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下桥镇蚕桑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之路

2020-06-19 08:09叶嘉敏周珊珊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叶嘉敏 周珊珊

摘要:蚕桑产业是根植于我國乡村且历史悠久的传统名牌产业,也是我国特色乡村手工产业,在传统农耕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近几年湛江市徐闻县下桥镇激活蚕桑产业,将蚕桑产业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带动乡村社会经济文化振兴的成功道路。本文在分析下桥镇蚕桑产业融合现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规划农田、集约化发展蚕桑种养、重视技术人才、壮大龙头企业、创新与完善蚕桑产业融合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支持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蚕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徐闻下桥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06-0133-02

一、下桥镇蚕桑产业融合发展成效

湛江市徐闻县下桥镇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是徐闻乃至广东最大蚕桑基地,有着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良好条件和得天独厚自然优势。“十三五”期间,下桥镇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将蚕桑产业作为该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以村党支部的科学谋划为具体指导,以脱贫攻坚为重要抓手,以乡村振兴为战略契机,带领村民坚持“做强农业、做大工业、做活商贸、做美城乡、做旺旅游、做优环境、做实民生”发展思路,积极调整蚕桑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蚕桑特色产业高效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

1.激活蚕桑产业

下桥镇信桥村党支部为改变农民小规模“各自为战”低效局面,以会议宣讲和走访调研的形式,展现蚕桑产业新模式的可行方案,鼓励蚕农创新经营理念。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连片种植蚕桑,集中优势发挥规模效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8年,下桥镇信桥村委会8个连片桑叶种植基地,共12034亩,是广东省最大桑叶种植基地,建有最大蚕桑养殖基地规划450多亩,养殖建成用房占地3亩17间,每亩年产蚕茧320斤,仅蚕茧一项,年收入就有140多万元。

2.巩固蚕桑产业

下桥镇信桥村党支部运用科学发展理念推广蚕桑产业新型发展模式,提高助力蚕农创业致富服务水平。组建志愿服务队进行田间技术帮教和微信群的学习交流,利用蚕桑基地、种苗共育室为贫困户免费传授养蚕技术,低价提供种苗,提高蚕桑产业质量。通过土地流转发挥规模效应,依靠技术发挥万亩蚕桑规模优势。截至2018年,全村已有800多户农民靠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徐闻县推动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3.融合蚕桑产业

下桥镇信桥村党支部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探索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增收路径。近年投入40万元用于深加工桑叶牙、蚕蛹、蚕茧、桑葚,把蚕桑产业链延长、拓宽、挖深,丰富蚕桑发展收入来源。在加大生态环境卫生整治、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基础上,规划设计了“神州木兰园—万亩桑园—二沟瀑布—菠萝的海—原始次森林”农村小景旅游线路,拓展休闲小站、农家乐、桑果汁、桑叶茶、桑园鸡等特色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徐闻县旅游业发展。

二、下桥镇蚕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1.局部养殖规模狭小,集约化程度低

一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小农经济观念、传统落后的种养加工工具、居高不下的个体手工种养加工成本、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价格波动等,使蚕农扩大种养加工规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从事蚕桑养殖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蚕桑业发展势单力薄。三是蚕桑种养集中在试点乡村,全面推广相对滞后,以点带面能力不足。2018年1.8万亩蚕桑种植面积中,信桥村占1万多亩,下桥镇其余116条自然村平分不到1万亩,村落间发展差距较大,集约化规模效益无法显示。

2.技术人才极度缺乏,产业比较收益提升缓慢

调研中不少蚕农反映,1亩质量很好的桑叶才产茧100斤左右,按当年15元/斤蚕茧收购价,投入2个~3个劳动力,1500元收入与蚕种、肥料、人工成本比较,蚕农种桑养蚕意愿降低。其次,蚕桑栽培管理、大蚕饲养、上蔟技术管理等配套措施不完善,推广成本高,蚕桑种养加工投入—产出比没法体现显著收益。再者,多数蚕农对技术和科学方法掌握不到位,细节措施不够重视,蚕具、蚕房消毒以及蚕沙无害化处理工作忽略,投入产出比较低。

3.龙头企业带动不力,产业组织精细化水平低

随着以“合作社+基地+园区”建设为中心的蚕桑产业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短板日益明显。一是蚕桑产业相关企业数量稀少,新建企业计划中止,倒闭企业得不到重振扶助,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龙头企业难以产生。二是企业经营方向较窄,经营品种单一,蚕桑资源在服装、印染、医学方面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精细化水平低。三是组织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供产销整体衔接留有缺口,丝绸公司蚕茧收购站收购上与合作社交叉重叠。

4.产业融合层次低,发展机制不健全,风险抵抗能力弱

首先,农旅融合层面,旅游线路很多景点还停留在环境整治、基建过程中,与湛江市其他旅游景点和周边省市旅游体系相比仍处劣势。其次,蚕桑产品加工局限于饮食产品,丝绸加工厂少,加工产品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再次,农商融合发展缓慢,蚕桑产业在管理、科技、服务平台等各环节融合基础尚不完备。此外,针对蚕桑特色品种种养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尚未健全,与水稻、玉米等作物相比,蚕桑种养保险普及率低。

