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以“实”为根: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2020-06-23 03:24詹仁莲陈子薇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詹仁莲 陈子薇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领会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以“实”为根,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情”,从课标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实践”;教学反思则要关注“实效”,体现一个去伪存真、去劣存优、除旧创新的过程,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  高效课堂

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在新课标大力推行、课改实验春风到来的今天,“高耗低效”的寒流仍然大量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广大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更新教育理念,要以生为本,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注意哪几点呢?笔者就从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以生为本,教学设计考虑“实情”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课前应根据“实情”确定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流程和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这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位教师负责任的体现。教学设计的优劣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息息相关。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关注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如果不领会课标精神,势必使教学行为走弯路。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案设计中是随处可见的,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细细阅读课程标准来对照推敲的话,就会感到这样确定的目标是不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而上述的目标,仅仅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比如,目标(2)存在缺失方法的问题。如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而目标(3)就更片面了。学习本课,教材的用意难道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体会钱学森的品质?显然不是的,它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一辈科学家所作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在领会内容、感悟思想的同时,揣摩本文的表达顺序,领悟倒叙、对比等写作方法的妙处等,这是语文的“根本”。

由此可见,只有确定了恰当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符合课改的教学设计,才能展现符合课改的高效的课堂。

2.关注教材、文本的特点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灵活而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教材吃透,是对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要求。笔者曾听过一堂课是二年级的《问银河》,整堂课中学生几乎没有动过书本,没有识字认字的教学,没有给学生动笔的时间,烦琐的讲解,一连串的追问成了整个课堂的主旋律。课后交谈中发现,上课老师备课时没有注意到教材中的一系列要求,如“会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的识字要求; “背诵课文”的要求;以及“你还有什么问题问银河吗?像课文那样写下来”模仿性的写作训练的要求。整堂课是一贯到底的讲解。像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人为地降低了教材的要求,没有让学生吃饱;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则人为地拔高要求,教师讲得多、讲得累,学生似懂非懂、生吞活咽,难以消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吃准教材,既让学生吃饱,又让学生吃好,设计出符合教材实际的教案。

3.关注教学对象的差异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在考虑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要做到两点:一是整体关注。教师要观察全班学生的情况确定合适的课时及教学方法。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课的“成语故事”,通过三个小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向学生介绍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的特点。对于课外知识丰富、阅读理解能力强的班级来说,设计一课时就够了;但对于阅读经历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教学就需要3课时,教师不能走捷径、赶进度,要抓住“成语故事”的特点,对每个故事进行引导讲解,使学生在读中明白故事的本义,进而理解引申义,最后再比較三则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成语故事的共性,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二是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俗话说:“十个手指都有长有短。”学生个体的认知存在差异,而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特别是在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可设计一些选做题让学生进行选择,基础差的学生做基本题,能力强的学生做提高题、拓展题。

二、以生为本,教学过程体现“实践”

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说:“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才能巧。”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语文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不能单靠口耳相传,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同时不断得到情感体验、态度修炼、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做到:

1.让学生静心地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世纪倡导让学生做个爱思考、有创新思维的人。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考,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和作者来一个心灵的对话,创设一个“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2.让学生大胆地说

21世纪的今天,已不再需要死啃书本的书呆子,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利用课堂上的一切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提高认识水平,锻炼能力,发展思维。

3.让学生美美地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讓学生在放声朗读的过程中,更快地记忆生字,读出人物的身份,读出人物的年龄,读出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的情感,读懂文章的结构,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4.让学生畅快地写

“读与写是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学生在读与写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肯定、自我激励,同时也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反省。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多创设写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写自己对某段文字的感悟,写写自己与作者的共鸣,使学生在写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以生为本,教学反思关注“实效”

当前,我们教师对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缺乏正确的、全面的判断能力,往往会被课中纷繁的形式、热闹的气氛、精致的课件所干扰,而许多教师也为了迎合这种心理,一味地追求课堂中浮华的形式,对教学效果却不予关注。这样的教学注定是要贻害一代学生的。那么,教学反思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关注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对照初衷,反思剖析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完成了多少?达成目标的原因是什么?哪些还没有完成,根源又在何处?

(2)教学内容处理情况:回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的意图、文本所要达到的教育功能的理解是否到位?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还存在哪些疑问与困惑?等等。

(3)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反思课堂中,对学生是否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比例如何?听课专注的程度如何?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感兴趣吗?这节课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

(4)教育机智处理情况:课堂上是否出现了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是否机智、恰当?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另外,还可以反思板书设计是否合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是否恰当?通过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新的启示?如果下次再上这篇课文,该如何改进?等等。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个去伪存真、去劣存优、除旧创新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能力、学习能力。教师要认清反思的意义,把握反思的要点,及时反思、善于反思、勤于反思,相信经过长期的历练,一定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