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研究
——以晋陕沿黄七市为例

2020-06-17 11:45:44桑子俞胡炜霞
关键词:全域旅游差异

桑子俞, 胡炜霞

1.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2.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我国旅游发展正在由观光“小旅游”向休闲度假的“大旅游”过渡[1],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全域旅游新时代,旅游已经变成了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打造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其中就包括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2017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山西提出打造黄河旅游品牌,作为构建全省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将黄河旅游带打造成旅游高地,构建全省旅游业发展大格局.可见晋陕沿黄地区旅游发展、经济转型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

探索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特征可为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旅游业联合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助于区域拟定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国外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大量研究表明地区间旅游经济呈现非均衡状态将加剧区域经济差异[2].国内相关研究开展较晚,目前研究尺度主要集中在国家、省域以及基于经济发达地区或以流域为联系纽带的区域层面[3~9];研究角度和内容上,多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旅游经济时空分异、入境旅游经济差异[10]和国内旅游经济差异三方面进行研究[11].

基于此,本文选取要构建黄河全域旅游且地理邻近、旅游资源结构类似的晋陕沿黄7市(忻州、吕梁、临汾、运城、榆林、延安和渭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晋陕沿黄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晋陕沿黄七市地处黄土高原、黄河中游两岸,山西四市(忻州、吕梁、临汾和运城)与陕西三市(榆林、延安和渭南)以黄河为界,地理邻近,历史悠久,旅游资源种类众多且类型相似.截止2017年底,研究区共有4A级以上高等级旅游景区60家,其中5A级景区4家.2008年~2017年间,研究区旅游总收入从340.296亿元上升至2 754.03亿元,游客总量由5 370.32万人次增长到34 368.67万人次(图1).

1.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能够充分反映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旅游总收入和游客总量作为测算指标.计算与分析所涉及的各地市旅游总收入、游客总量、人口数量和A级景区数量等数据主要来源于研究区7市2008年~2017年各年度的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各市统计局和旅游局官方网站.

图1 2008年~2017年研究区旅游总收入和游客总量年际变化
Fig.1 Inter-annual changes in total tourism revenue and total tourist volume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08 to 2017

2 晋陕沿黄七市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参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相关研究方法,选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泰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游客时间分布的年际集中指数、局部空间热点分析等方法来反映研究区旅游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

2.1 绝对差异分析

本文选取标准差(VOC)和极差系数(X)对晋陕沿黄7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进行测算.公式如下

(1)

X=max(Xj)- min(Xj)

(2)

根据公式测度出研究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的年际变化特征(图2),研究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逐年扩大,尤其在2012年之后,绝对差异指标——标准差和极差系数上扬明显.标准差从2008年的20.97上扬至2017年的110.97,10年期间增长了429.18 %,极差更是在10年间增长了537.04 %.

图2 晋陕沿黄7市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演变
Fig.2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evolution of tourism economy in seven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and Shaanxi

2.2 相对差异分析

基尼系数(G)和变异系数(CV)是衡量地区旅游经济相对差异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越不均衡.公式如下

(3)

(4)

如图3所示,2008年~2017年研究区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指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691下降到2017年的0.65,变异系数从2008年的0.431下降至2017年的0.282,表明研究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愈发均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之前研究区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下降明显,2012年~2016年间研究区旅游经济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曾出现微弱的回升趋势.相较于2016年,2017年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都又出现了下降.

图3 晋陕沿黄7市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演变
Fig.3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evolution of tourism economy in seven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and Shaanxi

2.3 地带内城市间、地带内、地带间差异分析

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差异分解为组内和组间差异两部分[12],数值越大,表明区域差异越大,反之越小.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将研究区旅游经济差异分解为山西区、陕西区两大地带地带内城市间、地带内、地带间差异三部分,总差异等于地带内差异与地带间差异之和.公式如下

(5)

(6)

(7)

式中,Tpi、Twr、Tbr、Tp分别表示研究区旅游经济的地带内城市间、地带内、地带间差异和总差异的泰尔指数,Yij和Nij代表i区域内j市的旅游总收入和人口数,Yi和Ni代表i区域的旅游总收入和人口数,Y与N代表研究区旅游总收入及人口数.

由表1可知,Tp、Twr、Tpi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Tbr则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波动.Tp由2008年的0.117降至了2017年的0.027 9,这也表明研究区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正在逐渐缩小;Twr从2008年的0.083 2降至了2017年的0.019;以2013年为转折点,Tbr开始由降返升;与陕西相比,山西区Tpi始终较低,说明山西区城市间旅游经济差异相对处于低水平.就贡献率来看,地带内差异在对研究区总差异的贡献中始终占据主导;2008年~2013年,地带间差异对研究区总差异的贡献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2013年~2017年间,地带间差异的贡献率呈加速上升态势;陕西区城市间旅游经济差异是地带内城市间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表1 晋陕沿黄七市旅游经济泰尔指数分析结果Tab.1 Analysis of Theil index of tourism economy in seven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and Shaanxi

2.4 局部空间热点分析

(8)

(9)

从图4来看,研究区内部东西、南北间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东西差异具体表现在2008年、2017年东部山西区拥有临汾、运城两大旅游经济热点区,而西部陕西3市并不存在热点区;在2008年、2013年和2017年3个时间段,陕西榆林始终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地区,而研究时段内山西并不存在冷点区.南北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时段内热点区一直位于南部地区,旅游经济重心并未出现明显位移;北部的榆林、忻州、吕梁三市,仅忻州市始终是次热点区,其余二市一直是旅游经济冷点和次冷点地区.

