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研究综述

2020-06-21 09:35崔溶芷刘超
兰台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研究综述

崔溶芷 刘超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盐为“百味之将”;在社会经济中,盐税曾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为保证边区人民身体健康、维持边区金融稳定、增加财政税收、平抑进出口贸易差额起到极大作用。近年来,颇多学者对于抗战时期陕甘寧边区盐业进行了研究,使我们对其基本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相关研究成果仍旧数量不足,而且研究问题不均衡、资料运用有缺失。陕甘宁边区盐业研究急需得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盐业史 研究综述

盐作为一种调味品,在这个物资丰富、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似乎无足轻重。但曾几何时,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人类社会文明同进步、共发展。盐不仅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元素,而且进入阶级社会后,盐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部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盐政、盐业、盐利、盐税等与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进入20世纪后,盐税、盐利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取消苏维埃制度,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盐是陕甘宁边区的三大特产之一,当时民谚有云:“边区有三宝,咸盐、臭皮、甜甘草。”[1]758自1937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盐业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史上地位极为重要,不仅供应边区各地,保证人民身体健康,而且起到稳定金融、增加财政税收、平抑进出口贸易差额等巨大作用。但相较于川盐、海盐等盐业史优势分支而言,学界对于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的关注还不足,研究还不深入。现就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于陕甘宁边区盐业状况的研究择要做一概述。因个人能力所限,必定有所疏漏,望学界同仁予以帮助及补充,共同推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研究的繁荣及深入。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盐业研究状况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就认识到了盐业的重要作用。1937年8月,中央国民经济部通知《大家到盐池驮盐去》,号召“各级国民经济部及合作社应速发动广大群众及社员前去驮运,以发展边区经济,改善群众生活”[2]733。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厅长的刘景范在《1938年边区经济建设工作的报告》中谈到要动员群众组织运输队,修建大车路,以便利食盐粮食煤炭以及商运[3]530。1939年,鉴于中国原先的几大盐场或变成战场或被敌人占据,陕甘宁边区所属盐池县的盐资源地位日益重要。1939年2月,边区政府财政厅计划大量开采盐池县的池盐,不仅“预借用一笔款津贴给力量薄弱的盐商们作为资本,以帮助并鼓励他们”,而且财政厅艾副厅长“亲赴盐池观察,以便切实加以整顿之”[4]734。时人认为“三边制盐工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西北人民缺乏食盐问题,也可掀平日益升涨的盐价,并且将来更可利用大量的盐产,开拓化学工业制造漂白粉、氯气、钠钾、硝、盐酸等重工业原料,作为新西北工业建设的基础”[5]759。王眉征在《三边经济调查》中说道:“(三边)这三种主要特产,产量的价值比例是:二百比二十比八……即盐占第一位,皮毛第二位,甘草第三位。”说明盐在当时三边分区的经济中处于独占鳌头的地位[6]794。除了盐的产量外,时人对盐的运输也相当关注。毛泽东在1942年底的高干会上讲道“盐是边区的很大富源,是平衡进出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大的一部分军队及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是市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故盐对边区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抗战以来,海盐杜绝,淮盐晋盐减少,西南依靠川盐,西北及中原依靠宁夏、青海盐,我们边区的盐也就占了一个重要地位,运销逐年增多……无论如何,对于盐业采取积极发展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对于这一点的忽视,不了解,甚至妨碍,是完全不对的”[7]536-538。除了官方外,民间也有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食盐运输在盐业生产,乃至整个边区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他们在《解放日报》等出版物上发表有大量关于盐业的情况调查、调研总结及纪实性文学作品等。1941年9月14—1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由鲁忠才谈话,王敏贤、孔照庆补充,高克林笔记的《鲁忠才长征记》,这篇纪实报告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甚至专门题写按语:“这是一个用简洁文字反应实际情况的报告,高克林同志写的,值得大家学习。”这篇文章在边区影响力极大,引起了一个盐业运输的小高潮[8]。王眉征也认为:“三边分区目前最中心的问题,就是要把食盐运出去,这对于边区的财政经济有决定的意义。”[9]798-7991943年8—9月间,《解放日报》密集发表各地运盐先进群众及事迹的调查报告,如《边府建设厅奖励徐兴才为运盐英雄》《运盐英雄张仁》《运盐英雄党世鸿》《运盐模范帮头罗怀玉》等,反映出当时盐业运输在全边区受到的高度关注。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的产盐工作》一文详细叙述了自1938至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盐业生产、盐业运销及盐民生活等[10]408,是当时重视、研究盐业的体现,更是不可多得的盐业史研究资料。

这一阶段对陕甘宁边区盐业的研究主要是以实用为出发点,学术研究为政策实施提供依据。原因在于当时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全体国民的一切活动都以支持抗战为出发点。尤其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支持抗战,所以当时对本地的盐业研究都是以如何开发利用为主,较少涉及学术理论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陕甘宁边区盐业研究状况