5.政府引导力度不够,蚕桑发展资金不足

下桥镇是农业大镇,甘蔗、菠萝在徐闻县乃至湛江市农业发展中占优势地位,政府对蚕桑产业发展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仍显不足。一是对发放给蚕农的补贴使用去向不明,帮扶政策信息公开监督不力。二是对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不足,蚕桑产业奖励性、补偿性项目资金缺乏,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分配不够合理。三是针对蚕桑种植政策性农业保险欠缺,主要集中在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蚕桑特色险种补贴投入相对紧缺。

三、下桥镇蚕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看,下桥镇蚕桑产业发展存在不少短板,有必要针对这些短板进行修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做好农田的科学规划,多角度丰富蚕桑集约化发展模式

根据蚕桑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思路,以科学、严格、合理的高标准进一步完善农田规划。优化蚕桑生产区域布局,做好桑田套种农业规划,确保蚕桑种植田地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蚕桑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先行区、示范区建设,加强种植桑园和蚕茧养殖管理,提高蚕桑质量和种养效益。加强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服务站点设立、蚕桑种养经验人士动员宣传,层层递进,责任到位,壮大主体力量。

2.重视技术人才,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争取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蚕桑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与高等农业院校技术交流与合作,培育优质蚕桑新品种,培养蚕桑专业技术人才。完善技术服务网点建设,推广省力工具和小蚕共育、大蚕饲养、自动上蔟技术。组织蚕桑协会开展蚕桑种养流程性、专题性技术指导,提高蚕农技术水平。加大资金投入,聘请技术团队开发蚕桑产业管理信息系统,加快供、产、销一体化进程,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经济效益。

3.壮大龙头企业,带动蚕桑产业升级

按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思路,抓住徐闻生态工业区落户下桥发展机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企业投资发展下桥蚕桑发展空白领域,提升产业链水平。不断完善龙头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为蚕桑产业升级拓展广阔空间。推进产业经营模式由“合作社+基地+园区”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转化,促进各利益主体职能分工专门化,蚕桑养殖基地和桑园规范化。

4.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增强产业风险抵抗能力

结合徐闻港“海上丝绸之路”启航历史,丰富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底蕴,创新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推动旅游业繁荣发展。推进农商融合发展,创新和完善销售、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互联网+”现代蚕桑业。破除蚕桑产业融合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完善蚕茧收购价格监督体系。加强与县、市政府沟通力度,为蚕桑特色品种争取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增强蚕农抵御风险能力。

5.加强政府引导支持,提高蚕桑产业发展层次

依据“蚕桑产业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蚕桑产业发展定位,成立蚕桑产业指导小组进村入户调研,切实为解除蚕农困惑出谋划策。鼓励龙头企业设立助力蚕桑发展基金,反哺蚕桑农业产业。做好蚕桑特色产业项目立项,整合各项扶贫和农作物发展资金,科学划分投资比例,加强资金管理。各级政府重视支持蚕桑产业,逐步提高蚕桑产业发展地位,促进蚕桑发展资金融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壮大蚕桑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促进蚕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规模狭小分散、技术人才极度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不力、产业融合层次低及发展机制不健全、政府引导力度不够等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农田、重视技术人才、壮大龙头企业、创新蚕桑产业融合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妥善协调好蚕桑发展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蚕桑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湛江市人民政府网.2019年下桥镇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4-12)[2019-09-05].http://zwgk.zhanjiang.gov.cn/fileserver/statichtml/2019-04/D7D58-c1ca4536-c21f-4ebc-9bd7-7adf5a9eb2ce.htm?cid=2506EAF7-A8AD-4245-9402-20C6B71497FC.

[2]湛江市统计信息网.湛江市统计年鉴[EB/OL].(2018-12-18)

[2019-09-05].http://tjj.zhanjiang.gov.cn/_Layouts/ApplicationPages/TemplateFashion/Detail.aspx?id=b33a73a0-548b-4fef-99f2-d0a648b62762.

[3]邱作民.南漳县蚕桑产业发展与思考[J].北方蚕业,2018,39(03):58~59.

[4]韦曼蝶.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9,39(04):168~169.

[5]侯莒.高坪区桑蚕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蚕业,2017,45(03):12~14+26.

[6]黄守洋.鹿寨县蚕桑产业创新发展成效与推进路径思考[J].广西蚕业,2017,54(04):75~78.

[7]蒋玉莲.浅谈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优势与挑战[J].广东蚕业,2019,53(04):6~7.

[8]賈雪峰,黄雪兰,陈枝,等.忻城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忻城县贫困村蚕桑产业科技特派员调研报告[J].广西蚕业,2018,55(01):63~66.

[9]麻继强,鲁成巍.荔波县桑蚕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乡村科技,2016,(20):65~66.

[10]赵玮,韩高科.当前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理论及其影响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注]基金项目:2019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湛江市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研究——以徐闻县下桥镇蚕桑产业为例(CXXL2019235)

作者简介:

1.叶嘉敏,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2.周珊珊(通讯作者),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企业管理,海洋管理。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融”为本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成品油零售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