2.5 游客时空分布集中性分析

游客时空分布的集中性用游客时间分布年际集中指数(Y)和地理集中指数(G)进行定量分析.公式如下

(10)

(11)

图4 晋陕沿黄7市旅游经济时空格局演化趋势
Fig.4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tourism economy in seven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and Shaanxi

地理集中指数公式中,Xi为第i个市接待的游客量,T为研究区接待的游客总量,n为研究区所包含的地市个数.地理集中指数G值越大、越接近100表示游客空间分布越集中;反之,游客空间分布越分散,均衡度越高.

依据表2可将Y值由小到大分出3级,第1级对应的城市有延安、渭南和忻州,其客流量年际波动也最小;第2级对应的城市有临汾和运城,其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第3级对应的城市为榆林和吕梁,其客流量年际波动最大.

表2 晋陕沿黄七市2008年~2017年游客时间分布年际集中指数Tab.2 Interannual concentration index of tourist time distribution in seven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and Shaanxi from 2008 to 2017

从表3可以看出研究区游客空间分布地理集中指数在2008年~2012年期间有起有落,一直维持在39以上.2011年之后地理集中指数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由最高点40.1降至2017年的38.57,表明近年来研究区游客空间分布渐趋分散.

表3 晋陕沿黄七市2008年~2017年游客空间分布地理集中指数Tab.3 Tourist spatial distribution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in seven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and Shaanxi from 2008 to 201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采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泰尔指数、局部空间热点和游客时空分布集中性等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2008年~2017年研究区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演变态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逐年扩大,尤其在2012年之后,绝对差异指标系数上扬明显;研究区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研究区旅游经济总差异、地带内差异、地带内城市间差异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地带间差异则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波动,地带内差异在对研究区总差异的贡献中始终占据主导,山西区城市间旅游经济差异始终处于低水平,陕西区城市间旅游经济差异是地带内城市间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从旅游经济的局部空间热点分析来看,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内部东西、南北之间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西部陕西区旅游经济热点区较少,陕西榆林始终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地区,旅游经济热点区一直位于南部地区,旅游经济重心并未出现明显位移;近年来研究区游客空间分布渐趋分散,延安、渭南和忻州的客流量年际波动最小,临汾和运城的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榆林和吕梁的客流量年际波动最大.

3.2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全域旅游突破了传统的旅游资源概念和景区局限,强调无景点旅游,所有游客可能接触到的场所都可以被利用起来,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要做到尽可能的全域覆盖.全域旅游注重挖掘区域、城市和乡村文化的特色,要求城镇与乡村景观风貌独特、文化氛围浓郁.在全域旅游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全部门、行业统筹的概念,实现产业融合和内容创新,拓展产业链,构建产业体系.在部门统筹、产业融合的基础上,要使当地居民能够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主客共享.

(1)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促进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

在全域旅游建设中,内容创造是关键,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是基础.沿黄全域旅游建设应立足市场需求和优质资源基础,设计富含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尤其是深度体验性产品,还要创新利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通过“旅游+”或“+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的业态层次,促进旅游业提质升级,同时为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增添动力.

(2)区域统筹合作与充分发挥制度化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开展线路联营和统一营销

全域旅游开发要本着功能分区、整体联动原则,在依托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尽量构建多样的旅游功能区,避免旅游资源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要发挥地缘邻近、文化相通的优势,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和体制性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协作,变个体竞争为区域合作竞争,开展线路联营和统一营销,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具体的,相应地市要发挥自身金三角、邻外省的区位优势,开展跨区域线路联营,丰富旅游产品类型,突破行政边界局限;沿黄全域旅游建设应改变单一、保守的国内客源市场开拓为主的观念,放眼国际,利用国内外强势媒体进行宣传推介,打造“黄河旅游”这一国家名片,利用新媒体,采用故事营销、口碑营销的形式,集中推介沿黄旅游.

(3)目的地建设与内外交通全域链接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主客共享、居民参与是提升目的地旅游竞争软实力的绝佳途径.只有旅游发展成果主客共享,完善本地居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的机制,才能推动本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提升居民对本地旅游资源认知度和主人翁意识,确保居民与游客的有机融合,使外来游客深度参与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再者,目的地建设要树立人才战略,出台优惠政策,着力吸引一批旅游经营管理类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以及文化工作者扎根景区,提升景区文化活力.

旅游目的地硬实力建设要注意做到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尽可能的全域覆盖,提升区域旅游质量等级与接待服务水平,注重开发全要素差异旅游产品,创新旅游项目,延伸景区景观.当前,从沿黄景区所在县城到沿黄景点的交通问题仍是困扰众多中小景区发展的瓶颈,交通建设,首当其冲的是县域内部交通的全面升级,其次,要增加国际国内航线数量和开放口岸,增进与外部客源市场的联系.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差异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0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7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33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40
旅游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