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

2020-06-22 13:00郑霄剑
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霄剑

摘 要: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包含在民俗文化之中。因此,要想使我国文化发展多样化,就要从民俗文化入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章阐述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提出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传承,并就如何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传承;保护途径

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一)具有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特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与东西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差异性较大,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特色鲜明民俗文化,并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民俗文化由于地区性的节日或特殊的生活含义而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形成区域性自发活动,这些活动形式使得我国的民俗文化获得良好的传承。

(二)具有民族性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民族性是我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属性,彰显着我国不同民族的独特性。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不同,各民族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傣族的泼水节等,都是民俗文化的表现,显示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征。

(三)具有在特定文化空间中传承的特征

我国现存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才能被利用和传承,体现出其独有的文化精神内涵。这种特殊的文化空间,包括大型祭祀活动或庙会集市等,是人们对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信仰,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例如黄帝陵祭祖活动,国家重视,民众积极参与,一方面体现对我国始祖黄帝的敬仰,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传承

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传承,通常包括民俗文化的传承人、民俗文化的载体与民俗文化的精神意义三方面。

(一)民俗文化的传承人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文化技艺都是由“小家”进行传承,这自然就会涉及主要的文化传承者,其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部分重要的民俗文化传承会对传承人进行严格要求,规范其任务方式,进而确保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会断绝,这是如今我国存留多样民俗文化的重要原因。当然,在时代的发展中,仅靠小部分人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很容易造成传统民俗文化的遗失。积极加强群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是提高民俗文化传承效果,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有力保障。

(二)民俗文化的载体

在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时,通常需要有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的应用发展同时也代表着民俗文化传承情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民俗文化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食物、节日活动、特有事物等,如中秋节吃月饼代表着团圆,端午节赛龙舟是对屈原的纪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促进民俗文化载体的有效应用,是保证我国民俗文化传承效果的有效方式,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民俗文化的精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承载着我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它从多方面来提高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有力支撑。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而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体现,最接近人民群众,自然对人们产生深刻影响。通过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发性传承或思考,从而获得较好的传承效果,提高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三、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

虽然民俗文化是百姓在日常活动中自发组织建立的文化形式,但是政府部门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民间行为需要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才能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今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只有政府部门及时引导民俗文化的开展,才能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文化传承中。首先,要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必要的保护制度。由于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保护,但政策倾斜、加强关注、完善非遗保护法律制度,是保证民俗文化健康传承的基础条件。其次,要引导人民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传承中,在参与中落实对其的传承,使民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重视。当然,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参与者是人民群众,政府部门在发挥职能的同时,要注意参与程度,尊重民俗文化自身的发展特点,并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扩大民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们能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

(二)联动社区力量,促进民俗文化传承

城市化、社区化,是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转变,要想保护并传承发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保护模式,将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变为常态,以社区为单位,带动人们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对不同民俗活动的了解和兴趣,加强社区内群众间的联系,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好群众基础。当然,在新时代必须要更新民俗文化的活动形式,赋予民俗文化新意,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社区活动形式转变成创新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加强社区群众的沟通交流,打破沟通局限,维护小区的和谐稳定。比如可以举办特定的社区活动,组建成“社区大家庭”,将民俗文化活动作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纽带。

(三)加强学生群体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青少年群体是传承和发展我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主体,然而很多青少年对于民俗文化都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没有认识到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我国民俗文化不太重视。这是民俗文化渐渐失去社会地位,甚至失传的重要隐患,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民俗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中加深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在学生心中发芽。例如,将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编进中小学课本,或是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为学生建立起民俗文化十分重要的思想,促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

(四)利用互联网,扩大传播效应

在当今时代进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利用好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能使民俗文化通过网络渠道广泛传播,从而增加民俗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将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中,首先要建立起民俗文化的传播途径,可以建立专门的民俗文化网站,并做好網站内容的录入和更新,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通过网络渠道向人们进行展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进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文化保护模式,依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利用。同时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好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途径,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到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小双,李宜芳,谭悦.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山西档案,2019(5).

[2]梁光焰.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J].民族艺术研究,2019(5).

[3]张帆,邱冰.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主要问题剖析[J].建筑与文化,2019(10).

[4]韦依帆,刘畅.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J].河南社会科学,2019(10).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