1.1949—1979年,陕甘宁边区盐业研究状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1979年“文革”影响淡化、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中国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呈现出一片死气沉沉的萧条态势。这三十年中,对于盐业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秦汉、唐宋及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盐业问题上。近现代盐业问题的相关论著少之又少,且主要关注四川井盐、长芦海盐相关问题。就笔者所查阅资料而言,这一时期并无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相关著作、论文出现。唯一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博物馆创办馆刊《盐业史通讯》,不定期内部发行。该期刊于1986年更名为《盐业史研究》,公开发行,成为国内唯一的盐业史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中国盐业相关专题研究论文。

2.1980年至1999年陕甘宁边区盐业研究状况。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术界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态势。由于盐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盐业史相关的论著,其中不乏对陕甘宁边区盐业相关问题的阐释。丁长清、唐仁粤主编《中国盐业史(近代当代编)》对近代及当代我国盐业的发展做一总体性叙述,专辟一章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盐业”,但真正论及陕甘宁边区盐业的内容只有区区万余字,只有概括介绍,而无细致研究;唐仁粤主编《中国盐业史(地方编)》以地域为经以时间为纬进行中国盐业史的梳理,其中陕西、甘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包含部分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状况,但遗憾的是相关内容非常简略,同样无深入研究;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概括研究近代西北手工业、工业、商业贸易等的开发,其中包含西北盐业的开发和发展史。这一时期,并没有陕甘宁边区盐业的专门史著作出现。

论文方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的研究肇始于1987年李祥瑞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的产销及其经济地位》一文,该论文认为食盐外销是陕甘宁边区对外贸易的命脉,也“正因如此,在抗战时期,党中央和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对盐的产、运、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而在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1]122。1996年,刘迪香在《益阳师专学报》上发表论文《抗日战胜时期陕甘宁边区盐务工作概述》,她将陕甘宁边区的盐务工作以1940年12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二时期政府对食盐的运输进行了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克服了运输力落后而盲目转移的弊病,杜绝了鹽荒,保证了边区内部食盐的供给,而且食盐外销为保证边区进出口平衡,换取外汇购进必需品做出巨大贡献[12]41-43。直至1999年,《抗日战争研究》刊发黄正林的学术论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论文“从边区盐的产区分布、产量、所有制形态、组织管理、运销以及在边区的经济地位等方面,对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盐业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13]120。海外专家、学者也对陕甘宁边区的盐业有所关注,如日本学者内田知行于1993年4月便发表了《陕甘宁边区的运输事业》,其中边区畜力驮运的发展经过是以运盐事业为例进行叙述的。他认为边区在1937年至1942年运盐工作发展缓慢,运输效率低下,甚至后一时期运输量有所减小;在1943年至1945年边区政府大规模开展运盐运动,运盐量逐步增加。陕甘宁边区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推进了食盐运输和其他物资的运输[14]105-114。

3.2000年至今陕甘宁边区盐业研究状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档案资料的发掘、整理及各种资料辑丛的出版,学界对于陕甘宁边区盐业与盐政越来越关注,各种期刊上陕甘宁边区盐业相关论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质的飞跃。2004年,李建国在《抗日战争研究》上发表的论文《陕甘宁边区的食盐运销及对边区的影响》,探讨了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食盐产销热潮形成的原因、边区党政的相关措施及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得出食盐业不仅在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当时食盐的运销还产生了重要的政治作用的结论[15]164-180。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的研究队伍逐渐壮大,除了专门的科研工作人员,一线的盐业工作者也开始对陕甘宁边区盐业史发表自己的见解。2005年《盐业史研究》刊载了内蒙古盐业公司退休干部牧人的《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地区盐务》一文,论文虽以陕北为题,但实际上研究了1937年至1945年整个陕甘宁边区的盐务机构、产盐区域、盐业生产、盐业运销及盐业对边区财政的作用,他认为:“抗战时期……盐业生产、运销、税收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在那段困难时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为供应边区内外人民群众食盐,为解决抗战军民所需物资及经费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16]72008年,陈铮在《河西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抗战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食盐贸易政策》,该论文独辟蹊径,从走私及打击走私的角度对盐业运输做一讨论,为我们在接下来的陕甘宁边区盐业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角度[17]59-62。2011年,《晋中学院学报》刊载的《从利益博弈到政治争夺——近代陕北食盐走私问题初探》一文则认为陕甘宁边区时期陕北的食盐走私“更多地体现了南京和延安的政治斗争”[18]80。厦门大学王明前在2014年的盐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抗日根据地的盐业生产和盐税征收》,说明“盐税是边区税收收入的重要征科,而且对调节边区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边区政府对盐业生产给予高度重视,在组织生产和运输方面投如极大精力,而盐税的征收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杠杆作用”[19]。王晋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食盐生产》一文论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对食盐生产的基本政策及实施,认为边区食盐的生产不仅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帮助边区克服财政困难,而且增加了群众的劳动就业,帮助人民改善生活水平[20]14-15。2015年,余长火的《习仲勋与边区盐业二三事》在《盐业史研究》发表,以1941年5月习仲勋任关中食盐督运司令时在关中积极扩展食盐运销渠道为独特视角,以关中分区的个案例证边区盐业运输这一中心环节的发展,以历史洪流的个人行为为我们揭示“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辩证观点[21]11-18。2016年,《新乡学院学报》上刊载了张鑫、王晓瑜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运盐模范村研究》,该文章研究了1943年延安市两个运盐模范村出现的背景、特点及其为边区所做的贡献,该文章的中观研究角度非常值得借鉴。《为了民族的探索》一文中,程金良主要从政策改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期陕甘宁边区盐政的改革、探索至发展与完善,并认为这一时期边区盐政的实践“成为党对盐政以至财经工作的早期卓越探索”[22]9。至2017年,学界对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的研究更加深入。汪红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税问题研究》一文独从盐税这一角度对陕甘宁边区盐业史进行考察,说明抗战时期边区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盐务机关,并出台一系列盐税征收管理相关法规,税率也应时应势不断调整,使边区盐税管理趋于正规化和科学化,盐税收入大幅增加,为边区度过经济危机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边区特殊的战时环境,盐税征收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23]47-57。《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不稳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文通过对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状况的考察,总结归纳出了边区盐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而得出了陕北盐业发展的现实启示,即首先要调整市场需求量;其次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市场与政府相配合,才能促进盐业稳定高效地发展[24]121-124。

