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概述及对策探讨

2020-06-23 02:53黄靓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5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师

黄靓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正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探索,但同时也存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创业实践、学生创业动力等问题,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概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作用。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概述;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40-02

随着技术的变革与进步,创新与创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产生深远的影响,知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基础。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支持。高校在培养目标上要注重创新发展思路,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使命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概述

(一)高校重视“创业教育”而缺乏“创业实践”

1.教材选用

在创新创业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创业类、创新类理论教材较多,对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丰富。但是,创业与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存在内在联系,创业实践是将创新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及渠道,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探索,才能提高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因此,高校亟须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创新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2.课时安排

创新创业教育课学时的安排上往往是理论知识讲完后再安排实践,由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时间安排较短,实践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创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内开设虚拟仿真课程、高校创业园区实践活动、校外实习基地实践以及校外导师的指导训练。同时,部分学生通过参加高校的创新创业“挑战杯”“职业规划”等比赛,参加大学创新创业社团活动进行实践。整体上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局限于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课存在分离,二者各自独立没有任何结合,造成专业课和创业课的脱节。学生通过这些参赛形式无法与社会接轨,它们与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有差距。

(二)师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从概念和内涵上对实践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开设课程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多数是校内专业课教师,或是专业辅导员及部分聘请的校外导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专业性和目的性不强。专任教师讲授专业理论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创业实战经历,创业经验明显不足,容易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辅导员虽负责学生就业工作,但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创业的专业能力。从整体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来看,校内教师缺乏参与社会行业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及创新成果转化未见成效。校外导师以讲座的形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对支持高校学生创业行为并为其提供创业服务和扶持的热情不足。

(三)学生创业意愿不强,参加创业实践的热情不高、创业率低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是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设,学生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完成。学生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方式认同感不强,参与高校开设的讲座和通识选修课也是为了满足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學生普遍认为:课程缺少与实践的结合;没有创业环境,创业与自己有一定距离,毕业后创业不是第一选择;创业面临的困难集中在资金短缺、经验不够和缺少资源三个方面,即使有专业优势,但也不具备创新能力等各类问题,这样的创业创新教育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开设的课程无法达到良好效果。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进行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设计。

首先要重视专业教育。专业学科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高校应合理规划和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2012年,教育部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文件,要求把创业基础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教学体系,要求创业基础课程不少于32学时、2个学分。高校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在教学计划中,具体标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每学期、每周和按教学形式所分配的学时数。为保证完成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的学时要求,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在校生须完成创新创业类课程必修学分,并同时开设了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通识选修课程及讲座,以充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与能力。此外,高校还要求在校生完成一定的创新素质拓展学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为使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不再分离脱节,合理的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现有的课程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比赛形式都纳入课程体系,形成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以此充分引导开发学生创业动机,调动学生创业兴趣,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成效,培养出具有创新理论、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大学生。

其次,选用优质实效性强的教材,高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编写具有特色的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运用优质、有效的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自编教材的理解和展示,比讲授单纯的创业理论清晰、有效,更能达到真正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积极性的教育目的。

(二)建设教师队伍,保证指导质量

高校教师是教学第一线工作者,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利用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来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教师参与高校、企业创业实践活动等合作途径,学习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了解创业全过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其次,高校应重视有志于从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热情负责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在政策方面高校应制订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在经费支持、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认可。同时,考虑建设“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鼓励理论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导师,课外吸收专业知识扎实、创新创业兴趣高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平台,产学研结合,横向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并提供可持续的技术帮扶,用科研成果带动创业实践。最后,继续聘请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有一定兴趣与热情,并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校外导师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践训练。校外导师在不同教育视角下的创业思维和创业实践经验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活力,可以更好地调动和提升学生创业兴趣和参与度。

(三)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内外环境保障

从高校创造内部创业环境上看,高校首先应明确职能部门,研究制订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规划和制度。要从教学管理制度上予以相关的支持,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经费投入,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予以认定。其次,高校为确保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应该完善创业实习基地、拓宽大学生创业实践渠道,高校设立创新创业中心、众创基地、创业工作室、创业园区,营造高校自主创新创业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参与模拟经营管理,积累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使教学活动与学生创造性培养有机结合。

从外部环境保障上看,高校首先应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实践基地规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由校外实习基地导师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引导训练。其次,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制订人才合作战略协议。创业能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高校要积极向外推送大学生创业。最后,高校还可以借助校校联合,开展校际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教师学生参与其中,分享创业经验和体会,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四)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激励学生参与创业

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发展,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在各门学科基础上,结合专业训练,形成创新创业的动机,提高自身创业能力,使学生知行合一适应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学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获得课程学分和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实践团队等活动,让学生感觉创新创业离自己并不遥远。其次,高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联合合作,组织创业活动,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和創业培训平台,营造创业环境,满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因材施教,分类教育。结合学生专业背景、专业特长,加强分类指导,对在学术创新类有浓厚兴趣和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可加强学科专业指导,组织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创业类大赛,培养其学术创新能力。对创业意愿浓厚、市场洞察力敏锐、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侧重发掘其创业潜能。学校应充分调动和运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积极开发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团队,给予创新创业团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在大学创业园区创业提供环境保障,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它不仅符合国家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高校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有助于深化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加大力度投入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作用,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泓.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1).

[2]胡江川,邱志新.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才智,2018(34).

[3]杨秋玲,唐小洁,黄高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18).

[4]王珊珊.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视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编辑 原琳娜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