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东北是全国受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封建思想最为根深蒂固的地区之一。因此,中共满洲省委从成立之初就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而艰难的舆论宣传任务。从1927年至1928年,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陈为人带领广大党、团员在舆论宣传工作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索和实践,先后领导创办了《满洲通讯》《关外》《满洲工人》等许多革命刊物。这些革命刊物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军阀暴行、唤醒革命群众、指导革命斗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东北地区的革命宣传工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满洲通讯》:中共满洲省委的机关刊物
1927年10月,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简称中共满洲省委临委)成立,陈为人任第一任书记,同时兼任宣传部长。中共满洲省临委刚成立不久,在陈为人的主持下,12月1日,中共满洲省临委(后改为中共满洲省委)的机关刊物——《满洲通讯》创刊。《满洲通讯》是中共满洲省委创办的第一份党内刊物。这份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机构机关刊物的主要内容是:公布中共满洲省(临)委的政策、决议及指示,转载中共中央及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通知、通告,登载各级党组织的报告和同志们对党的各种意见。作为中共满洲省委的机关刊物,《满洲通讯》为油印报刊,32开本。从1927年12月1日创刊到1928年12月23日陈为人被捕、《满洲通讯》被迫停刊,《满洲通讯》共出版了15期。从第8期开始,为了迷惑日伪当局,便于报刊发行和传播,《满洲通讯》采取了伪装封面的形式,先后用过的伪装封面有:“周善堂周年报告集”(第8期)、“四书注解”(第9期)、“中学校论文一束”(第10期)、“佛学津梁”(第12期)、“上帝之言”(第13期)、“卫生规律”(第14期)、“国文讲义”(第15期)[1]。
《满洲通讯》主要以东北地区的广大党员为宣传对象,内容多由陈为人亲自编排,曾刊载了中共中央及北方局的重要文件,如在第1期刊载了《省委临字通告第一号》,宣告了中共满洲省临委正式成立。同时,在第1期上还刊载了第一次党员大会上通过的《省委政治报告》《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满洲工运决议案》等。
《满洲通讯》作为党的机关刊物,也充分展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满洲通讯》第4期上曾刊登了基层党员对省委书记陈为人的批评,说陈为人不常与群众接触,“有时对下级态度傲慢”。当时,因工作需要,陈为人对外的身份是外国公司的高级职员,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肆虐的环境下,为了掩护身份,他是无法经常与群众接触的,在公开场合还需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气。尽管如此,对于基层党员的批评,陈为人还是在《满洲通讯》上发表文章主动道歉,接受批评,并欢迎同志们继续提意见,帮助他及时改正缺点和错误,以便于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
《满洲通讯》作为中共满洲省委的早期机关刊物,广泛宣传了党的宗旨和路线、方针、政策,刊载了新政策下中共满洲省委在政治上和工作上的重要指示,以及各地党部的重要报告、各级同志对党的意见等内容,具有革命斗争的号召性、指引性和方向性,对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初创时期党组织的建设和党对东北革命工作的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创东北地区党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唤醒民众、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外》:中共满洲省委创办的第一份文学期刊
1928年10月,中共满洲省临委改组为中共满洲省委不到一个月,省委便决定设立《关外》杂志社,由省委秘书长廖如愿(化名黄云腾)直接领导,这是中共满洲省委创办的第一份文学期刊。
《关外》杂志的宗旨是:联络感情,促进关外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关外》杂志积极宣传文艺的阶级性,介绍进步文艺理论,发表新诗、新作品,其真实目的则是揭露新军阀和帝国主义、买辦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的真相,同时暴露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此来唤起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明辨是非、认清革命形势,争取他们倾向或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来。
《关外》杂志是旬刊,铅字印刷。前两期的封面是白字绿封面,32开本[2]。最初只有二三个人参与编辑、排版等工作,发行量也只有三四百份,文字晦涩难懂,不贴近生活,不能满足进步小资产阶级的要求。后来,听取了省委及有关同志的意见,进行了整顿,从第四五期后变成了令读者爱不释手的刊物[3]。改版后的《关外》杂志,文章多以短篇小说体裁为主,讲述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故事,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深思。发表在《关外》杂志第4期上的严寒月的小说《劫后》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进步作品。此外,《关外》杂志还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进步作家的生平,并着重介绍、评论了《罪与罚》等作品。为了避免敌人的审查,杂志中还故意穿插了一些与政治无关的小品文。
改版后的《关外》杂志在当时进步学生和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受知识分子的欢迎,杂志社的社员迅速发展到70多人,发行量增加到700份,每日平均收到信件七八封,大多是学生寄来的。当时有人评价,《关外》杂志是“东北地区真正向新文艺迈进的主力军”。