同期,学者冯宇欣、郭婷、金伟、王恒亮、李柏杉等分别以《陕甘宁边区盐业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盐业研究》《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盐政研究》和《近代陕西盐务研究(1934—1945)》《宁夏盐池经贸及金融活动研究(1936—1945)》等为课题撰写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其中部分内容涉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运输状况。而台湾学者对陕甘宁边区盐业也有专门研究,如陈耀煌发表于《“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的《中共陕甘宁边区的盐业》[25]。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论文集、论著目录索引等类著作。2010年10月,《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出版,该书分中国盐业史研究概论及百年(1909—2008)中国盐业史研究论著及资料索引两部分[26],该书是概括百年来中国盐业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被称为“中国盐业史研究领域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工具书”[27]94,极大地便利了学者对中国盐业史的研究工作。但遗憾的是,该书基本没有对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研究相关论著做一收录,无论是早期的李祥瑞、刘迪香、黄正林等学者的论著还是近期陈铮等学者的论著。用西北史专家李建国教授论述试举一例,《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收录了其2007年发表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清代西北地区盐政考议》一文,却并未收录其更早的于2004年第3期《抗日战争研究》刊载的《陕甘宁边区的食盐运销及对边区的影响》一文。窃以为该书如果能在第一部分研究概论里对中国盐业史一个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盐业史专辟一节做一介绍,并在第二部分中对相关论著做一收入,将使本书在内容方面更为完善。2011年8月,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出版论文集《抗战时期的中国盐业》,该书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抗战时期中国盐业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相关论文。该书分根据地盐业、国统区盐业和沦陷区盐业三编,根据地盐业收录论文12篇,其中陕甘宁边区盐业相关论文6篇;国统区盐业论文26篇;川盐相关论著超过10篇;沦陷区盐业论文13篇;团结一切力量坚持抗战的典范、稳固的大后方——陕甘宁边区的盐业相关研究成果该论文集收入论文4篇,另有两篇论文通论根据地的盐业,仅部分内容涉及陕甘宁边区盐业。综观该论文集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抗战时期盐业研究的重点在国统区盐业,而国统区盐业的研究重点在川盐,尤其是自贡盐业。而抗战时期各根据地的盐业研究相对较少,甚至少于沦陷区的盐业研究论著。

三、小结

凡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社会有所研究的学者都认为,盐业对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陕甘宁边区又对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作出突出贡献,因此可以说,陕甘宁边区盐业史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一个重要议题,值得广大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当然,以上学者的研究都颇为精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澄清,为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确立了基础,但同时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研究问题不均衡。盐业史的研究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失衡现象较严重,目前已有的成果从空间分布上来说,大都集中在对国统区及川盐、淮盐及海盐的关注上,尤其是四川自贡盐业相关问题研究相当丰富,几乎占到盐业研究一半以上;从时间分布上来说,对封建社会及近代盐制、盐政的研究较为集中。整个学界对陕甘宁边区的盐业研究较少,而仅有的研究成果基本都停留在“概论”层面,即总体叙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的概况,包括盐业管理、盐业政策,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及盐业在边区经济中的地位等。这些研究多从宏观角度着手,缺乏“向下看,往细做”的眼光和意识。无法从整体上透析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时期盐业的发展及其与民生关系的全貌。二是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扩大。目前对盐业史的研究主要是以经济学、政治学的视角考察食盐的产、运、销及其与当地经济、财政、司法的相互关系,鲜有从民生角度对盐业的发展加以考察。另外,在近代盐业史的研究中,学者多倾向于研究国民政府的盐业政策、制度、税收及实施情况,而对共产党领导的各边区盐业的发展较少关注。三是资料的限制。目前,学界对于当时出版的报刊资料,如《矿业周报》《西北资源》《盐务月刊》等,原始资料的利用还不充分,对档案资料、地方志资料及口述史料的运用亦较少。近年来,随着各种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资料的出版,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加以彌补,而且能够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的一些更加细化的问题加以研究并厘清,使陕甘宁边区盐业史研究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研究综述
论“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