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题材纪录片中真实奇观的美学研究
——以BBC《蓝色星球2》为例

2020-06-17 15:09荀艺茁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海洋生物星球题材

荀艺茁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一、“奇观化”美学特征分析

在这个传播技术发达的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媒体正在走向大发展大融合,奇观也随着高饱和的传媒媒介开始演变,媒体用奇观化的手段在传媒领域创造出了无限“奇观”可能,其摆脱了古老的创作枷锁,正在向叛逆、浪漫、刺激的方向大踏步前进着。“奇观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同时是更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和构建意义的理论创新,“奇观化”体现的艺术文化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同时“奇观化”的美学手法也是纪实艺术的思维方式之一,纪实主义要求创作者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条件下还原事态原本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带有奇观化的纪录片恰巧满足了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也是较比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的。

《蓝色星球2》中的第三集《Coral Reefs》向我们展示了簇拥的三角珊瑚区,生物种类千姿百态,使观众大饱眼福,可谓“海洋珊瑚博物馆”。笔者对开头十分钟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导演从地势(景色)、罕见的生物物种和动物捕食三个方面对“奇观化”进行阐述,其图表如下:

自然题材纪录片《蓝色星球2》——《Coral Reefs》的前十分钟,在表现“奇观”时,用32%的笔墨介绍了最美珊瑚礁群,无论是航拍的壮丽景观,还是密布于水下的暗礁都栩栩如生。纪录片拍摄手法相似,在这个被誉为“生物百科全书”的纪录片中。除了地理学上的“奇观”介绍,还有对海洋生物的奇观再现,影片前十分钟,有68%的“奇观化”表现在对生物物种的介绍以及对它们生活习性的总结,比如影片中1:40—3:30的墨鱼捕食,其中2:36—3:07着重介绍了墨鱼的生活习性,还有可以任意变化颜色的特点,在3:30—3:39主要讲述鲨鱼捕食,而其中用了41秒的时间(3:07—3:58)同样对鲨鱼的生活习性加以总结和概括。

这便是《蓝色星球2》奇观化视角的水下世界,导演用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将海底的地貌和奇特生物种类真实再现,既体现了纪录片纪实主义的优越性,又体现了自然题材纪录片中奇观化手法运用之独特。

如果用时态来讲述自然题材纪录片中的“奇观再现”,那么“现在进行时”是它的“唯一时态”,但同时“现在进行时”是可以用来表现“将来时”的,简而言之,虽然镜头只能记录现身于自己面前的世界,并且是正在发生的,但是“过去时”和“将来时”却可以通过镜头得以表现,根据这个理论佐证了自然题材纪录片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和生态现状是当下存在的问题且对人类未来世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便是自然题材纪录片不同于其他题材纪录片之处,也是自然题材纪录片结合“奇观再现”之手法的优越性所在。

二、自然题材纪录片“奇观”映射的现实意义

《蓝色星球2》影射的分别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集《The Coast海岸》中提到,地球上有约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是沿海城市,据推测,未来十年内在现今尚存的未开发海岸中,10%的海岸都会被人类开发利用。片中讲述到鲨鱼等物种的生存问题,告诫我们要防止类似恐龙灭绝的生态灾难发生在海洋生物中,海洋所蕴藏的丰富资源,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随着全球经济稳步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将资源的开发及应用从陆地逐渐转移到了海洋,对于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人类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日益增加,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的严重性并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在面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用以营造海洋生态文化为主体推动产业转型的建设框架,来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发展、促进国民海洋文明意识提高已成为新常态,同时对海洋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研究也为国家经济增长奉献了一份力量。

《蓝色星球2》纪录片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海洋——这个在地球表面大约占比71%的区域。海洋环境污染是最严重的海洋问题,大量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料和人类生活垃圾排放给海洋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导致海洋水质恶化,让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得极为恶劣,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受到压缩,珊瑚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近岸口海域受到严重污染,海洋超负荷的承载力已转变为海浪、赤潮、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这些频发的海洋灾害证明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已经刻不容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严重的阻碍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而且已经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贪婪的人类总是想汲取更多,过度开发海洋资源也是海洋生态问题中对可持续发展影响较为严重的一项。在海洋资源过度开发中大量捕捞稀有海洋生物是重要的形式之一,这极大的影响了海洋生物的食物链,破坏了稀有物种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它们的生存,最终将会导致它们灭亡。

三、美学批评与“奇观”文化

如今,我们身处“奇观世界”,生活在一个受到“媒体奇观”强烈影响的世界里,我们的注意力也同时被“奇观”所吸引。在电影学领域,美国好莱坞推出了“奇观化”法则,指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事物,既要新奇,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又要回归于现实生活,这一理论的提出,虽然连接了电影艺术与“奇观”理论,但在“奇观化”这一创作手法逐渐触碰到影视艺术时,两者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分歧和火花,这便产生了对“奇观”艺术的一种新的声音——批判的质疑。

从地理学角度理解“奇观”,顾名思义是指雄壮美丽而又奇异的景象和我们平时不常见的壮丽。奇观具有多元性,比如大地的“脖子”——地峡,用来连接两个大洋最窄的陆地,有著名的巴拿马地峡、苏伊士地峡还有被称为最宽“脖子”的万特佩克地峡等;最深之源——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怪石——艾尔斯石……这些都是自然界罕见的奇观。

用社会生态的观点看“奇观化”,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到自然题材纪录片,通过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形式来直观体现生活中的“奇观”,同时用“奇观化”的手法来拍摄自然题材纪录片,使纪录片带给我们大量视觉刺激和美学冲击,“奇观”直接反应的生态环境情况,正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棘手问题。

在电影叙事方面,叙事只是对电影故事的展开,奇观却是侧重于对场景空间的还原,引领我们就真实奇观背后产生的美学意义进行讨论,典型的奇观电影《红高粱》,就是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真实再现,成功地塑造了富有野性与正义的土匪式人物形象,并运用了色彩在电影方面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抗战时期顽强的生命力和充满血性的民族精神,片中呈现出来的真实奇观成功的起到了影视叙事作用。

以上皆是对“奇观”艺术的正面理解,从批判思维方式上讲,如今我们在各类文化实践当中,“奇观”文化已经取代了我们深层的阅读,众所周知的抖音、小咖秀、火山小视频、快手等等,这些都是对新奇事物的一种崇拜,媒体用这种形式、方式来刺激受众审美,用这种新的影像产生消费,尽管这种APP的诞生赋予了视频时代新的活力,但从“奇观”艺术的角度来讲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抨击,越来越类似于西方真人秀节目——即是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一种反叛。在这种APP泛滥的媒体环境中,受众已然成为被动的主体,其被动接受文化,严重面临着失去审慎阅读能力的危机,针对当下这样的严肃状态,“奇观”文化应该被重新审视。

“奇观”文化存在的危机不仅仅使受众失去审慎阅读能力的危机,也同样是传媒领域影视制作的重要隐匿风险,我们当下应该呼吁一个新的主体出现,这个主体要让受众脱离形象诱导下的被动状态,从而存在于审慎阅读的形式当中。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星球题材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摧毁吞噬星球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海洋生物
1号异星球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米弯弯的星球