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阅读需要靠谱的科普

2020-06-22 13:08王渝生
新阅读 2020年6期
关键词:赫拉科普科学

王渝生

《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要通过阅读逐步树立诚意正心、追求真理,有家国情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志向,又要通过读书、学习和实践,去接触、探究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改造世界的本领。因此,我提倡要加强科技图书的阅读,提高科学素养。而先阅读一些高质量的科普书籍,培养起兴趣阅读是首要的一步。

科技阅读需要科普的助力

如果你翻开一本儿童图画书《游世界》,就可以在书中插上翱翔的翅膀了。世界太奇妙,打开这本书也太奇妙!它是3米多长的一个折页,缓缓展开有28幅手绘图,由北向南是冒险旅游,由西向东是人文旅行。其间有神话传说,文化人物,动物植物,世界景观。浓缩了地球,提炼了世界。谈天说地,道法自然。以全新的视角,看这个缤纷世界,令你眼花缭乱,美不胜收,难以释卷,何其乐也!

还有一套60年前伴随着我中学时代一起成长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也是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技阅读的好助手。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借鉴了苏联科普作家伊林,而伊林又是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十万”是一个虚指,是用来形容许多的意思。这套书有数、理、化、天、地、生等分册,但同教科书不一样,是一套自然科学“百科”式的回答各种问题的书,一个问题千把字,写得深入浅出,很有趣味,引人入胜,很容易读。60年来,已有了六个版本:1961年初版,1964年再版,1970年“文革”版,1980年改革开放版,1999年新世纪版,2013年最新第六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也随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念中学时,用《十万个为什么》当课外科学读物;我当老师教中学时,用《十万个为什么》当课外科学教材;我当科技馆馆长工作时,用《十万个为什么》当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科技阅读资料。

我们能够理解,对于非理工科出身的人群,由于专业的关系,科技阅读确实有不少困难和阅读障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1942—2018)于1988年46岁时发表了著名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古老和最前沿的知识:宇宙的起源、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黑洞、粒子、反物质等。被翻译成40种文字,累计销售量突破2500万册,成为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普著作,而且为其后的追随者奉为圭臬。如果不是霍金的《时间简史》,这2500万册书的读者能有多少人读得懂专业宇宙学科技著作中的宇宙大爆炸模型、黑洞、反物质等概念?因此,科技阅读需要科普的助力。

科研和科普是创新发展的两翼

我是学数学出身的。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数学,学数学史,学科学史,后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担任分管科研项目和学位的副所长。2000年初春的一天,我接到老领导周光召院长打来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去中国科技馆工作,出任馆长一职。中国科技馆隶属中国科协,当时,周光召已卸任中科院院长,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我一开始还真没看重这个馆长职务。当时我觉得自己虽然只是中科院下属研究所的副所长,但好歹也算“居庙堂之高”,到那个闹哄哄的科技馆去做什么?

周光召告诉我说,千万不要小看科技馆,放眼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著名科技馆馆长都是极富资历的科学家和大人物,甚至由国家领导人兼任。周光召告诉我,中国科技馆的首任馆长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后来刘东生院士还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研和科普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周光召动之以情,更是晓之以理,让我增强了从事科普工作、献身科普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到中国科技馆担任馆长以后,我发现科技馆是一个学科学、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技阅读、科学传播,让公众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质的科普场所。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家、青少年学生,在一起参加启发式互动式的科普活动,读书活动,展览活动,讲座和培训活动。有些中小学还把科学课搬到了科技馆展厅里面来上,把教科书、课外科普书同展厅里的科技展品结合起来阅读,学生们印象深,吸收快,更重要的是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自己能举一反三,选课题,做研究,参加各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好的成绩。

基层需要多样化的科普

科普不是小儿科,科普里有大学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的科普,特别是基层更需要多样化的科普。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12月11日至15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白武明和团员高登义、我,年龄一个60岁、一个70岁、一个80岁,3位退休老教授应邀为四川大邑县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家、社区居民、中小学生作了16場科普演讲,一共10个不同的科普题目。

在大邑县政府、县教育局、县科协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下,在县行政中心举办的“2019年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大邑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县有关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公务员400多人出席,我做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自主创新》的专题报告。讲了国务院颁行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在全国贯彻执行的情况和取得成绩、存在的问题,与会者认真听讲和笔记,积极交流互动,取得了好的结果。这是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有的领导是学文科出身的,听后说是“一场从未经过的科技盛宴”。

以后,我们三人在县政府、县科技局和县科协有关人员陪同下分别到基层各单位和学校作不同的科普讲座。

我到了高新技术区壹佰刀具科技有限公司为大邑科技企业领导人和中层干部做科普演讲,讲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讲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讲我国科技发展三步走进程:202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49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在交流互动中,发现有些企业家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了,有些则认为只需三五年、或十年八年、最多二十年我国就能进入世界科技强国了,听了我认真的比较分析,明白了要有国际视野,还要经过三十来年才能真正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一位老总对我说,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放开步伐奋力行啊!

