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定位,应当做到独立和融合,对音乐表演人才的内涵充分理解,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在教学路径方法方面应当把握三个重点,即专人专教、有效指导、增加表演教学内容和教学曲目选择的风格化,这样才有利于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定位;教学路径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高等教育升学率大大提高[1]。各地方师范院系调整、高校扩招、专业扩展等主客观情况的出现,使当前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定位越来越不明确,甚至出现了专业教学、专业培养方向、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在新时期,重新认识高师音乐专业的地位并探求有效的教学路径无论是对于高校发展还是学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
一是培养目标具有同质化。部分地区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2],培养目标决定了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方向,然而当前在很多高师院校中,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概念和目标仍然不明晰。就音乐学科而言,音乐表演专业是音乐学大专业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而分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三个方向,由此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经相当明确,即音乐表演主要是培养表演人才,音乐教育培养各级音乐教师,音乐理论培养音乐研究人员。但是在很多省级、地市级的高师院校中,出现了专业混同现象,虽然在名义上为音乐表演专业,但是在培养目标上出现了同质化。
二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当今在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仍然坚持导师制原则,即每一位导师培养一名本专业学生,在教学中也大多是采用一对一形式,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模式中缺乏创新性,即导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思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三是音乐表演专业设置参差不齐。由于各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分配等方面的差异,同级别的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在分类设置上也有所不同,大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的现象。如有的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缺乏流行音乐表演方向或者民族器乐方向,就能够足以看出这些地方在流行音乐文化和民族器乐文化方面的缺陷。此外,师资匮乏和专业性不足也是造成音乐表演专业设置参差不齐的原因,很多高等师范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表演专业,但是缺少在职专业教师,教师多是从外校或者歌舞院团聘请,在师资水平上颇受质疑。
二、新时期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定位
一是专业定位既要独立也需要融合。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定位既需要独立性也需要体现出融合的特点。首先从独立性的角度看,要真正体现出音乐表演的内涵和价值,即把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于表演人才,而不是教学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既要专人专学,也要专人专教。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专业的同质化现象。其次也要注意融合发展,因为新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综合性人才在就业和创业方面都非常具有优势,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培养表演人才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这样能够更加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专多能的音乐表演人才应当是“多多益善”。如美声表演人才应该不仅能够胜任意大利语歌剧的演唱,而且也需要具备法语、德语、俄语歌剧演唱的能力。
二是充分理解音乐表演人才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对音乐表演人才内涵的充分理解对于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定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首先,音乐表演人才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无论是声乐专业人才还是器乐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各专业方向的技术知识。如钢琴表演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基础和各种演奏技巧,能够熟练地弹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且具备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其次,音乐表演人才还要有舞台表演能力。对于表演人才来说,舞台表演与专业技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的学生专业能力过硬,但是缺乏舞台表现力,说明在音乐表演教学中缺乏舞台表演教学和形体教学,因此缺乏对表演人才内涵的理解。新时期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定位更要注重人才的输出,因为高师院校每年都会招收数量不等的各专业学生,对于自身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主要还是看毕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情况。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优化和完善音乐表演专业,实现专业定位就必须引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还能够促进音乐表演专业的未来发展。
三、新时期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路径
一是专人专教,有效指导。专人专教指的是学校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配备专业的导师,一般而言,当学生入学后,由导师遴选学生,或者由学校安排学生跟随某位导师学习,甚至有的导师还不熟悉学生的情况。因此,无论是导师选择学生,还是学校进行分配,需要提前有一个遴选的过程,建议以遴选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考试”,由各位导师作为评委。通过遴选音乐会,导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而进行选择,因为在遴选音乐会中,有经验的导师会发现学生的诸多问题,也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专人专教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导师的专业性问题,现在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师通常和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混同使用,这就体现出了不专业性。从根本上说,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虽然都涉及表演的内容,但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上定位不同,正是由于学校对专业定位的模糊性,而导致了两个专业的混同。在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音乐教育是单独一个系别,而音乐表演则是分为声歌系、民乐系、民族声乐系等,这说明专业音乐院校就考虑到了专业定位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应当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先要进行专业定位,才能够有序地进行专人专教,实现有效指导,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3]。
二是增加表演教学内容。新时期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定位是要把学生推向舞台,使其成为歌唱演员或者演奏员,如果缺乏对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那么學生毕业后则难以适应舞台。现在部分高师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加入了戏剧表演和形体表演的内容,这对于专业教学而言是一种新的突破,也体现出了新时期音乐表演综合人才的培养方向。笔者建议,在表演教学中应当充分与学生的演唱、演奏内容结合起来,如声乐专业的学生演唱的歌剧咏叹调就是声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体裁,当声乐技能和戏剧表演充分结合时,才能够胜任咏叹调的演唱。因此,在表演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演唱曲目而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从中学到表演的具体方法,探索出表演的规律。
三是对教学曲目的选择。在进行教学曲目选择时坚持风格多元化的原因在于古今中外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或者有着很高的民族性,或者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因此在进行教学曲目的选择时,应当注意从风格的角度进行把握。以小提琴表演教学为例,在教学中主要是以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为主,尤其是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居多,而浪漫派晚期和20世纪的作品则选择的较少,更谈不上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实际上20世纪以来,我国在小提琴音乐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将民间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的作品,不仅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气派和风范,而且还有力地扩展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因此,在高师音乐表演教学曲目的选择上,不应仅限于某几种风格,而要从多元风格的角度进行曲目的选择。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在当前高师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进入新时期以来,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学生表演能力弱的问题,需要增加表演教学的内容,从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表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圣春.地方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存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当代音乐,2015(3):32-34.
[2]李飞.培养高师应用型人才音乐综合素养的创新策略[J].当代音乐,2018(1):20-22.
[3]孙纪丽.高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音乐,2015(5):31-32.
[4]郑健.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当代音乐,2015(15):46-47.
作者简介:冯超然,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