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双全
【摘要】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与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具有明确目标与重难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案。文章先对导学案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分析了课中导入环节与新知传输、新知运用过程中导学案的设计,希望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为物理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初中物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德化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导学案的使用与构建高效课堂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HJK1352-22)的研究成果。
一、前言
导学案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可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思考与动手实践下,完成对新知识的内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导学案进行深入教研,获得丰厚的理论知识。导学案的具体运用方法如下。
二、导学案运用于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导学案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意识到要使用导学案教学,但是使用过程与之前的价值定位发生偏离,只将导学案当作学生做题、师生对答案与课后练习的工具。此类问题的产生与教师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观念有关。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导学案”观念,变为引导学生自己使用。教师与学生将导学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不只是以学生为主,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引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教师先建立“为学而使用导学案”的观念,以导学案促进与帮助学生学习。
2.共同商讨导学案的组成
本校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导学案往往都是知识点的罗列,教学目标分散。如何制作优质导学案是教师工作中的重点,需保证导学案的功能不会缺失,发挥其本来价值。导学案的组成结构与内容需要多名教师合作商讨,特别是不同学校的教学理念与特点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有所差异,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导学案的基本组成,结合学情、新课改要求与教材内容,借鉴网络中优秀的导学案,设计符合本校教学特点的导学案。
3.优化细节设计
初中生对物理学科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是因为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但是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为了赶教学进度,教师还使用单一讲解的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另外,以物理概念为例,学生心中形成概念往往是复杂的过程,需从生活经验出发,获得情感认知之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工感性认知,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知。这两点是教师设计导学案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即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精心设计,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快速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降低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难度。
三、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
课堂是传输新知的关键环节,其中导学案的设计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1.引入新知阶段导学案的运用
物理课堂最开始的环节是引入新知,即导入环节。教师需先为学生创建合适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并能更好地质疑、思考与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学的是什么,进而激发其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对于新知识的导入,有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复习旧知方法导入新课。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不同的单元之间都有所关联。所以教师在讲解新知的时候,可以借助旧的知识自然引入新知,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自然将新的知识融入已有知识脉络中。例如讲解“升华与凝华”知识点的时候,导学案中的内容为:“请你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填空:1.熔化,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2.凝固,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3.液化,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4.汽化,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以水为例,有状态,为( )、( )、( ),并且这些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冰吸热后变为水、水吸热后变为水蒸气,那么可否从冰直接变为水蒸气呢?”[2]可以小组讨论,也可直接进行小组实验探究,以此引出新知。
第二,借助生活经验引出知识。初中阶段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形积累了很多物理经验,并建立了优良的感性认知。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可借助生活中的有关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令其从自身经验着手,通过探究得知物理就在学生身边,进而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的目标。例如“摩擦力”教学中的导学案,以分组形式进行探究。问题一:请你将手掌按在桌面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感受桌面对手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的变化,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感受。问题二:观察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过程中,牙刷上的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
第三,借助小组实验引入新知。实验不但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的资源。通过实验引入新知,小组合作实验效果最好,可以经历物理变化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生动的认知经验。
2.物理知识点形成阶段导学案的运用
物理知识的建立,需要学生在直观观察与现象分析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抽象概括出来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分析物理知识包含哪些因素,与哪些因素无关。在知识点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知,加强物理学科思维的锻炼,揭示物理知识的本质。
以概念教学为例,首先,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物理概念的教学,不但需要学生获取感性认知,而且需要进行思维锻炼,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剔除非本质因素,突出本质因素。所以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需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抽象与概括等阶段,进而呈现物质本质。例如“密度”教学导学案中,提出问题: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否有关?质量与体积的比是否相近?2.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是否相同?这个比值与什么有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探讨分析中找出本质因素,摒弃非本质因素。
其次,为概念下定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语言,将物理知识点完整表述出来,此过程就是下定义,即抓住本质,摒除非本质。待揭示知识点的本质属性后,就可因势利导,总结定义。例如“密度”课堂中关于概念形成阶段,导学案设计内容有:“实验中,相同事物的质量与体积的比为( ),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为( )。由此可知物质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物质相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 )。所以说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是一种属性,因此与物质自身有关,物理学中我们将这种属性叫作密度。”接着展示密度的定义、单位、定义式等。
再次,讨论物理意义与运用范围[3]。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对理性材料中的物理问题进行加工后得到答案,但是据此得到的理解可能是表面与片面的。所以还需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之后,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并能根据其特点,借助多种方法,真正知道物理知识的意义与运用范围。“密度”导学案中对此是这样论述的:“密度是表示物质特征的物理量,即相同的物质密度是相同的,另外密度公式往往使用( )法,即此是一种量度方法,不能表示相关物理量的函数关系。所以可以说相同物质的密度,不能随着体积或者质量的变化而变化。”
3.物理知识的运用阶段导学案的运用
学生在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在小组互助中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此时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还没有结束,需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检验物理知识。
教师需在学生形成初步概念之后,为其提供展示的机会,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利用物理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当学生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后,就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并意识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压强”教学中,教师引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学案内容设计为“刀使用久了,为什么要磨一磨?”“书包的肩带为什么是宽的?”等等。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化知识点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解题效率。
另外,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并解释产生此实验现象的原因,使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大气压强”中小组合作的导学案设计为“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瓶口处用纸盖紧紧扣住并倒立,然后用针在塑料瓶上扎一小孔,請问会发生什么情况?”导学案提出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令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大气压强的概念,通过此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并能在良好的团队共赢意识下,促使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另外,导学案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物理学科综合素养。现在导学案与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更进一步教研,努力完善。
【参考文献】
柳昌浩.浅谈初中物理导学案的编写和实施[J].教书育人,2019(31):46.
刘岩.渐进提示导学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李茂静谈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