大邑县最好的学校安仁中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科普教育,安排我在空旷的学校体育馆给全校高一、高二的学生1300多人讲一个新的题目《国学与科学》,开始把我吓了一跳,这么大的场地,这么多的学生,怕讲不好。结果因为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借来了高级音响设备,加上我自己对讲课内容也作了充分准备,PPT图文并茂,讲了国学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元素和对我国古代科技的积极影响,中国古代科技西传对世界近代科技革命的影响,重点讲发扬我国传统科技中优秀的基因,古为今用,促进当代科技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个问题,举例说明,尽量文理交融、深入浅出。高中学生一听是新的内容,有兴趣;认真听又听得懂,能引起思考,结果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无人喧哗,无人离座。学生们获益多多,我也感觉甚好。

对高中生,对初中生我讲《回顾与展望——科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中国古代的农医天算和四大发明,讲中国近代科学的落伍和科技革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讲新中国70年科技成就,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内涵古今中外,信息量大,学生集中精力一直听了一个半小时,生怕听漏了什么。

至于到两所小学,我讲的是《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科学始于好奇和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去探索和发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孩子就是天生的科学家。但是,孩子们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家,我给他们讲新中国70周年获得国家功勋奖章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通过学习、实践,从“天生的”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我还把对自己儿时的回忆、当今对孙辈的教育都结合起来讲,孩子们感到亲切、太有意思了!

同学们听得非常投入,反响也十分热烈,不少同学激动地分享听后感,“王爷爷讲故事太有趣了,原来他小时候也和我们一样‘傻呀!一个小时感觉一眨眼就过了,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啊!”“王爷爷改变了我对科学家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对科学的态度。原来科学家可以很有趣,科学也可以很好玩。”

当前抗疫时期亟待靠谱的科普

最近几个月来,我国和世界都面临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共同或不同的重大问题。我认为,当前抗疫时期亟待实用的靠谱的科普。疫情问题,事关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时的科普,必须强调科学性,特别强调医疗卫生科学性。坚决杜绝那些离谱、疑惑、似是而非、玄乎其玄,甚至是伪科学的东西。

我订阅了在科普界颇有口碑的《科普时报》。这份报纸是周刊,每周五出报,8版。其头版有些重要文章,如头版头条有同济大学高正良教授撰写的《疫情对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王慧领衔撰写的专稿《助力应急科普能力建设是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至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轻的编辑程着的《在“战疫”中心企盼春天——一个科普编辑的武汉“封城”生活》,则真实记录了自己一个多月以来抗疫的经历和感受,文前配发了卞毓麟前辈专门写的一段推荐语,读来让人感奋;该报记者报道《科技工作者应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力量》,介绍了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近期针对抗击新冠病毒所作的工作及相关要求;述评《疫情来了,媒体也是一名战士》,强调媒体要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及时提供传播渠道、监督平台和科普解读。还有一位教育学博士撰写的专稿《疫情期间如何在家高效学习》,针对学生在家上课、学习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十分具体、切实的建议;《疫情中的“心”生力量》,從心理救援的视角谈应对疫情的心理相关话题,等等。

我在《科普时报》也常发专栏文章,最近的一篇是《从“简史”系列到“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我在本文前面讲到过霍金的科普名著《时间简史》。霍金的追随者中有一位1976年出生的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赫拉利。他从2012年36岁至2018年42岁相继出版了“简史”系列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

赫拉利新近出版的《今日简史》主要讲述了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今日面临着新的议题是: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然而,瘟疫并没有被完全攻克,最近几个月来,新冠病毒疫情已经蔓延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人们特别是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和深度思考。于是,赫拉利在3月20日《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着重谈到疫情结束后,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对目前各国没有统一行动的计划,反而各自为战、竞相关闭边境的担忧。我对此文作了详细的介绍,特别分享赫拉利在危机时刻强调我们面临着在民族主义孤立与全球团结之间的重要选择。

3月24日,赫拉利还在耶路撒冷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他再次强调,面对全球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国之间必须加强合作,这是战胜人类面临的共同疫情的关键。赫拉利风趣地说,在不同国家蔓延的新冠病毒本身不能“交流”它们是如何感染人类的,但人类在国家之间可以交流防控经验。“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和知识对其他国家而言是极为宝贵的。”赫拉利对中国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他十分赞赏中国在疫情防控向好前提下积极恢复生产,“中国不仅在生产抗疫所需物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且还做到公平分配,把物资输往最需要的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对此,赫拉利呼吁建立“全球经济安全网”,帮助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和行业,“除非我们制订一项全球行动计划,否则全球经济都会遭殃”。

“我坚信,我们将难以回到原来的世界,而将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里,希望它将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赫拉利如是说。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党委书记,第七届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猜你喜欢
赫拉科普科学
探索不凡,引领可持续
赫拉,婚姻保护神的不幸婚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意志顽强 气概豪迈
全景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