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将康保裔忠义形象的塑造

2020-06-17 15:09唐博闻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宋史忠义中华书局

唐博闻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33)

康保裔是北宋初期名将,从史书记载看,完全“符合”当时社会的“忠义”标准。在《宋史》的“忠义传”中,康保裔被列为第一位,在太祖、太宗和真宗朝的抗辽作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大宋的“忠义良臣”。康保裔出身于武将世家,祖、父皆为忠义之臣,身世可谓显赫,自身也屡立战功。《宋史》有传:“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后唐长兴中,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为龙捷指挥使,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①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朝南侵北宋,康保裔在这次宋辽之间的冲突中就任高阳关都部署一职。据《宋史》记载,康保裔死于此次宋辽之战,宋真宗封康保裔四子一孙为官以褒奖其忠烈②。

后世对康保裔也多有追赠,在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时追赠其官。③在神宗熙宁年间封为英显侯,南宋庆元年间更是追封为王④,民间甚至有祭祀康保裔的庙堂,建成如康太尉庙⑤、灵佑庙⑥、康王行祠⑦等;明人《庸言》中言“神将则蜀之关羽,宋之康保裔,与天星王善,地祗赵公明,太岁殷郊之属,不可胜纪”⑧康保裔的功绩与关羽齐名。

实际上,康保裔并没有战死沙场成为"忠义良臣",而是投降辽朝,是一个十足的"叛将逆臣"。学界对康保裔是否降辽这一问题上已早有讨论⑨,但学界并没有对康保裔降辽的具体原因和其本为“叛将逆臣”却为何被塑造成“忠义良臣”形象的真相进行深入讨论。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康保裔“第一忠义”形象塑造过程进行再次探讨。

一、康保裔叛辽投宋的背后

从宋真宗咸平二年九月到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正月,辽军大规模南侵,双方在瀛州西南裴村展开一场遭遇战,即“瀛州之战”。瀛州是宋朝防御辽朝的重要边境城市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北宋开国初期,因“诸僭国未下,西北未宾服”,宋太祖赵匡胤“选将帅之忠勇者委以边寄”⑩镇守瀛州。北宋时期,瀛州一直被宋廷所重视,有过“朝廷都汴,而燕趙之郊制控北道,河间尤为要地”11的评价。

对于辽廷来说,瀛州地区也是非能舍弃之地。会同元年,太宗有大造于晋,晋献十六州地,而瀛、莫在焉,始得河间煮海之利,置榷盐院于香河县,于是燕、云迤北暂食沧盐。12瀛州即为后晋所割幽云十六州之一。辽廷获取河间地区食盐之利,经济价值极大。

康保裔被辽军所围的主因是当时的宋军主帅傅潛手握重兵拒不应援,冯从顺墓志记载:“宋军十万兵溃而见擒”。13虽然其中记载的宋军投入兵力数量过于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出,北宋方面在瀛州地区防御作战中的重视程度,投入的军队的数量之大,战争的规模并不小。在《宋史》的《张凝传》中对于当时战况亦有描述,即“咸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出其不意,腹背奋击,挺身陷敌。凝子昭远,年十六,从行。即单骑疾呼,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14从上述各方对于瀛州之战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康保裔在当时率军驰援范廷召时的确身陷重围,战斗激烈。

与康保裔一同降辽的还有宋臣冯从顺,其身份值得探讨。冯从顺在北宋时期并不是武将而是随军监军宦官,冯从顺的身份问题学界已有探讨,笔者在此不作赘述。辽《冯从顺墓志》中,对冯从顺与康保裔降辽的经过进行过细致的描绘,即“遂卜入燕之计,始坚事汉之心。”15从中的记载看,康保裔与冯从顺对于降辽这件事上是有过详细预谋和策划,他们在降辽之前和辽廷有过事先的交往和沟通,并得到了辽廷一定的许诺。而其“遂卜入燕之计”恰好与“保裔因送客,猝与敌遇”的情况相呼应。

