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分享到分享的转变

2020-06-23 09:32王燕
文理导航 2020年24期
关键词:分享行为品格

王燕

【摘要】很多幼儿在内心中都没有分享意识,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不舍得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关注幼儿性格的培养,通过科学指导的方式来使幼儿产生分享意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分享;行为;品格

“一个快乐分享给他人就会变成两个快乐,一个悲伤分享给他人就会减少一半”。分享会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会使生活变得异彩纷呈。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教师要积极地教育幼儿学会分享,通过分享的方式来感受生活的快乐。可是目前在幼儿园中很多幼儿都不愿意分享,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上总是想着自己,只想着获取而不想着付出。这种现象会不利于幼儿心理的成长和性格的完善,更不利于幼儿今后的生活,需要教师关注。下面结合案例来分析一下如何引导幼儿从不分享到分享来实现转变。

案例一:

每两个星期五是我们班一次的小厨房活动,孩子们都很期待。有时候我们会让幼儿带一些制作的材料。这次我们的小厨房是制作寿司,需要一些材料:寿司、火腿肠、萝卜条、沙拉酱、黄瓜。幼儿他们带什么材料是由小组讨论推选出一名代表来进行抽签,明明所在的这组的代表抽到了萝卜条和沙拉酱。当星期五早上明明来的时候,只见到他的奶奶和我说:“老师,我们带了一些萝卜来可以吗?沙拉酱我们也买了,但明明他非得让我给他带个小瓶的来,家里的大瓶他不让带来,说小瓶的够了。真的是不好意思了啊。”我便对奶奶说:“小瓶的也可以啊,没有关系的!”正说着,明明走过来说:“奶奶,你把萝卜带回家,你带的不对!”原来,明明在我和奶奶说话的时候,和他们组的小朋友说话聊到了萝卜才发现自己的萝卜带的不对。奶奶说:“不对,就放在这吧。”“不要,我要把它带回家烧菜吃!”当我们开始制作寿司的时候,他便说:“这是我做的,我要一个人吃完!上次小厨房活动时,xxx就没有带材料,他还吃了我们带来的东西呢!”

案例二:

有一天中午吃饭前,老师在分别请每一组的小朋友去小便洗手的时候,当请到明明这组的小朋友去的时候。突然,听到他们组有人在哭,我便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坐在明明旁边的小程哭了,我询问了他哭的原因,原来是明明去小便洗手后,坐回位置的时候,手一挥碰到了刚准备坐下的小程的眼睛。而小程和明明“你碰到了我的眼睛”,明明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理小程,也没有和他道歉,所以小程哭了。我走上前去先是安慰了小程,然后向明明询问有无其事,明明承认有这件事情,但是他不是故意的。我告诉他不是故意的也要和别人道歉,而明明还是不愿意。这样一来,另一个老师就对明明说:“明明,小程的眼睛受伤了,你明天带点好吃的东西和他一起来分享好吗?”听到这话,本来不在乎的明明突然大哭了起来。我问他,为什么哭?他告诉我,他不愿意带吃的东西。那我又转换了话题说,那就向小程道歉他原谅了你,你就不用买了。明明立刻向小程道了歉,明明立刻开心了。还说了一句话:“太好了,明天不用带吃的来了。”

案例三:

通过一段时间对明明的指导后,一天中午吃完饭,我们班上的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图书,总会在吃完饭后,拿着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本图书看。以前,明明吃的很快,总是自己拿着一本书到一个角落里去独自看。今天我看到明明喊上几个小朋友一起围在他的旁边在一边看书,一边讨论他书中的内容。时不时的还传出阵阵的笑声。我走上前去,对明明说:“明明现在真不错,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了。”他立刻对我点点头说:“恩,是的,老师我家里还有很多好玩的书和好吃的东西,下次我也带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案例分析:

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分享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从知、情、意、性几个方面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物质到精神,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自发的利他分享行为。

通过和妈妈的了解后,发现明明其实并不是说一点都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他只是愿意和一到两个好朋友之间去分享。他不愿意所有的人去分享他的东西,在他眼中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所有喜欢的东西都不能分给大家,分了自己就没有了。有时候妈妈为他准备好了分享的东西,他都悄悄地收起来,不愿意拿出来。无论妈妈怎么劝,他就是不拿出来。但是通过我们的指导后,明明在一点点的转变,通过案例三能看出明明已经愿意和别人分享,并能感受到分享带给他的快乐。

针对以上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而要想让他们从不愿分享到分享,我认为老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要使幼儿具有分享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对3—6岁的幼儿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游戏活动之中。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更要注重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渗透不是机械的说教,会提高幼儿的意识,使幼儿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发生改变,主动地提高自己,在无形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完善自己。教师有了分享教育的意识,才会使幼儿沉浸在学习环境中,会使幼儿在无形中受到影響和教育,沐浴在分享的环境和氛围中,提高幼儿的道德品质。

二、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向幼儿渗透分享行为

我们会多创造分享机会,举行与人分享的活动,例如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专门为幼儿开展分享活动,请幼儿把自己会唱的歌、会跳的舞、会念的诗歌、会说的故事等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提高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自我展示空间,增强幼儿自信。我们会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分享的书籍,让孩子从书中学习到分享的知识,从书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们会让幼儿将自己学会一首儿歌、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然后请爸爸妈妈帮助幼儿将他们讲的、创编的内容记录下来,第二天把记录本带到幼儿园,老师会在所有小朋友面前朗读、分享,逐渐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意识。

从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好看的书大家一起看,高兴的事情说出来让大家都得到快乐,成功的事情大家一起分享经验,充分体验给予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这样做,不仅是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变得更为生动而有效,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将来做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教师密切地关注幼儿,并且积极地指导幼儿,会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使幼儿学会分享,在分享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乐趣。这种分享行为会逐步地改变幼儿的思想,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促进幼儿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优秀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亚萍.传统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探讨[J].成才之路,2017(11)

[2]冯林林.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8(03)

[3]夏金玉.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J].学周刊,2018(11)

(南京熊猫幼儿园颐和家园分园,江苏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分享行为品格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冬季暖男必备
孩子,我们慢慢来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