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成长与经典阅读

2020-06-22 13:08汪树东
新阅读 2020年6期
关键词:功利化常人灵性

汪树东

要谈碎片化时代的经典阅读问题,我认为要从灵性的成长角度来看;而要谈灵性的成長问题,则要看看大多数世俗人生的状况。世俗人生多注重功利,呕心沥血,孜孜矻矻,苦苦索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无非是权势与地位。但是功名利禄的世界竞争太过激烈,也太过无常,过于消耗人的精力,令人往往心生倦意、不知所从,于是常人就一头扎进享乐里,美食、美色、美景等皆可为享乐的资源。等到在美食、美色、美景里稍稍舒缓了一下紧张的情绪,常人就再掉头杀回人生的战场,再为名缰利锁而战。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直至死亡来临,才恍然觉醒人生已经过完,没有任何的新可能了,于是绝望,于是愤慨,于是谈人生一切终究是空,从肉体到精神彻底被死亡的虚无吞噬。

对于这样的世俗常人而言,阅读往往只具有两种意义,要么是阅读那些具有功利价值的读物,能够帮助他们斩获功利目的的成功学教材;要么是在疲倦劳累之余,阅读那些娱乐性的、舒缓性的读物,如铺天盖地的网络小说,得以消磨多余的时间,缓解人生职场上的倦怠感。因此平常所说的碎片化时代,指的就是这些常人的碎片化时代。对于他们而言,智能手机、网络已经成为接收信息的首要渠道,微信、微博成为他们日常自我表达和了解他人的核心载体,碎片化的信息像灰尘一样覆盖住了他们的意识,他们甚至都已经意识不到在功利和享乐之外人生的其他可能性了,尤其是灵性的成长问题,更是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何谓灵性的成长?所谓灵性的成长,是指人渴望超越生命的欲望层次、功利层次,人渴望了解生命的来龙去脉,渴望知道生命的终极意义,渴望智慧与爱。常人总是把生命的成长理解为在世俗世界中的渐趋成功;例如对于权力场上的人而言,他就把生命的成长理解为从科长、处长、局长到部长乃至国家总理、主席的步步高升;对于商场上的人而言,他往往就把生命的成长理解为自己所占金钱数量的逐步增加。但殊不知,生命的真正成长,一定不是功利的获得,而是灵性的成长,是人的内心越来越坚定,是爱心越来越广博,是见识渐渐丰富、眼界日益宽广,是智慧的日益丰盈,是人格的日益伟岸。那么,灵性的成长往往会从哪里开始呢?世俗的功利人生表面上看铁桶一块,众生都迷醉其中,彼此互相模仿,忙得不亦乐乎,但是这样的人生终究是缺乏本质性意义的,其间的坎坷和缝隙比比皆是。当常人屡屡颠踬于名利的危途时,悟性高超者往往就会跳出世俗世界,静下心来去聆听大自然的智慧,或者去宗教那里寻找信仰的启示。正是在这样的人生转换时刻,常人才会真正地开始寻找经典,用心阅读经典,经典对于他来说才会开始展示出指路石般的明晰意义。

这就要谈到经典的真实意义到底何在。我们必须说清楚的是,在此所谈的经典,主要是指塑造人类文明的核心主旨、塑造各个民族的核心特质的人文经典,如中国人的《论语》《道德经》《庄子》《坛经》《传习录》《史记》《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鲁迅的著作等,西方人的《荷马史诗》《圣经》,还有路德、加尔文、康德、黑格尔、莎士比亚、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卡夫卡等。真正的人文经典都是为了指引人类的灵性成长的,都是要人认识清楚功利世界的有限性,去追求超越于享乐和功利之上的真善美,去发现真实的自己。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曾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禅师说的是佛经,其实所有的人文经典莫不如此,经典就是要敲开人的世俗障壁,唤出灵性之人,这个灵性之人才是我们自己。