冯从顺对辽廷也并不陌生。其墓志中记载:“夫公之列祖居于汾”16。在民间层面,汾州地区百姓对于辽廷统治区域和辽代政权也并不陌生,而且接触频繁。《辽史》记载:“周广顺中,胡峤记曰:‘上京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技术、教坊、角觝、儒、僧尼、道士。中国人并、汾、幽、蓟为多。’”17汾州地区的老百姓在辽上京长期居住、工作的人很多。

从冯从顺和康保裔二人降辽后的政治地位上来看,冯、康二人确实“获利颇丰”,“待遇尊崇”。冯从顺“今圣上一见风仪,有同勋□,置之左右,副以对扬。出则守宮闱,监帑藏,剸繁剧于两京;入则繋行阙,從鸣銮,恒扈隨于二圣。”18冯从顺入辽后得到了圣宗和萧太后的重用,进入到辽廷权力核心区域,颇受信任。康保裔入辽以后也得到了较高的官职,被授予了昭顺军节度使。19

综上所述,康保裔与冯从顺应是在被辽军围困之时,早已经过缜密思考,遂假借送客之便投奔辽朝,是一个有预谋的叛宋投辽之举。

二、北宋朝廷塑造忠义形象的背后

考之宋人的文献记载,宋人对于康保裔阵亡的记载资料就互有矛盾,本文对其进行整理列表如下:

宋代文献康保裔生死记载一览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和真宗同时代的路振写《祭战马文》中记载康保裔被辽俘虏和南宋彭百川的《太平治迹统类》外,宋代文献对康保裔战死阵前的记述皆晚于真宗朝。对比宋人对于此事的记载不难发现,宋人对于康保裔生死的判断基本源于康保裔与辽军作战的记载和谢德全对真宗的进言。从笔者以上收集的材料显示,大部分宋人文献对于康保裔阵亡的细节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只有《宋九朝编年备要》、《古今纪要》、《契丹国志》等文献对康保裔降辽的细节进行了记载。这些文献对康保裔的降辽的细节记载和《长编》和残存的《真宗实录》内容比对,宋廷对康保裔“因送客,猝与敌遇,援兵不至,遂死”的细节皆都隐去,宋廷在文献上把康保裔降辽的事实进行了有意识的掩盖。

从表中我们亦可看出,宋廷对于康保裔的阵亡时间交代亦不清晰。《长编》中对此事进行追溯归于咸平三年春正月的甲申条,但对康保裔确切的阵亡时间并没有提及。在《宋史》、《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文献中认为,康保裔在咸平三年阵亡,但在《辽史》中对于统和十七年末到统和十八年初的侵宋战争行程记载较为详细,即“统和十七年九月已亥,南伐……冬十月癸酉,攻遂城,不克……次瀛州,与宋军战,擒其将康昭裔、宋顺……十八年春正月,还次南京,赏有功将士,罚不用命者。诏诸军各还本道。”20辽军在统和十八年正月即咸平三年正月返回南京,退出宋境地。由此可见,瀛州之战在咸平三年一月份发生并不可能。在王安石给李兴写的墓志铭中言道:“保裔以其属出,公提少卒,所战辄破。寇搏我疾,孤坚弗支,举军陷焉,乃以义死。当是时,十二月五日也。”墓志志主李兴在咸平二年“以东班殿侍隨彰国军节度使康保裔部军于高阳关。”并在当年十二月五日战没。21另一方面,李兴或许是阵亡三十名将校官属之一,在《长编》记载对这部分人“悉优赠典”与其墓志中的“有诏赙恤录公子枢以为西班殿侍”相符合。对比《辽史》中辽军的行军行程和李兴的墓志,可以断定,康保裔应是在咸平二年十二月五日“阵亡”。宋人文献中对于康保裔咸平三年的记载是不确切的,康保裔应阵亡于咸平二年十二月。

三、宋朝民间建庙祭祀康保裔的背后

不仅在后世文献中宋廷和士人阶层对康保裔的忠义形象进行塑造,在民间对康保裔的忠义形象塑造甚至日益神化,为康保裔建庙立祠。在康保裔阵亡后首先为其建庙立祠的是康保裔之子康继英。康继英为康保裔的长子,其父战死后真宗给其官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后官为左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在《宋史》中对其评价极好,即“厚于抚宗族,其卒也,家无余财。”22在田雯的《黔书》记载:“贵州有康保裔庙此因其子继英后为贵州团练故立庙。”23对于康保裔在民间的神化,宋廷在其中亦有推动为其神化提供便利,在《至顺镇江志》的《顺忠烈王岁久庙貌倾圯天历已巳重修》一文中记载:“熙宁中封英显侯,庆元间封威济善利孚应烈王。”24在熙宗朝和宁宗朝时期宋廷对于康保裔的爵位进行调整,对其追封侯爵。

