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新探索

2020-06-23 03:16薛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深度融合

薛琳

[摘           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理论性强,应用性广,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从融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方法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    键   词]  新文科;人才培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209-03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 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初见端倪。2019年4月,教育部发文启动“六卓越 一拔尖”计划2.0,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突破传统学科的自我设限,加强学科的融合创新,使人才培养与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对接,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理论性强,应用性广,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全国性教学改革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课程教学也在不同程度地改进。然而不可否认,仍存在学科教学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深等问题。如何贯彻实施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顺应新时代、新形势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全程全方位、多元化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深度融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一)深度融合教学的内涵

“融合”即融入合为一体。“深度融合”是多元素的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即“融通”。所谓“深度融合的教学”,即融通教育。在融通教育中,“融”为手段、途径,“通”为目的,“育人”为终极目标。

本研究中的“深度融合教学”既不同于视野狭窄、教法单一、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又有别于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等简单叠加的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旨归,着眼于以开放的形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立足全局,注重课程内容的前后关联、不同课程的贯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碰撞,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融媒体平台环境,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应用情境设置和丰富多样化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全程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在深度的学习中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形式。

(二)深度融合教学的意义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義与教育》中提出:“努力求得孤立的知识,和学习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其中就包含融通教学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生物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基于41年哈佛大学的任教经历和研究,出版了专著《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其中提出:“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使不同知识融通,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思维,才会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获得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跨越各个领域的边界限制,发展创新力。”

综观梳理,深度融合教学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与信息源的融入,能引领学生拓宽视野,有广度、有深度、紧跟前沿地学习;二是能引导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自主构建知识的体系,了解知识的脉络及内外关联,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三是跨学科多元信息的融入、新颖多样化的互动教学形式、突出的课程使用价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四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引发思维的碰撞、知识的内化和创新的生成;五是融通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也在不断改进,但当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单一

以理论教授为主的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参与机会少,积极性长期受抑制,不仅能力素养得不到全面培养和提高,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融会贯通深入学习。

(二)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脱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汉语言师范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是课堂教学训练等课程的基础,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汉语言、中外文学等专业课程密切关联,同时也与信息技术等有重要联系。课程教学与相关课程的脱节,必然会影响课程教学的质量效果。

(三)课程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轨

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语文教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难以理解抽象的、有一定深度的课程教育理论;课程的社会应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学生深入学习和钻研的积极性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四)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不深

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泛雅等技术平台,课堂派、雨课堂、学习通等现代智慧轻型教学工具,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在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深度、效度仍有待提高。

(五)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张力不够

教师多以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即便是融入一些研究的成果,对学生来说,教师充当的不过是“智慧的二传手”“知识的搬运工”,他们学到的仍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经历溯本求源的文献阅读和研究性学习,学习之“根”不深,成长之“木”难茂。

(六)课时有限和课程内容繁难的矛盾

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如果处理不当,课程往往完成得仓促,很难谈得上人才培养质量。

(七)考核内容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离

汉语言文学本科师范专业以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专业必修考试科目,期末笔试成绩占70%,而笔试考题,往往以识记层级的考核为主,即使是论述题和应用题,往往设置有特定的答题要点,无法体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平时的线上作业测试题为了便于操作,也往往是一些客观题和简单判断题。考核的内容方式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有较大的偏离。

三、深度融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改革对策

(一)创建学习共同体,构建全程全方位多元化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创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促進全员参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合作互助、协作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共同进步的目标。基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意见要求,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本研究构建出学生学习为中心O2O(Online To Offline)深度融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三步七环”教学模式。

(二)综合使用信息技术平台资源,组织线上线下,课前、课中与课后,理论与实践反复翻转融合深度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泛雅各个技术平台,课堂派、雨课堂、学习通各有其特殊的功能及优越性。其中雨课堂的资源推送功能、教学互动功能、作业测试与成绩统计分析等功能比较方便操作使用,本研究用于课前推送检测题、课中线上线下互动教学、课后布置评改作业。而超星泛雅平台自带图书、视频等资源,持续开放的可编辑功能比较强大,本研究用作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课程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供学生课前拓展阅读和课后拓展使用。开放代替闭塞,多元代替单一,通过线上、线下,课前、课中与课后,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翻转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

(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开展“活动式、沟通式、表现式”学习

教学质量本质上即学生学的质量。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创新,都需要学生个体来完成。能否深度融合,也取决于学生个体。“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提出:“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有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我也许记得;让我参与其中,我才能学会。”《荀子·儒效》也曾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因此,本研究组织开展意在调动全体学生多感官参与,能促进学生深度融合的“活动式、沟通式、表现式”学习。主要活动形式有:

1.小组代表讲解本节知识思维导图

要求讲清知识点、知识脉络、知识点的内外关联。清华大学教授章明涛有一句名言:“要想真搞懂某个领域,你需要讲授这样一门课。”学生以施教者的身份在同学面前讲清知识,就需要自己或借助同伴的帮助在课前弄懂知识。这是倒逼学生课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个设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遇到困难,则又能促使其进一步深入钻研。学生讲清知识点的内外关联,实际上就是进行学科知识的融合学习。

2.学习成果自由展示

此项活动鼓励自由展示,目的是公平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空间,鼓励学生课前主动溯本求源,追踪前沿,挖掘课程资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发现,课中交流、分享和自我锻炼,从而获得知识能力的成长和精神的成长。

3.基于章节内容情境问题抢答

与现实接轨、有一定难度、综合应用性强的情境问题往往较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情绪和兴趣,促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思考、有逻辑地表达。众多学生的关注,往往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的潜能。

4.角色代入体验活动

如代入师范生技能竞赛选手角色,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问题的即兴演讲;代入应聘面试的考生,进行说课、上课面试;代入语文教师、教研人员角色,就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案例评析。与社会应用需要接轨、体现意义价值的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运用中深度融合学习,同时训练了口语表达和心理素质。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互动,促进深度融合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中,在雨课堂环境下,可以借助弹幕让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由表达,增进交流;还可以借助随机点名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借助匿名投票、点赞功能,可以让活动环节更有趣味;借助评分排行投屏功能,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与技术应用契合、学生在愉快互动中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融合、内化和沉淀知识。

(五)改革考核内容方式

课程考核要发挥其在高校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作用,考核的方式内容应作相应的改革:一是增加平时过程性评价成绩的比重,使学生更重视每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节;二是期末笔试和平时线上测试减少识记层级或简单理解判断的题目,增加促进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三是将团队合作表现和课程学习成果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四、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融合、互动内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有助于突破瓶颈问题,促进知识的渗透融合,有助于促进课程教学与社会需要的接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量[J].探索与争鸣,2020(1).

[2]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深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刚柔并济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破次元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融椅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