因此有两种阅读指向,一种是功利之人的阅读指向,另一种是灵性之人的阅读指向。对于功利之人而言,阅读仅是为了功利与享乐;对于灵性之人而言,阅读是为了促进灵性的成长。如果非要让功利之人去阅读人文经典,对于他们而言,那就是精神上的最大折磨。反之亦然,如果非要让灵性之人去阅读流行读物、沉湎于碎片化的信息中,那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最大的精神折磨。经常可以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说,许多大学生把《红楼梦》视为最读不下去的经典之一,人们由此感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太过低下。其实,这只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的功利主义状态,较少意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一旦他意识到灵性的成长需要,《红楼梦》等人文经典自然就会深入人心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造成碎片化时代的根本原因是智能手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如微信、微博注定了只能以较少的字数呈现信息,从而导致了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也值得反思。其实,阅读的媒体、阅读的字数多少、阅读的时间多少并不是导致阅读的碎片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阅读的动机和阅读的内容。有许多现代人读起网络小说来,往往一读就是上千万字,沉醉其中,昏天黑地,但是这种阅读终究是只为了一时刺激的碎片化阅读。但若有人零零星星地阅读《道德经》,反复涵泳,把人生经验与之相参悟,慢慢地领悟人生之道、宇宙之道,那么他的阅读就是经典阅读。

时常有人埋怨人文经典的古奥难懂,太远离人生实际。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尤其是当常人所说的人生实际就是指现世的功名利禄而言时。经典的存在是为了揭示我们内在的灵性维度,而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现世的利益需求的。就像日月星辰高悬苍穹,好像和我们的日用生活了不相关,但是我们终究要抬头眺望苍穹,才能明了自己身在何处,心居何地,才会对自己的生命、生活有一个整体化的领悟。因此,经典并不古奥难懂,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为我们太过沉溺于功利化的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汹涌、滔滔天下皆言利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被时代狂潮裹挟而去,于是有人就担心经典会寻找不到读者、传承者,会被束之高阁,尘埋虫蠹,命运悲惨,前途黯淡。其实也不必如此悲观。为何?因为功利化生存终究是一种破洞百出、意义匮乏的状态,一个人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得世俗的成功,当他陷入失败时他就会反思功利化人生的弊端,即使当他获得最大的世俗成功时,他的心中依然会有巨大的意义亏空难以填补。这时,他往往就有可能去亲近人文经典,寻找新的生命指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主流会是功利化的,但是其中也会有许多许多的灵性之人觑破功利化人生的残缺,寻觅灵性的成长。对于他们而言,人文经典就是荒漠的指路石,就是救命的方舟,就是渡海的莲座。他们会把人文经典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

因此阅读经典是需要机缘的。对于那些沉迷于功利化人生的人而言,人文经典是难以进入的;只有当他们对功利化人生心存狐疑、有意反思,渴望灵性的成长时,人文经典对于他来说才会具有不可阻挡的诱惑力。对于那些试图以阅读通俗读物的态度来阅读人文经典的人,经典之门也不会为之开启。就像普通读者阅读《红楼梦》,可能只对其中的一点爱情故事、家长里短感兴趣,那么《红楼梦》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大道对于他们而言还是封闭的。对于人文经典而言,他们不能登堂入室,仅仅是买椟还珠。只有当一个人深深地怀疑功利化人生,深深地渴望灵性的成长时,人文经典才会为之展露真容,接引他的心魂。

当代人大都苦于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种生存感受令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整体意义,仿佛生活只能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连缀,生命只能是各种获取物的堆积,因此当代人更多的时候陷入茫然无所适从中。应该说,这种碎片化的生存感受的根源就是功利化的生存考量。功利化生存中,作为主体的人想着如何征服、支配客体,表面上看主体获得了成功,而实际上主客两分的生存态度导致了无所不在的生存焦虑。而一个人的灵性成长的主要标志,就是敢于超越这种主客两分的功利化生存,从更为宏大的角度来审视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难能可贵的整体化感受。所有的人文经典都致力于提升这种整体化的人生体验。因此,阅读人文经典是医治当代人的碎片化生存的一剂良药。

冯友兰先生曾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冯友兰先生说的中国哲学,其实所有人文经典的功用也是如此,那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促进灵性的生成。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才会清晰起来。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功利化常人灵性
荷品
存在与时间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道不远人楼难弃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常人化”,领导生活新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