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一
摘 要:"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 数学教师
一、背景描述
唐城壹零壹实验小学多年来一直进行“先学后教”模式的研究,让孩子在课前预习是唐城壹零壹实验小学每节数学课的起始环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加乘减》一课,要求学生预习例五的情境图,并力求做到:(1)你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3)你能想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上课。
二、课堂写真
在进行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环节时,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笔者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同学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解法在小组内讲一下,在由组长把本组不同的解法记录下来。”学生们迅速围绕组长聚拢到一起开始了交流。
5分钟后,孩子们已经交流得差不多了。笔者便再次引导,“请六位组长按顺序把你们组所有的解法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看看别的组有你们没想到的解法吗?这种解法对吗?”
只见同学们的小眼睛都在专注地盯着黑板,有的还紧张得不得了,恐怕自己组有的解法不对。有的小手攥着桌子边缘,小眼睛转来转去,比较着每组的解法。有的同桌两个窃窃私语,讨论着不同的解法。
待组长写完各组的解法后,笔者让同学们毛遂自荐,“谁愿意代表本组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一讲你们组都是怎样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各组的解答方法都是3×3+2或3×4-1。这时,只见一位平时纪律不太好的学生在全组的反对声中愤愤不平地站起来,边站边说:“为什么不让我说?这种方法是我提供的。”在笔者的“干与”下,这位学生开始给全班同学讲起了“2×4+3”这种解法的算理。“我们可以把每个木马上都当成有2个同学,就是2×4。其实有三个木马上有3个同学,再把少算的3加上去。”当他说完后同学们纷纷点头,对他报以赞许的目光。
这样,本节课的新授任务就在学生的课前预习、组内交流和组际展示中完成了。
三、细节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是否需要学生预习,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并没有太大的亮点,但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整节课的学习任务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只充当了“引导员”。教师不用再精心设计吸引学生教学情境,学生就会主动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任务中。
在本节课中,“2×4+3”这种解答方法并沒有在教材中出现。这说明学生课前预习是已经充分领会了解题思路,能够从不同角度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教师完全可以退居二线,让学生自己讲解、互相交流,达到明晰算理的目的。
试想,本节课如果没有这样的课前预习环节,恐怕老师在上课时只能按照教材呈现的两种解答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说预习后的数学课能够真正实现动感课堂的两种意识,即与同伴对话意识、分享个人理解意识。
四、观点分享
预习后的数学课,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小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学生预习后面临的学习差异更大。预习时,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课本中可见的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方法”的层面。因此,预习后的数学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道理”层面的知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重视“组内交流”环节
组内交流是组长组织全组学生围绕预习要求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预习所得和疑问,再由其他同学帮助他们解决疑问,最后小组内对预习问题形成本组一致意见。如果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到组际展示时解决。
在讲授《角的度量》时,让学生自学课本上角的度量方法,再在组内交流。通过组内讨论学生分享了个人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又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感觉。
2.重视“组际展示”环节
组际展示是各小组在教师指引下选派代表面向全班讲解本组对预习问题见解,同时提出在组内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小组进行解答。在《分数的意义》一课,老师让各组想办法表示出1/4后,再由各组到前边展示想到的方法。大部分的组都是表示出一个物体的1/4,有一个小组表示出4个物体的1/4,还有一个小组表示出更多物体的1/4。这样,各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补充、自我总结、自我梳理,丰富了学习资源,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与同伴对话的意识。
3.重视“教师点拨”环节
各小组在展示了自己的做法和疑问后,教师要及时“出手”进行点拨,解答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问,帮助学生捋顺各组展示的内容,使所学的知识体系化。如一年级《长度比较》一课,老师出示很多学习用品图,要求同学提出问题考考大家。学生很快把焦点集中在“哪个最长?哪个最短?”两个问题上,并且想出了很多办法。老师再次抛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就看明白谁长谁短?这时老师课件出示方格纸。方格纸的出现,瞬时有豁然贯通的感觉,学生们运用数单位长度的办法比出了结果。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看得懂”的教师就“倾听”;第二,学生“道不明”的教师要“点拨”;第三,学生“看不到”的教师要“补充”;第四,学生“不深刻”的教师要“引领”。
4.重视“达标训练”环节
达标训练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要利用好这一信息反馈途径,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时发现训练中的错误,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痕迹,从而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最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习:小组内每人画一个圆,要求大家的圆要一样大。各小组采用了多种方法画圆,有用同一个圆规的,有先把几个圆规叠在一起的,更多的是规定了圆规两脚尖的距离。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巩固了“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菊仙,王小兰.浅议预习后的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