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探寻

2020-06-22 11:58仇成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2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幼儿教育

仇成

【摘 要】冲突是人在交往中出现的不和谐行为,幼儿冲突是指在幼儿交往与活动中,在思想与行为上的对立现象。在幼儿教育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这些冲突是幼儿交往中的常态现象,是幼儿获得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受到幼儿个体差异的影响,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冲突,教师应当分析幼儿的冲突行为及其原因,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干预策略,引导幼儿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交往。

【关键词】幼儿教育;冲突行为;干预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幼儿之间的冲突与成人之间的冲突是不一样的,他们冲突往往是为了争抢喜欢的玩具,还有一些没有原因的攻击行为,如果不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幼儿之间发生更强烈的冲突,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正视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促进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一、幼儿冲突行为的分析

第一,分配物品引发的冲突行为。在幼儿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分配物品,如学具、玩具等,这些学具、玩具有不同的形状、类型、颜色等,在分配玩具的时候,不同幼儿会看重同一款,幼儿在家里又都是“唯我独尊”,认为自己喜欢的事物必须得到,没有谦让意识,不愿意将东西让给其他小朋友,有的小朋友甚至会从其他小朋友手中抢夺玩具,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第二,遵守秩序引发的冲突行为。幼儿园学习是集体环境,在集体中学习与生活就要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按照秩序进行下去。但是一些幼儿自我意识较强,吃饭、喝水、如厕、参加活动的时候随意插队,不关心其他幼儿的想法,午睡的时候不按时休息,在別人休息的时候大声说话,做些小动作,影响别人的休息。这个时候,一些幼儿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批评,违反规则的幼儿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其他幼儿吵架,激发幼儿之间的冲突。

第三,语言交流引发的冲突行为。在学习与活动中,在互动的时候语言交流非常多,一些幼儿缺少文明用语习惯,在和其他幼儿交流的时候,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最终引发冲突行为。有的幼儿与其他幼儿交流的时候缺少尊重的态度,语气很重,让与其交流的幼儿产生不满的情绪,在交流的时候出现很多冲突,还有的幼儿会故意嘲讽被人,揭露别人的短处,嘲笑被人胖,嘲笑别人矮,嘲笑别人不够聪明,冲突现象频发。

第四,游戏活动引发的冲突行为。游戏是幼儿常见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增长知识与技能,拓宽幼儿的视野。游戏具有竞争性,这种竞争性导致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有的幼儿还喜欢在游戏中争抢名次,不按照秩序科学进行,其他幼儿出现不满的情绪,出现冲突行为。

第五,观点不同引发的冲突行为。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思维,拓宽幼儿的脑洞,发散幼儿思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幼儿会思考出不同的答案,产生不同的意见,大家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的幼儿脾气较为暴躁,辩论逐渐变成了争吵,甚至会离开座位,与其他幼儿近距离地争吵,这是幼儿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冲突行为。

二、幼儿冲突行为干预策略

(一)认识到冲突的积极作用

幼儿冲突行为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也有很多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幼儿教师要客观地认识幼儿冲突,有效挖掘冲突中的积极因素,化解幼儿的冲突行为,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以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游戏活动引发的冲突行为中,会因为参与游戏活动的先后顺序引发冲突,这时如果孩子做出谦让的行为,教师要给与及时的鼓励,并且让参与游戏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了,将冲突化解于无形,逐渐发展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幼儿更好地沟通。教师在处理幼儿的冲突行为时,要让幼儿理解与明白,要学会尊重别人,如果幼儿之间的冲突是积极的冲突,要冲突双方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在冲突中获得美好的体验。

(二)及时制止消极冲突

教师应该重视大多数的幼儿冲突,并且采取积极的、正面的措施有效干预,如果教师不重视幼儿冲突,将幼儿冲突行为视为小朋友打架,会导致冲突进一步的恶化,对幼儿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幼儿冲突,特别是在发生肢体冲突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制止,难免对幼儿造成伤害。

(三)培养幼儿解决冲突的意识

解决幼儿冲突行为,除了教师的干预行为,还要发展幼儿解决冲突的意识,教师可以制止一猜冲突,但是下次还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冲突依然会再次发生,教师不能此次及时制止,因此要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幼儿自行解决冲突行为,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营造和谐的环境与氛围

幼儿冲突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干预幼儿冲突行为指的是消除冲突的消极影响,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创设轻松的、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即使幼儿之间产生冲突,也不会过于激烈,反而会在和谐的环境中自觉消除冲突。在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下,玩具分配、游戏活动开展都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如果幼儿园环境不和谐、紧张,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较为强烈的冲突。

(五)养成幼儿的集体观念

幼儿在家中受到家长的宠爱,自我意识较强,一切活动都只顾着自己,从家庭到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心理上出现不适应,容易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缺少共享意识。在教学中,首先让幼儿明白,自己是班级集体中的一员,大家在玩具、学具上有同等的选择权利,没有特殊性,任何独占的行为都是不对的,发展与其他幼儿交往与相处的能力,当幼儿有集体概念后,自我的角色定位也会较为明确,分享与共享意识得到增强,具有谦让意识,等其他同学拿完了以后自己再去拿,如果有几个小朋友喜欢一个玩具,可以共享,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深入研究幼儿的冲突行为,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幼儿的心理都不够成熟,冲突行为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冲突行为,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积极引导幼儿,发展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美珍.幼儿之间冲突行为的干预对策探究[J].珠江教育论坛,2017(1):57-58.

[2]卢玥.浅谈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J].学周刊,2015(4):46-47.

[3]刘畅.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6-97.

[4]黄胜梅.3—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S1):266-268.

(作者单位:江都区欢乐堡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幼儿教育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失落的一角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