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张晶
刘道醇,宋仁宗时人,北宋前期著名画论家,其所作《五代名画补遗》和《圣朝名画评》,都是中国画论史上的名作,而后者的美学价值与理论内涵尤为重要,而且影响深远。本文专论《圣朝名画评》。
《圣朝名画评》与其他画品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将绘画各科混在一起进行品评,而是以各画科专长的画家进行排列品评,每门之中,分为“神、妙、能”三品。《五代名画补遗》也是这种体例。只是《五代名画补遗》将画分为七门:人物、山水、走兽、花竹翎毛、屋木、塑作、雕木等;而《圣朝名画评》则是分为六门: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卉翎毛、鬼神、屋木。这种分门品评,在画论史上是有开创性意义的。不同画门,各有其独特的技法、构图,也各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各自的代表性画家,当然,也会给观赏者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画门的发生、发展,各有其不同的时代差异。这些都是绘画理论要进行梳理把握的问题。之前的画论,都是以将不同的画门混搭在一起进行品评的,至刘道醇则在不同画门中进行诠次品评。这在画论史上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此指出:
宋刘道醇撰。画分六门:一曰人物,二曰山水林木,三曰畜兽,四曰花草翎毛,五曰鬼神,六曰屋木。每门之中,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分上、中、下,所录凡九十余人。首有叙文,不著名氏,其词亦不类序体,疑为书前发凡,后人以原书为序,析出别为一篇也。案朱景玄《名画录》分神、妙、能、逸四品,而此仍从张怀瓘例仅分三品,殆谓神品足以该逸品,故不再加分析;抑或无其人以当之,姑虚其等也。又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列黄筌及其子居寀于妙格下,而此书于人物门则筌、居寀并列入妙品,花木翎毛则筌、居寀又列入神品,盖即一人,亦必随其技所其技之高下而品骘之,其评论较为平允。其所叙诸人事实,词虽简略,亦多有足资考核者焉。
画家大多数是“术业有专攻”,也即长于某一画门,乃至在某一画门中堪称古今之大师,而在其他画门中也许成就则较为平庸。泛泛品评,当然也可揭示其在画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于艺术批评,却是缺少针对性及精准性的。朱景玄已经感觉到品评方法有改善之必要,因此在对一画家进行总体定位时,又因其不同画门而细加分别。如对朱审的品评,朱审以山水画著称,故对其总体定位为“妙品上”,而对其人物画、竹木画则列为“能品”。再如韦偃,总体品评为“妙上品”,其画鞍马、松石最推崇,而山水人物画则居于“能品”。这对刘道醇作《圣朝名画评》大有启发,而在各画门的框架之中分“神、妙、能”品,则属创举。对于画家在不同画门中成就地位之差异,作者将其置于不同画门中进行不同的定位品评。这种情形在《圣朝名画评》中成为一种常态。这就使人们尤为清晰地了解了某一画家在不同画门中的地位。如黄筌作为花鸟画的杰出代表人物,在花竹翎毛门中列为“神品”,而在人物画中则被列为“妙品中”,在山水林木门中则只被列为“能品中”。这在《圣朝名画评》中颇为普遍。王世襄先生指出:“刘道醇深知各门绘画之取尚不同,故将画各分类,类各分品,而各人依其各门之优劣,列入各门各品,盖创举也。其中如高益,人物门列神品,畜兽门列能品,鬼神门列妙品。王士元人物门列妙品上,山水林木门列妙品,玄兽门列能品,屋木门列神品。黄筌人物门列妙品中,山水林木门列能品,花木翎毛门列神品。他如陈用志、王道真、石恪、燕文贵、李用及等,皆列入二门或二门以上。《四库全书总目》称之曰:‘盖即一人,亦必随其技之高下而品骘之,其评论较为公允。’诚恰论也。”对刘道醇“画分六门”的创造性体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迄于北宋画坛,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门均已高度成熟,且都有了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在这三门之外,又列畜兽门、鬼神门和屋木门,更为细致地区分了绘画门类,在其评语中揭示出不同的构图、笔法、传承等方面的特征,这对于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对于画论的深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圣朝名画评》在画理上的贡献,也是颇为独特的。刘道醇提出了“六要”“六长”,作为“识画之诀”,也即鉴赏和批评的标准,其实在创作上“六要”“六长”,也是特别值得思考和参照的。刘氏在《圣朝名画评》序中说:
夫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也。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来去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既明彼六要,是审彼六长,虽卷帙溢箱,壁版周庑,自然至于别识矣。
“六要”与“六长”如上,它们之间又有何不同?笔者以为,“六要”与谢赫“绘画六法”、荆浩《笔法记》中的“六要”,有继承渊源关系,当然又有发展变化,属绘画之要素;“六长”要欣赏者应从作品中发现特异之处,乃画家的特殊才能。所以刘道醇主张,绘画“明六要”而“审六长”,也就是掌握绘画的基本原理,而鉴识其独特长处。
