄情于经史诗词与梅花魂,于是就会因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而落泪,因墨梅图被弄脏而发飙。梅花般的气节是外祖父的精神追求,也是他眷恋祖国的文化诱因。

当然,澄明内在关系需要看对象、讲策略。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通过摆事实、列数据、作比较等方式来理解各种内在关系,应是可以达成的目标。但小学生不一样,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澄清内在关系最好综合运用讲故事、可视化、作比较等多种方式。有教师在国旗下讲话中为了引导孩子感恩革命先烈,以“叙利亞战火中的儿童”为题,叙述战火中有不少叙利亚儿童过着没有家、没有学校、没有食物、没有安全保障的悲惨生活,叙事中适时穿插进革命先烈在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使学生们在对比中体会到革命先烈与自己是如此的亲近,感恩教育也因此鲜活起来。有教师在“家庭与亲情”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一起绘制家谱图,然后思考并回答“如果没有父母,你会出现吗”等“傻”问题,孩子深切感受到自己和父母、祖父母等人的血缘纽带关系,这也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孝敬老人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理由。

(二)用情体验内在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涵养爱国情感,而情感教育离不开体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国情感发展以直觉的情感体验和与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为主要形式,爱国情感涵养的路径侧重以情动情。但需要强调的是,情感共鸣也应该以内在关系为核心。升旗仪式中,奏唱国歌时,学生会被雄壮铿锵的旋律感染;行注目礼时,学生会被庄重严肃的氛围感染。应当明白的是,升旗仪式不是为升旗而升旗,而是不断重温革命与建设的一个个国家记忆,让爱国故事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受到熏陶。有教师在讲授《梅花魂》时,通过角色扮演和移情感受等方式体验外祖父的爱国心与赤子情。体验聚焦以下心灵碰撞的镜头:一是思乡之泪,外祖父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时,常常会掉眼泪;二是无奈之泪,外祖父由于年龄太大而不能随大家回国时,像小孩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三是深情之泪,外祖父泪眼朦胧跟着上了船,递给莺儿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涵养爱国情感只讲以情动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情理共鸣。爱国主义教育既然加了“主义”二字,目标层次至少应达到价值观的信仰程度。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牢崮的信念。尽管国家不完美却能像宗教徒一样爱自己的国家是信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信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信仰。向国旗行注目礼之类的爱国情感表达,可能是从众行为,也可能是自愿反应,但要向信仰靠近,还要与内在关系的认知等进行深度融合。有教师在讲授“食物链”时,通过“鱼大鱼吃虾,虾大虾吃鱼”的优胜劣汰思维,引导学生先学习渡渡鸟灭绝的相关资料,又学习大颅榄树的怪现象——年年开花结果,却没有一颗种子发芽。为什么?学生再学习相关知识后明白,原来大颅榄树果核的发芽依赖渡渡鸟的肠胃消化。渡渡鸟没了,与它共生的树迟早也会灭绝。经过渡渡鸟与大颅榄树故事所展示的内在关系的洗礼,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就不至于是虚情假意了。

(三)良性建构内在关系

践行爱国价值观,需要加强良性内在关系的建构。如前文所述,含氟量过高的水可能导致牙齿变成氟斑牙,空气中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飞沫可能使人感染,因此,内在关系不一定都是好的。另一方面,每个人与自己国家的自然、族群、文化等又存在客观的内在关系。正因如此,践行爱国价值观需要加强建设良性内在关系。当然,建设行为的范围十分广阔,既可能是感天动地的壮举,也可能是平平淡淡的点滴。建设良性内在关系,表现为不损害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与重大利益。中华各民族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利益,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破坏。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成员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也不容任何形式的破坏。

建构良性内在关系,就要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站位上求学做事。由于学生身份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做事情或解决问题。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我圉人均水资源少的事实,提出了节约用水的措施,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用水。如洗漱时以够用为原则,用完之后关紧水龙头。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初步掌握素描技法后,组织学生到孙中山故居写生,通过给学生讲述孙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将画画在祖国的大地上。有教师在“经济常识”一课的教学中,结合市场经济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诚信调查。学生发现,企业坚持诚信守法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于是学生会更加坚信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l]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 (1):3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

[4]高德胜,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 (2):1-6.

【李焕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楚然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投稿邮箱:zgdy_tansuo@163.com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同心思想进校园的行动研究”(12FDY02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谁远谁近?
爱国学·晒佳作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