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加强对左翼文艺的领导,在《关外》杂志社扩大后,在该社内部建立了党团支部。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对这份杂志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1929年1月,中共中央给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中,专门就《关外》杂志作出指示,希望杂志从内容上更具革命性,更突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内容[4]。可惜的是,1929年末,因杂志革命色彩浓厚,东北反动当局以“赤化”罪名勒令停刊。据统计,《关外》杂志自创刊到被迫停刊,共发行了17期[5]。
《满洲工人》:面向广大工人群众的通俗小报
1928年3月20日,中共满洲省委创刊了《满洲工农兵》杂志,其办刊目的是介绍东北人民群众的苦难遭遇,揭示封建军阀的反动面目,引导人民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11月,为了深入贯彻中共六大会议精神,广泛开展工人运动,在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陈为人的组织下,以《满洲工农兵》杂志为基础,中共满洲省委创刊了面向广大工人阶级的通俗小报——《满洲工人》(旬刊),由中共满洲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发行。
作为工人阶级的刊物,《满洲工人》(旬刊)的办刊宗旨是:提高满洲工人阶级的知识和觉悟,倡导工人讲出自己痛苦的根源,并探讨解除痛苦的办法[6]。具体地说,创办《满洲工人》(旬刊),一是为了提高工人的素质,说出工人的需求;二是宣传揭露帝国主义、军阀、官僚的丑恶行径;三是了解各地工人阶级的受苦情形,团结全天下的工人阶级。
《满洲工人》(旬刊)设有众多的栏目,“内容是努力使它有兴趣、有煽动性,里边主要的是阶级性的论文,经济斗争的领导,各地通讯(工人的生活状况等)、插画、诗歌、介绍苏联情形”[7]。
办群众读物的最大难点就是既要行文优美流畅,又要通俗易懂。由于当时的工人群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因此《满洲工人》(旬刊)特别注重用通俗的语言来揭露工人的困苦生活,启发工人觉醒,鼓舞工人斗争。《满洲工人》(旬刊)的发刊词这样写道:“地大物博的满洲,日本想把它作为自己的江山,奉天的军阀想安安静静地在满洲刮地皮,所以,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就把满洲封锁起来了。我们穷苦的工人不要说想知道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就是自己为什么受苦,我们想什么办法解决自己的痛苦,都不明白。”类似这样,《满洲工人》(旬刊)的文章基本都是用工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进行撰写,使工人阶级易于接受,也使文章广为流传。
此外,《满洲工人》(旬刊)中的文章还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能够团结广大工人阶级,齐心协力与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作坚决的斗争。在表现形式上,《满洲工人》(旬刊)设置了诗歌、短评、论文、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和体裁,通过脍炙人口的短文,向工人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工人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压迫,号召工人兄弟团结起来,为实现自身的解放而努力抗争。因此,《满洲工人》(旬刊)在创办之后立即成为东北工人运动的指导刊物,成为工人运动的宣传武器,受到工人兄弟的支持和欢迎。
由于反动军阀的抵制和镇压,《满洲工人》(旬刊)创刊不久就被迫停刊。虽然刊物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对于助推东北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中共满洲省委初创时期,面对东北特殊而复杂的斗争形势,及时而准确地宣传党的性质、宗旨和方针、政策,揭露東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宣传革命思想,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为东北革命斗争贡献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中共满洲省委从建立伊始就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在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陈为人的领导下,出版印刷了种类繁多、数量可观的多种革命刊物。除了上面列举的几本定期出版的刊物外,中共满洲省委初创时期,还出版了像《红旗》《政治文艺》等一些不定期刊物。这些定期和不定期出版的革命刊物,既有面向全体民众的省委机关刊物,也有针对不同阶层的专属刊物;既有针对知识分子的“阳春白雪”,也有针对普通工人的通俗读物。这些诞生在白色恐怖环境下的报刊,有的以宣传和唤醒群众为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有的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服务,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有的以工农兵等劳苦大众为宣传对象,具有突出的可读性;有的则以知识分子为宣传对象,具有显著的文学性。不管哪一类的革命刊物,都肩负着宣传红色思想的重任,成为传播革命文化的重要媒介,许多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正是在这些刊物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东北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些革命刊物以其对革命发展及时的指导性、对黑暗统治不懈的战斗性和对党的方针政策准确的宣传性,在党的宣传工作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推动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