先说“六要”。一是气韵兼力。这一点,明显是源自于谢赫的“气韵生动”而又注入了“力”的内涵。意谓绘画不仅要气韵生动,而且还要贯注一种内在的骨力。二是“格制俱老”,是说绘画的格局和体制都应成熟。“老”其实是一个审美范畴,大致是苍健老成之意。诗论中有“老境”之说。刘道醇论画所谓“格制俱老”,主要是指格局安排、画法笔致成熟老练。如其评王士元“笔力则老于商训”,评李成“思格清老”,都是这种观念。第三是“变异合理”,意谓画家作画,不拘成法,翻陈出新,却又不乖于常理。如置于人物门妙品下的张昉:“张昉,字升卿,汝南人,性刚洁,不喜附人,学吴生仅得其法。大中祥符中玉清昭应宫成,召昉画三清殿天女奏音乐像。昉不假朽画,奋笔立就,皆丈余高。流辈惊顾,终谗于主者,以昉不能慎重,用意多速,出于矜衒,恐有效尤者,寻遭诘问。昉不加彩绘而去,论者惜之。于本郡开元寺画护法善神,最为精致。”可见张昉作画,迅疾而不守成法,遭人疾恨。如评鬼神门能品的李用及:“李用及亦能画鬼神,基体格雄赡,筋力魁壮,既无所羁束,又不专诡怪。”又评石恪说:“石恪亦攻画鬼神,出意为诡怪之状,不犯古今,颇有笔力。尝为五丁开山及巨灵太华图,大为人推赏。”这些评价,都与其“变异合理”的绘画要义有关。
第四是“彩绘有泽”,这是与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直接相关的,但在这里则又强调了彩绘的审美效果,即“有泽”,也即画家通过为所绘形象赋彩而产生的润泽,这种效果应该是存之久远的。如评人物门的厉昭庆:“每欲挥笔,必求虚静之室,无尘埃处,覆其四面,止留尺余,始肯命意,其专谨如此。人有问者,以陆探微去梯之事答之。故其笔精色泽,久而如新,此可佳也。”评人物门的叶进成:“江左敏手,设色清润。”评花竹翎毛门的徐熙:“意出古人之外,自造于妙,尤能设色,绝有生意。”评花竹翎毛门的母咸之:“善画鸡,其毛色明润,瞻视清爽,大有生意。”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有泽”是对“赋彩”的美学要求,产生长久的光泽效果,因而具有清新自然的生命感。看来“有泽”主要是就艺术品的生命感而言的。
“六要”中最有理论及实践价值的则是第六“师学舍短”。不唯此前诸多画论无及于此,即便其后的画论也少有论之。艺术家必有师承,学习传统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然过程。然而,这种从师学习的态度也有不同,有的是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有的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有所超越。刘道醇所说的“师学舍短”,表达了一种正确态度与原则。这对于艺术传承与创新,对于艺术史的发展规律,都有鲜明的启示意义。以笔者观之,刘氏所说的“师学”,并非泛指同行前辈,而是自己的业师或专意膜拜的大师。在对师学传承的态度上,刘氏倡导发扬师之长,舍弃师之短,可谓振聋发聩之音!以其评之为人物门神品上的王瓘,正因其学艺过程对于师法的前辈取长舍短,方有所创新。《圣朝名画评》中对王瓘的推崇,这一方面是很大的因素,不妨照录如次:
刘道醇以王瓘为人物门的第一人,即“神品上”,也是当时画坛共识。而其对王瓘的评述,则是以吴道子的“师学舍短”为其重心。吴道子作为唐代一流的画家,世所公认,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即以吴道子为“神品上”,即有唐画坛第一人!王瓘对吴道子极为认可,学习观摩吴画甚为认真,因而对吴道子的画法心领神会。但又能变通不滞,取长舍短。《圣朝名画评》于此说得非常具体。在对王瓘所做的概括性评语中,作者也是突出“废古人之短,成后世之长”的要义。对置于“神品中”的孙梦卿,刘道醇的评价则是侧重于说明为何将孙置于王瓘和王霭之下的理由。孙梦卿也同样以吴道子为师法对象,《圣朝名画评》中述其:“家世豪右,不事产业,志于图绘。常语人曰:‘吾所好者吴生耳,余无所取。’故尽得其法。里中人目为:‘孙脱壁。’又曰:‘孙吴生。’凡欲命意挥写,必为豪贵所知,日凑于门,争先请售。识者以紧为吴生后身,数百年能至其艺者,止梦卿焉。”孙梦卿之师法吴道子,可谓逼似。所谓“脱壁”,即是如同吴道子壁画拓写下来的一样。而刘道醇将其置于王瓘和王霭之下,其理由恰如孙氏拘于模范,不能舍短取长。这段评语在笔者看来是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的:
其六是“平画求长”。愈是平淡的画面、画风,往往蕴含着深长的意味。这就要求画家要有淳厚的修养和纯熟的技巧。北宋与元代画家,颇有些讲究平淡天真,其实又追求内在的意蕴。
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以“画分六门”开启了新的画品体例,使绘画批评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提出的“六要”“六长”,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对以往画论家提出的一些经典画论原则,如谢赫的“绘画六法”、荆浩的“六要”,有明显的继承,也有令人瞩目的突破。尤其是“六长”,并非是一般性的画理,体现出强烈艺术张力的审美要素。在此前的画论中未曾出现,在之后的画论中也罕有嗣响,在中国绘画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影响。刘道醇提出的这些绘画理论原则,在他对各门画家的评价中都成为具体的批评准则,批评实践与绘画美学理论之间的结合是相当紧密的。作为北宋时期较早的画论著作,《圣朝名画评》树立了一个很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