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东兵
(浙江省绍兴城东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患者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效果与多种情况均有一定的关系,临床治疗中需要前面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放射治疗筛查,及时将不符合放射治疗的患者剔除,或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1-2]。影像学是目前医学影像分析领域的全新技术,该影像技术在实际检查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对数字影像学资料了解肿瘤在干预治疗下的变化情况,进而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此,我院就引入CT-onrail影像系统,并围绕对食管癌放疗治疗的预测情况展开研究,探究食管癌放疗治疗中诊断级CT图像特征预测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50例食管癌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强放疗治疗,治疗期间均使用CT-on-rail影像系统进行治疗观察,将其按照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39例,男女占比20∶19,年龄跨度33~76岁,平均(50.41±6.53)岁,上段病变患者6例,中颈段病变患者9例,下段病变患者10例,中段病变患者14例。无效组11例,男女占比6:5,年龄跨度34~77岁,平均(50.74±6.65)岁,上段病变患者2例,中颈段病变患者2例,下段病变患者5例,中段病变患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实施调强放射治疗,60Cy分30次,患者均实施CT-on-rail影像系统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实施放疗治疗过程中均使用相同的仪器进行检查,且检查中的仪器参数完全相同,检查中电压为120KVp,电流为20mA,图像噪声±2HU,检查中分辨率控制为0.98㎝×0.98㎝,扫描中层厚为4mm,患者实施检查中需要使用真空垫进行固定,全面收集扫描结果之后进行组合分析。所有患者均每5个治疗日进行一次图像CT数据采集,采集中照射剂量均为50Cy。
对比两组患者第一次至最后一次大体肿瘤容积影像。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效组患者第一次至最后一次大体肿瘤容积影像中CT、容积以及斜度均高于无效组,标准差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50例食管癌患者第一次至最后一次大体肿瘤容积影像特征变化
众多研究表明,肿瘤治疗过程中影像学数据会有明显变化,主要是由于射线照射治疗对患者肿瘤组织产生作用,本次研究中,有效组患者第一次至最后一次大体肿瘤容积影像中CT、容积以及斜度均高于无效组,标准差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食管癌患者实施放射治疗过程中CT平均值的变化有较为显著的特异性变化,有效组患者肿瘤平均值以及容积的下降幅度明显好于治疗无效组,此变化的发展与照射剂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诊断中除了CT平均值以及影像数据之外,影像科还能够通过PET以及MRI等影响数据信息对患者癌症反应变化进行观察和监测,综合分析患者肿瘤的额治疗情况[3]。斜度在食管癌患者放疗治疗预测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和整体生存率的研究进行较为准确的预判,通过对胶质瘤变斜度的观察能够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就患者CT图像检查中的斜度、标准差等信息对于肿瘤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的判定均较为准确[4]。随着放射治疗剂量的不断增加,标准差以及斜度也有所变化,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标准差以及斜度的变化幅度呈相反的趋势发展。就当前研究来看,尚无完全准确的数据解释CT影像中影像组学特征信息变化的原理,考虑与肿瘤细胞的坏死以及水肿情况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5-6]。综合分析可见,食管癌患者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体化特征选择相适合的治疗方案,尽早明确放疗敏感患者,技术对其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存质量,在实际治疗研究之中可以通过对CT图像CT平均值、容积、标准差以及斜度的观察掌握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无创的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预测。
综上所述,食管癌放疗治疗中通过诊断级CT图像特征的预测分析能够及时掌握患者化疗治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建议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