究其原因,宋廷对康保裔的神化在欧阳守忠给江西吉安县的《霊佑庙记》表达的淋漓尽致,即“中州既经靖康之难,人謀不臧而收复无日,则其英魂毅魄固将视衣冠所在而依之耶?”25宋人士人对于故土难收的一种寄托。

余论

以上可见,宋廷当时对康保裔降辽事件的处理意在二方面。一方面是为稳定军心,以免军队涣散,维护当时宋廷力主抗辽的政权形象。当时的宋军统帅傅潜“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26,就已经流露对傅潜带兵极其不满,宋军的斗志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时急需要一个正面的忠义形象对宋军的斗志进行鼓舞,维护宋廷当时积极抗击辽军的战略。

另一方面,康保裔父、祖皆殉国而死,其本人在降辽之前,亦战功累累于宋廷,在后周时期即随宋太祖南征北战,官至彰国军节度使,其母在真宗即位初“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27宋廷出于对当时康保裔三代忠义家族形象的维护。因此,宋廷在明知康保裔已降辽的事实真相情况下,却刻意隐藏,并没有对其后代进行处罚,反而是对其大加封赏。

综上所述,宋廷在康保裔降辽一事中自始至终都对此事明了,对其降辽的真正事实有意进行淡化隐藏,在其降辽初期就开始了对其“忠义”形象的塑造实为其当时的政治需要服务。另一方面,在后世文献中,或隐其史实,或误记史实,对其宋人记述“阵亡”的具体细节和“阵亡”事件亦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延续宋廷之意,而塑造了康保裔这一“忠义良臣”的高大形象,使其列入了宋史“忠臣”的序列被后世所敬仰,这也完全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

注释:

①(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卷446,13150页.

②(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卷446,13150页.

③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卷11,256页.

④俞希鲁.至顺镇江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年,卷8,第319页.

⑤徐学谟.湖广总志[M],卷四十二.

⑥林庭(.嘉靖)江西通志[M],卷二十四.

⑦陈道修(.弘治)八闽通志[M],卷五十八.

⑧黄佐.庸言[M],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第221页.

⑨早在清代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就对康保裔未战死阵前而被俘降辽一事进行了考证。李有棠在《辽史纪事本末》中,对康保裔被俘或者战死的问题提出过质疑并进行论证,总结了各家观点。钱大昕提出“康保裔战败降契丹,官节度使,事见《辽史》,而以冠《忠义》”的结论。今人有魏志江的《康保裔“阵亡”说再辨》对宋人伪造康保裔生死进行了分析,认为是由于真宗不明真相,或因掩盖宋军之败绩及大将投敌,《实录》才将康保裔打扮成忠义勇士。《长编》、《宋史》等书因袭《实录》之错。《辽金历史与考古》中李广奇《辽<冯从顺墓志>考释》一文中认为,《宋史》记载失误。杨优品在《宋代以来江西康王考论》中对江西地区祭祀的“康王”原型进行探讨,其认为康保裔其中的形象之一并对其进行考证。

⑩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卷1,13页.

11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卷996,第238页.

12(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卷60,930页.

13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170页.

14(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卷279,9480页.

15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170页.

16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170页.

17(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卷37,第441页.

18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170页.

19(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卷14,第156页.

20(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卷14,第153页.

21(宋)王安石.王荆公文集笺注[M],巴蜀书社出版.2005年,卷52,第1786-1787页.

22(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卷446,13150页.

23(清)田雯编,罗书勤点校.黔书[M],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下卷,第96页.

24(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年,卷8,第319页.

25(南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6,1982年,第655页.

26(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卷279,9473页.

27(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卷446,13150页.

猜你喜欢
宋史忠义中华书局
传话游戏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这条忠义街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朋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