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德责任教育观谈小学责任教育的实践原则

2020-06-27 14:04于忠
中国德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康德责任感理性

学校要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各样的校园文体活动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培养责任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作出判断和选择,并在小组中讨论、分享观点。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责任教育,对于学生日后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小学的责任教育目标却过于笼统、模糊,教育手段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责任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面对这些问题,或许可以从近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康德那里汲取营养,以哲学思辨的伦理意蕴,为解决当前问题提供些许灵感。

一、康德责任论中的责任教育观

(一)理性是责任教育的先驱

责任教育是实践性的教育,强调理性与白由、理性与责任的内在联系。在责任教育中不能只看到责任对于人类本能的压制与约束,还应该看到责任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在康德看来,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理性把道德赋予人,使人能够作为目的主体而存在。同时,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纯粹理性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必须通过强制性来弥补人理性的不足。康德认为在进行责任教育时,理性和道德缺一不可,依靠理性力量的J司时,用道德弥补理性的缺陷。二者要联合发挥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心灵深处形成责任概念,培养责任意识,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最后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层面上坚定责任信念。

(二)道德是责任教育的内在本质

德性论是康德在道德领域中的重要理论,是现实生活和先验主义哲学结合的产物。康德认为,道德可以使人排除各种自私的观念,在减少甚至不受外来干扰的状态下、在理性的指导下担当起对于社会以及他人的责任,在履行责任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纯洁、严肃,获得人的全部尊严。在康德的德性论中,道德法则是责任存在的核心和依据,是责任行为所应该且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责任教育的内在依据。康德认为,道德的养成必须以道德规范为基础,不能仅仅靠他人的指导或者训育。在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对受教育者所面临的矛盾进行分析,使感性的欲望服从理性的道德,使其无条件地接受道德的规范和制约,如此,才算达到了责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自律是责任教育的基础原则

康德认为,责任在实践层面可分为他律(外在因素不允许我做的和要求我必须做的)和自律(自身要求自己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两个层面。他律阶段,责任教育的重要手段便是满足和惩戒。康德提出,为了把一个尚无教养的或者粗野化了的心灵首次带到道德上的善的轨道上来,需要一些准备性的指导,通过道德行为的好处来温润心灵,或者通过非道德行为和害处来恐吓它。可见,他律阶段是使受教育者实现自律的第一步,责任是客体对于主体的要求和规范,独处时他律的作用会减弱,自律发挥着主导作用。当个体能够很好地被他律时,教育就应该进阶,推动个体的自律。当一个人想做好事的时候,他首先会肯定白己的行为,明确践行这种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这种善良来自自觉履行责任的动机,这种动机可以让人做到知行合一。

(四) “人”是责任教育的基本目标

人不应该只有达到满足目的的技术或能力,而且还应树立这样的意识,也就是他只会倾向于选择真正好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好的目的在我看来就是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的目的、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目的。正因为重视大多数人的观点,所以,康德认为责任教育真正好的目的莫过于以人为目的,也就是尊重并维护人的自由和权利。责任教育强调人应该按照理性的要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按照公序良俗做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形成理性的意志力量,抵抗外部环境里各种负面因素的干扰,自觉承担责任。

现实中的责任教育往往忽略责任对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作用,把责任视为一种外部的、异己的力量,更加注重责任对人的约束力量,把人从责任的主人异化为责任的奴隶,使人被责任驯化、压迫,让白觉的、主动的履行责任变成了消极的、被动的服从责任。这种异化的责任教育致使责任教育偏离了其应有之义,背离了人的需求。

一、小学责任教育的实践原则

(一)理性和人本相结合原则

康德认为,尽管人的理性存在缺陷,但责任教育依然需要理性;责任教育要克服人的本能对外界因素的制约,但是又不能否定人的私欲。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利益和最重要的任务,人的最终使命与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笔者认为小学责任教育要将理性和人的本能欲望相结合,让小学生知道承担责任对于自己的好处,而不是一味强调责任对人的制约。对小学生讲授承担责任对于自身的积极意义时,不能使用理论化较强的语言,而应该使用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语言,这样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承担责任的好处。不仅如此,责任教育后,还需要设立精神或者物质奖励,用来奖励那些乐于承担责任的学生,强化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通过一些方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例如光荣榜、红旗榜等,对学生有鼓励和引导作用。于是,笔者在康德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结合一些一线教师的经验,了解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网络游戏里的角色名称、称号等,设置了“责任卫士”“责任布道者”等称号,并且利用班费定制了一批与游戏角色有较高相似度的人偶,将各类称号和获奖学生的名字刻在上面,用来奖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觉履行责任的学生。这种奖励方式将物质与精神激励融合在一起,激励学生积极承担责任、履行责任。

(二)层级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原则

责任教育要分层级、分阶段进行。在具体目标设定上,要分成四个层级:第一层是对自己负责,对自身生命、健康、学习负责。第二层是对他人负责,友爱同辈群体,尊重师长,为需要帮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三层是对社会负责,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可能为社会作贡献。第四层是对生态环境负责,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对人类共同家园负责。教师要让小学生在其年幼的时候就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教师应更注重唤醒学生前两层责任意识,让学生准确认知对自我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同时,让学生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国家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准确认知对自我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是培育社会责任感、国家责任感和生態责任感的基础,小学生对社会、国家、生态等词语的认知较为模糊,过早地灌输会让小学生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所以,要从自己→他人→集体→国家→自然有层次、有阶段地进行责任教育。

(三)教化与体验相结合原则

康德认为,道德的基础从经验的外在对象转移到先验的主体意志中来,从实践主体自身、从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善良意志中去探讨道德法则,从而把实践主体的主观准则变成具有普遍性的客观法则。正确的道德观要在实践中形成。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各样的校园文体活动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培养责任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作出判断和选择,并在小组中讨论、分享观点。教师要在情境中让学生面对道德的冲突,并负责任地作出判断和选择,理解每一个道德判断、选择背后的依据,根据符合社会规范和普世的价值标准进行道德的抉择,在不断地练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育社会责任感。教学实践中,笔者一方面会给学生设置道德情境,用“海因茨偷药”等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笔者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履行责任的美好。

【于忠,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新牟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张楚然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投稿邮箱:zgdy_huatl@163.com

猜你喜欢
康德责任感理性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欲望膨胀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责任感等2则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康德调钟
漫画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