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摘 要】本文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堂,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 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117-02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向学生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将其内化于学生的言行之中。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积极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又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堂,进而更好地实现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一、在文本阅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如果要向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没有认同学生就不会接受传统文化,教学不但达不到目的,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找到其中支持传统文化的承载点,探寻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首先,研究文本内容,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找出适合进行传统文化融入的切入点。例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老舍先生笔下的“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具有节俭、诚实、热情、善良、慷慨、宽容等优秀传统美德,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美德。那么,为什么节俭、诚实、认真生活的母亲要忍受姑妈的刁难?读到这里,如果学生不了解身为母亲的天性,不了解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对妇女的限制和迫害,就无法正确理解母亲的人物形象特点。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中母亲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思想观念,从而理解母亲无助和艰辛的人生,并深刻体会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坚守传统美德的可贵,从而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次,深入分析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优秀道德观念。例如,莫言的《卖白菜》一文中的“诚信”主题在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有太多记录,如立木为信的商鞅、一诺千金的季布,这些例子证实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和美德。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古今诚信的例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过去和现在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精髓,并能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再次,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言,找出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文本语言不仅代表具体的事物,更代表深刻的传统文化核心。例如,在《荷塘月色》开篇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剖析其中的“颇”字,这个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选择的无奈和强装平静的逃避。作者对自己情感的处理,既符合君子精神,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此外,文中的荷花也具有特殊的含义: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是君子高尚品格的代名词;同时,莲花与佛教息息相关。当时中国笼罩着白色恐怖,基于这种现实,作者的革命理想丰满,但现实确是骨感的。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对革命怀有浪漫幻想的人在接近革命时很容易失望。作者不愿意同流合污,却又难以摆脱黑暗现实的心境,学生只有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才能有所体会,才能体会到作者夜深踏月,从微弱的悲伤中偷得片刻喜悦的心情。
最后,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通过构建各种生动直观的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直观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贾府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图,要求学生补充其中的人物空白,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歌曲《枉凝眉》《葬花吟》等,简要介绍《红楼梦》前五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音乐增强了课堂气氛,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情节,为深入阅读课文奠定基础。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平面图的形式绘制林黛玉的进贾府的路线以及建筑、家具、人物,以向学生充分展示贾府的威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贾氏家族兴衰的原因。在分析人物角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断,并编排诸如“黛玉初见贾母”之类的短片,让学生一边观看短片一边思考。所有这些教学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了解封建贵族日常衣着和礼节常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二、在文本诵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传统文化瑰宝。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白居易在《金针格》中提出的“诗有三体”,即窍(节奏)、骨(意象)、髓(意義)。学习古典文学,特别是诗歌,应从诗歌的节奏、意象、意义等三个方面入手,以诵读的形式感知古典诗歌的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背诵方法,让学生在读书声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李白的《将进酒》教学为例,这首诗大开大合,气势恢宏,语言豪放,遣词造句明亮多变,情绪跌宕起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朗读的形式来理解这首诗,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体验李白豪迈、奔放的情感。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诗歌的节奏、平仄、韵律进行朗读。这首诗的节奏变化较多,句子形式主要由七言组成,并辅以三言句、五言句、十言句。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可以体验到诗歌的节奏美。这首诗通过长短混杂的句子和铿锵有力的押韵表达了作者狂放的情感。在朗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快速的语调表达诗人的英雄主义和愤慨之情。这首诗的传统意象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加以体会。“黄河之水”“白发”“青丝”这些传统的意象都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诵时联想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心理活动,追寻诗人的思维轨迹,抱着“我就是作者”的心境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朗诵经典作品时体验节奏、意象和意境之美,使他们深刻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美学魅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教材中的探究性题目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想载体,如对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思考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当前,大多数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科研究的形式进行的。因此,“问题选择与主题确定”成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难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文学作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如果语文教师能够以课堂为基础,从课文内容入手,并结合生活经验,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文本的探究与学生的原始知识储备紧密相关,学生可以快速关联现有知识。这样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将传统语文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作为探究内容,而且不会破坏汉语教学内容的原有体系,还可以在现有体系中增加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例如,类似《我国历史记载中的侠客形象探究》《泰山因何成为帝王的封禅地》这样的传统文化主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扩大了语文学科的学习范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观念融入语文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开展主题为“寻找传统文化印记—— 那些老手艺”的探究性活动,带领学生考察、走访当地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匠人,使学生发现这些传统手工艺的美,认识到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继续开展教育研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周韩.论中职语文课上传统文化的渗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2).
[2]罗建永.中职语文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考[J].语文课内外,2020(5).
[3]陈晓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探究[J].华夏教师,2019(11).
[4]陶兴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探讨[J].课外语文,2020(27).
【作者简介】杨 婷(1985— ),女,广西玉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
(责编 覃西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